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申请非遗学者解释“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有何用?

字典 |

2017-04-24 20:22

|

【 liuxuequn.com - 国学知识 】

  会议现场,大屏幕上显示的为中国代表团及申报信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非盟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17点35分,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历史上,“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社会发挥的具体作用有哪些?这一农业社会的认知体系,在现代社会有何功能?如何让习惯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了解“二十四节气”?澎湃新闻第一时间专访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他曾为此次申报工作提供部分学术支持。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图片来自网络

  澎湃新闻:您在“二十四节气”申报非遗的过程中主要参与的工作是什么?

  刘晓峰:我是研究节日和古代时间制度的,受邀参与了申请文案的部分制定审阅工作。申请世界级非遗的整个过程是一系列事务性的工作,非常复杂,我只是参与了其中涉及学术的一部分。

  澎湃新闻:“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社会发挥的作用有哪些?

  刘晓峰:这涉及“二十四节气”是什么。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历法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物是月亮的变化,根据月亮的变化来划分一年12个月,古时称月为“太阴”。

  那么阴阳历中的“阳”是什么呢?“阳”主要就在“二十四节气”中体现出来。二十四节气分别以夏至、冬至作为阳气最盛、阴气最盛的点,以春分、秋分作为阴阳最平衡的点,这样就把一年分成了四部分。每个部分各有6个节气,一共就有24个节气。因此,这是以太阳的变化为基础,形成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这套时间体系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它是对一年气候变化规律的总结,可以用来预测一年中任何时间阴阳、冷暖的总体变化,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农谚非常多,原因就在于此。

  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最基础的知识,是每个中国农民开始学习种地最先会记在脑中的知识,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的本质,就是遵循季节的变化来从事生产活动、获得生产资源的,比如春种秋收。因此能够预测气候冷暖变化,就能够保证最好地利用时间的变化。

  澎湃新闻:“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现代社会有何功能?

  刘晓峰:有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7.7亿。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中国人已经在城镇生活。

  但是,人们是否就会对城市生活感到非常满足呢?比如你出门走的是柏油马路,住的是火柴盒般的房间……是否会对大自然有一种向往呢?我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这种体会,如果有一天到了更贴近自然的环境中,可以切身感受天地、日月星辰、草木花果的变化都和你的生命紧密相连的时光——如果你能过上这样一天,你会觉得那简直是城市生活中的节日。

  “二十四节气”标示出的一年的气候变化,虽然对今天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不再是生产方面的指导性知识,但它仍然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我们人工创造的都市文明,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人类还是得学习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们人工改造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想去亲近自然,“二十四节气” 就是值得我们保护到未来的遗产,它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无论对今天还是未来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澎湃新闻:气候变暖等环境变化是否会使得“二十四节气”发生改变,需要调整?

  刘晓峰: 我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建立起来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这套体系,即使在古代,也具有相对性。比如在云南昆明,当地四季如春,“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小满雀来全”这类节气体验就并不适用了,那和海南岛、和新疆、和东北,也都是不合的。“二十四节气”只在有限地区相对适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的人们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当地合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由此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本地化知识。

  与此相近,与现在大自然气候变化相适应,有关的只是解释也会出现一些相对变化。“二十四节气”只是作为表现间刻度的一种形式,它提醒我们大自然在发生变化,人们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变化,合着“二十四节气”的表述,慢慢形成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新知识。换句话说,现在的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人们的认知也会慢慢跟着来作调整。

  澎湃新闻:如何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和思路,能够吸引更多习惯都市生活的年轻人了解“二十四节气”?

  刘晓峰:“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能够为未来生活的可能性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刚才提到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事实上,伴随这个城镇化发展过程,从1980年代开始,已经有成千上万的村落一个个消失了。这也意味着,和这些村落一起消失的,还有包括适应当地生活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在内的独特本土经验。其中有些古老村落已经存在几百乃至上千年了,这样多年的文化遗存在激烈的城镇化过程中丧失,是非常可惜的。“二十四节气”中有些风俗和具体的地方有很特殊的联系。比如河北有个地方,每逢立夏,农民会去田里进行专门的祭祀活动,如果这个村子不在了,相应的习俗也就没有了。

  保护的前提是,你要知道都有哪些东西存在。所以首先需要积极调查,去了解现在还有哪些值得保护的遗产。第一件事,是得知道自己的家底。第二件事,是如何把这些遗产记录下来、传播开去,让人们今天还能共享这些知识。这需要很多人做具体的工作,这不是一两个学者能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团体加入进来,需要国家政策上适当的配套措施。

  最根本的思路,是了解传统,传承传统,在生活中加入现代化的因素让它获得生命力。

  考虑到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完全不同于过去,而且日新月异,要想把“二十四节气”和当代中国年轻人联系在一起,需要灵活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比如漫画、动画、可视媒体等等,来推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比如,把村落的节气文化做成数字化的媒体产品等,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探索。关键是要意识到,要尽可能让孩子和年轻人接触到这些知识,让他们心里有这个东西,这样才可能传承久远。

  原标题:参与申请非遗学者:“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有何用?

  想了解更多国学知识网的资讯,请访问: 国学知识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3159224.html
延伸阅读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诫子书》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诫子书》原文及注释诫子书两汉:诸葛亮夫君子
2018-10-27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雁门太守行》原文及注释雁门太守行唐
2018-10-27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秦淮》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泊秦淮》原文及注释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
2018-10-27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鸣涧》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鸟鸣涧》原文及注释鸟鸣涧唐代:王维人闲桂花落
2018-10-26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晓》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春晓》原文及注释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2018-10-26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师说》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师说》原文及注释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2018-10-2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原文
2018-10-29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所写的一首诗。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
2018-10-29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登鹳雀楼》原文及注释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018-10-27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忆江南三首》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忆江南三首》原文及注释忆江南词三首唐代: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
2018-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