据人民日报报道:10月30日,2009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设计周落下帷幕。这次被誉为设计界的“奥林匹克”的展会,共吸引了来自6大洲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设计师、知名学者和数十家企业、协会和机构参与。本次设计展上,海归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亮点,通过自己的方式,向国内外友人展示自己的才华。
文化创意风景这边独好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荣誉艺术家移居美国,2007年从社会招聘中被任命为中央美术学院副校长的徐冰教授在本次设计展上向观众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英文方块字”。设计展上,观众对徐冰的创意赞不绝口。“说不清这到底是汉字,还是英文,或者说是固定的思维完全被打破,当时我想做的就是安安静静地看,恨不得把那些英文方块字拆开来,一个个研究是怎么构造的,豁然开朗之后,很是愉悦。”王先生在看过后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本届设计周上,设计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得到了突出展示。各式各样的设计,引起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
以北京市为例,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分为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9个门类。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十一五”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加快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7月22日,国务院通过国家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明确了“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属类。“文化创意产业,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行为,应属美学经济,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欣赏和精神体验价值,同时在低成本基础上实现了高附加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耿秀彦如是说。
创意文化海归跃跃欲试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世界风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海归的参与。
“要大胆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中的各类专才,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中国文化产业急需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怎样把文化和市场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未来文化产业引进人才需要重点考虑的。“海归从国外归来,有的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有的有多年在国外打拼成功的经历,拥有先进的商业模式和理念,这些都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耿秀彦认为。
“一起写”网(17xie.com)的创始人徐志勇有3年的留学加拿大的经历,国外留学期间他经常上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网站,维基百科的协同写作模式和技术平台引发了他在出版领域进行尝试的思考。基于Wiki的核心功能和“维基经济学”自由、开放、协作、共享的理念,2007年10月,徐志勇创办了国内首家在线协同写书平台和互动社区网站——“一起写”网。“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就在‘创意’,而‘一起写’网目的就是为大家创意的汇集和整合提供了一个平台。”徐志勇这样表达自己对文化创意的理解。
像徐志勇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海归仍不在少数:北京澳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裁李平;环球瑞都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总经理罗欢等等,他们的出现,无疑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亮点。
目前海归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中主要有4种形式:技术入股、创意入股、资金入股、海归独自创业。其中尤以技术入股最为普遍。“技术入股,最主要的就是将海归们的专业技术和自身综合优势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领域。”耿秀彦说。
脚踏实地适应传统国情
“到2010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内从事创意产业的的归国留学人员将突破一万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冉齐介绍说。目前在中关村工作的海归大约有7300名左右,在以后的几年内,每年平均要有800多名海归落户中关村。
据任冉齐介绍,中关村下一步将大力推进国际化,按照国际化标准来制定各项措施,通过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培育更多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在文化创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今天,拥有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海归必然更加“吃香”。但即便如此,海归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仍需注意很多细节。
一方面,要注重发挥海归自己的优势,不要只做本土,也不要只做外国文化,要“中西结合”。“海归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拥有横跨国内外的资源,要努力成为中外链接点。”徐志勇对海归提出这样的建议。中央美院的林存真老师也认为,海归从事文化创意产业,最关键的是要以西方的创作技法弘扬中国文化,“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
另一方面,“与当初出国时调整心态一样,海归回到中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同样需要从头来过,要学会适应传统和国情。”徐冰表示。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始终脚踏实地做事,不能操之过急。“海归可先到与专业对口的公司工作锻炼,积累经验,之后再进行创业。”耿秀彦说。 (陈阳戴剑威徐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