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碰到一位老人,谈话中,他抱怨起留学归来的孙子小李:两年前,家里拿出不少钱让小李到英国留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家人都盼着他学成归来能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可回国快半年了,却总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每天就在家玩电脑打游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啃老族”。
像小李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案。近年来,留学回国人员数量快速增加,2011年,中国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18.62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8.08%。“海归”本应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如今,“海归”变成了“啃老族”,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很大浪费,也让留学生们“很受伤”。
出国留学费尽周折、花费不少,有些学生甚至放弃已经找到的工作,漂洋过海求学,为的是接受良好教育、增长见闻,学成归来后获得更好的机会,自然不想落到只能靠父母养活的境地。要“海归”们摆脱“啃老”的状态,需要个人、社会等共同努力。
首先,个人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目前来看,求职市场上“海归”面临的压力不小:
一方面,随着国内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国内的就业机会尤其是紧缺职位的供给却是固定的。面对双重压力,留学生在寻找工作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制定合适的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大公司、高工资;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不妨先从基层做起,在实践中积累竞争优势。
其次,社会也应给“海归”提供公平、充分的就业环境,让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更愿意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比如,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但又资金有限的“海归”人员,希望政府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满足他们的创业愿望;对有服务基层意愿的留学生,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他们到基层施展拳脚,在基层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
“海归”变“啃老族”,也给即将出国以及还在国外求学的学生打了一剂预防针。企业招聘看重的是能力,不是学历。想在国内找到一份理想工作,除了有“海归”的光环以外,还要有点真本事。在出国之前,就要仔细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选好专业,才能让以后的求职多些顺利、少些周折;出国后,要用心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竞争力。“人”要回来,更要把“才”带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