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会有回报!留学群高考频道为你带来“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解析:多文本阅读”,感谢大家浏览本页面,更多高考资讯尽在高考频道!
今年的北京卷实用类非连续性多文本阅读依然秉持了文化立意、能力立意,注重基础、注重发展,贴近生活、贴近教学的命题导向。
北京高考语文试卷的第一大题为三篇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组材中心话题为“让文物‘活’起来”,三则材料文字量约为2500字,较2016年的多文本材料文字量减少了约700字;而分值和小题数维持不变,可见命题更趋平易。在连续两年的实用类多文本阅读都偏重于科技说明类材料后,今年的测试素材侧重在论述类,以文物之“活”来印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将之传递给每个应试考生,完成着“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材料一”由首都博物馆的精品展引入文物的价值阐述和工匠智慧,“材料二”以大量鲜活事例证明新科技让文物“活”起来,“材料三”就文物的保护提出忧思和举措,三则材料既有聚合也有离散。从选材上看,既呼应了刚刚过去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反映了文物从严肃高冷的馆藏品走向通俗高涨的科普物的发展趋向;又体现了2014年11月发布的《北京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21条改进意见》中“加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这一理念。本届考生们在课改走向深入鲜活的当下,大多参加过走进博物馆走近文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着生活体验来阅读应考材料,又以应考材料导引未来学习生活,这就是多文本阅读在考查阅读能力的同时以选材传达出丰富讯息的深意。
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从测试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考生的泛读能力,要求能够快速完成信息的筛选、辨析、理解以及整合信息,在考查阅读基本能力的同时兼而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8道小题充分检测了考生的阅读素养和能力,较2016年的试题,稳中有变的是加大了试题考查的综合性。例如第2题,表面上看是读音和字意的简单判断,但是“甫”、“罄”、“津”、“掬”四字都是雅正的文言词语,其读音和字意既要记忆积累、也要从字形字源上去理解分析,如“掬”字是提手旁,考生应能推断出跟人的动作有关,所以“令人喜爱”的解释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再如第4题,综合了成语的运用和文意的理解;第5题,综合了文意的理解与古诗的积累、应用,可以说是本年试题的亮点。
从命题语言的表述来看,8道试题依然简洁、指向性明确,7道选择题中题干反面命题的有1、3、6、7题,这样高的比例显然是为了降低难度,维持试卷整体平衡,以保证测评的效度。第8题要求考生结合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解答这道题,需要按照题干要求,检索、筛选三则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整合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且概括性地表达。
综上所述,非连续性的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民族自信方面的教育功能与测试功能的结合更加自然巧妙,测试的效度和信度更加清晰。这些素材和试题导引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改变教学的封闭状态,要培养阅读的根本素养,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哪怕是高考考场上,阅读材料也要让学生心有所动,在思悟后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毕竟,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未来。
猜你喜欢:
北京高考语文试题 | 北京高考数学试题 | 北京高考英语试题 | 北京高考理综试题 | 北京高考文综试题 |
北京高考语文答案 | 北京高考数学答案 | 北京高考英语答案 | 北京高考理综答案 | 北京高考文综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