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9篇

【 liuxuequn.com - 实用资料 】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当中的一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师系统化教学的基础,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这是一篇我们非常喜欢的“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文章推荐给大家,希望我的意见能够对你有所启发记得收藏哦!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具备简单的估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明确千克和克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自主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对策:可以借助实物掂一掂、拎一拎或用秤称一称,或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知识,导入练习。

  谈话: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千克和克。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对千克和克有哪些了解?

  学生将学到的或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进行交流。

  过度:这节课,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二、层层练习,巩固知识。

  1、完成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这样解答的理由。如果有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观念还不够清新,可以借助实物掂一掂、拎一拎或用秤称一称,或联系生活实际,利用生活经验进行判断。

  2、完成第3题。

  我们知道了千克和克都是用来表示物品重量的单位,它们之间还有很密切的关系。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第3题肯定难不倒我们。

  学生思考:对单位不同的两个量怎么比较?然后在〇里填上>、<或=。

  指名回答,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5题。

  出示图片,说说你获得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通过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或提出哪些问题,相机将书上问题一一解答,另外的问题也可适当进行解答。)

  4、完成第6题。

  观察图意,你知道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得到的?

  请你仔细观察2号和3号杯子里的水,估计每个杯子里的水大约重多少克。

  指名估计,并说说你这样估计的理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杯中水的高度来估计它的重量。

  5、完成思考题。

  观察图,你能知道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菠萝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吗?

  突出每个苹果的重量相等,每个菠萝的重量也相等,可以左右相互抵消一部分,然后通过数出剩余水果的个数来推出一个苹果的重量和一个菠萝的重量的关系。

  6、完成第7题。

  拿出事先收集的食品包装袋,并进行交流,用什么作单位,各是多重。

  三、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掌握得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再努力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第4题和补充题。

  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板书设计:练习四

  1千克=1000克

  3000克=3千克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的综合练习。在课堂上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注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他们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结合本单元所学的内容,介绍小学生每天的食物应该如何合理搭配知识,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千克和克的练习课,通过前两节课学生对1千克与1克的亲身体验,有了这种体验的积累,学生有了可以判断的根据,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比较准确的对物体的大概重量进行估计和判断。但这种体验还会随着题目的灵活变化而混淆,因此,还要多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增加体验,有了一定量的感受,就能随机应变。出现在学生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不能灵活运用千克和克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可能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千克和克还有一定的陌生感,生活经验积累得不够多,有些只凭自己的感觉。比较大小时,出现同单位比较的,如1700千克和2千克进行比较,很多学生想成1700克和2千克进行比较。进行强调后,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

  课后反思:

  练习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本单元知识。通过前两节课的探索和学习,学生对千克和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进行单位换算。从本课练习的实际效果来看,简单的千克和克的单位互换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比如乒乓球,篮球等物品填单位名称也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没有见过的或不熟悉的东西,个别学生在选择适当单位时就会出现错误,毕竟千克和克这两个单位对他们来说概念是模糊的。我想应该让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体会,多实践。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练习四的内容,是关于千克与克知识的综合练习,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实物接触,又通过了动手操作的这一过程,所以学生对千克与克的概念比较清楚,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了实物情景,做起来就比较容易了。既培养了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再通过课堂作业做进一步的巩固练习,总体掌握的还可以。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3

  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算(三)。

  0。10。024。20。1990。35

  120。31。250。80。50。90。01

  1。50。4161。63。5+3。53

  64。32160。050。81。233

  0。651。028。82。22。42。5

  4。23。57。20。3+2。80。3

  2。870。7(1。5+0。25)4

  6。40。2+3。60。2

  二、复习指导

  1。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三、课堂练习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6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四、作业

  练习二十第2、3、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第10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3。5+7。612-6。2-3。870。255。61。01

  1。7+0。43+3。35。4-2。5-1。472。80。8

  (1。25+0。36)0。20。99+1。82。56-0。37

  5000。0013。21。63。9+2。037。52。54

  0。36120。7544。93。51。20。4+1。30。4

  2。14-0。96。250。8

  二、复习指导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四、作业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36页情境图。

  提问:这是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提出要求:你能把这6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填在下面的统计表中吗?

  男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女生最喜欢的活动

  活动 看书 踢球 看电视 画画 跳绳 玩电子游戏

  人数

  学生各自填写,老师提醒学生应注意核对统计数据。

  提问:男生最喜欢什么活动?女生最喜欢什么活动?

  指出:这里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反映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些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出示例题中的复式统计表)

  二、探究新知

  1、谈话: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这张表,在想一想,表中各个栏目是什么意思?

  2、认识复式统计表。

  情境中的第三个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单式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单式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3、读复式统计表。

  (1)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

  (2)竖排表示所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项目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不同活动的相应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4、解决问题。

  从第一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男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从第二个单式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女生喜欢的活动分别是什么,对应的人数是多少。观察这两个统计表可以发现,每个统计表的活动都一样,调查的都是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第三个统计表包含三项内容:活动项目(看书、踢球、看电视、画画、跳绳和玩电子游戏),人数,性别(男生、女生)。根据表中调查的数据可以判断出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哪个数据大,那个活动就是学生最喜欢的。要想知道调查的人数一共是多少人,把各个项目中的人数相加即可。我们还可以根据表中的数据的大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提出看法和建议。

  小结:刚才的每张统计表都只能反映一个小组的男、女生人数;用刚才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人数,这张统计表不仅便于比较各组人数,而且能看出四个小组的整体情况。

  引导:如果把刚才的几张统计表叫做“单式统计表”你觉得这张统计表叫什么名称?学生讨论后揭题。(板书课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指导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的是什么数据,再指名学生介绍一些与这些数据有关的事。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

  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

  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

  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

  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13

  第一组 10 3 3 1

  第二组 4 0 6

  第三组 4 0

  看了这张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对我们班同学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建议?

  反思: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教材第36~37页例1)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将两个简单统计表合成一个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填写信息。

  难点: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学校开运动会准备购买一批水果,下面是一位同学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的情况。(课件出示下面表格)

  师:你能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喜爱人数分别是多少吗?(点名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统计表就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简单统计表,它能直观看出各种数据是多少,不过如果我们想知道班上男生和女生对这五种水果的喜欢情况,它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另外一种统计表来表示,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复式统计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36~3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例1情境图)

  (1)调查数据,完成简单统计表。

  师:这几幅图中的同学分别在干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看图,明确有的学生在看书,有的学生在看电视,有的学生在玩电子游戏,有的学生在踢足球,有的学生在画画,有的学生在跳绳。

  师:你最喜欢哪种活动呢?(小组交流讨论)

  师:如果我们希望分别了解本班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设计统计表?

  引导学生应按男生、女生分别统计,并制作成两张统计表。(课件展示下方统计表)

  点名两位学生分别统计本班男生、女生最喜爱的活动,根据学生统计情况师生一起填表。

  师:从上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点名学生回答)

  师:这两张表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小组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两张统计表,注意到两张表统计的项目相同,都是2行7列,都是统计人数,不同之处是统计对象分别是男生和女生,表格中数据不同。

  (2)将简单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

  师:上面的每张统计表都只是独立反映了男生、女生最喜欢的活动的人数。如果要对男生、女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的人数进行比较,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所以,人们就想到把这两张简单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师:这张统计表和以前的统计表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相同点?(小组交流讨论,点名小组代表回答)

  师:男生、女生合并在一起,自然由简单统计表的2行变为3行,列不变,仍为7列。

  师:该统计表填写了男生和女生最喜欢的活动数据,像这样的统计表就是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可以表示多组数据,简单统计表只能表示一组数据,与简单统计表相比,复式统计表更有利于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左上角的一个格用斜线隔成三部分,分别表示表内横向、竖向所放内容以及所统计数据的名称。竖排表示统计的对象是男生和女生,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性别”。横排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活动情况,因此对应表头处写“活动”。中间部分是不同性别最喜欢的活动人数,因此在表头对应的中间格写“人数”。

  组织学生独立地将两张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入教材第37页的复式统计表,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和检查。

  根据学生填入统计表中的数据,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37页例1第(1)、(2)、(3)题。

  师:通过解决这3个问题,你能说说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吗?(点名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确:复式统计表反映的内容更丰富,更容易比较几个相关联的事物,对表中数据进行计算也更直观。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7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讨论)

  根据调查的实际结果填表并回答问题,略。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初步了解复式统计表的格式,能正确地填写表格,并对表中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过程与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产生及其优越性,增强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把几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体会引入复式统计表的必要性。

  三、教具学具

  课件一张统计表

  四、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看书,诵读经典,在国学中感知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博大与精深。你喜欢哪些活动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2、师:猜猜看,咱们班男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会是什么?女生呢?(学生汇报,师点评)

  3、师:咱们猜的正确吗?这要验证一下,下面我们班的小统计员帮老师完成了三年级男、女生最喜欢课外活动的统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4、播放课件。师:你们能将他们的统计结果汇总在下面的统计表里吗?请同学完成统计表一和二。

  要求:两人一小组,一人完成一项并检查自己同伴的结果。

  5、学生汇报。师根据汇报完成课件空白处,并小结。

  (二)感受复式统计的必要性。

  1、仔细观察这两张表,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我们把这种反映单一情况的统计表称为单式统计表,像这两种单式统计表我们可以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表。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统计表。

  3、小组合作讨论合并方法。

  这一张统计表里都应该有哪些项目呢?

  4、学生汇报合并结果。投影演示。

  (三)课件演示复式统计表合并、及进一步了解复式统计表

  1、师揭题:孩子们,像这样的统计表我们就叫它复式统计表。师板书:复式。学生读课题。

  2、介绍复式统计表。在这张统计表中,咱们最大的创新在哪里?(在第一个格子)这个格子啊!在数学上我们叫它表头。右上部分表示的是横栏的类别即:活动。左下部分表示的是竖栏的类别,即性别。中间是我们填写的数据,即人数。

  3、根据统计表完成问题。

  (1)参加统计的女生共有多少人?男生呢?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男生喜欢踢踢球的比女生喜欢踢球的多几人?

  (四)解读统计表并思想教育

  师:你对调查的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五)生活运用,巩固新知

  1、师: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论是经济、军事还是体育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以体育为例,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近五届比赛中,中国的奖牌数都在世界前三。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体育健儿的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吧!

  课件出示。第29——31届奥运会金牌统计。

  2、统计表的项目有哪些?

  3、请仔细观察并回答问题。下面哪些说些是正确的?

  中国第29届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最多?(正确)

  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错误)

  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错误)

  4、世界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体育素养也在一天一天的改变,中国在进步,世界也在进步,所以每一块金牌的获得都来之不易,运动健儿们付出了许多的汗水。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我们新疆也是一个中国体育强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一路追赶,超过美国。同学们,希望在你们!

  (六)知识检测

  1、出示学生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统计表。

  2、男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3、女生一人统计,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4、你们对统计结果有什么看法或建议?

  5、统计表完成了,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女生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男生呢?

  (2)有女生和男生都比较喜欢的节目吗?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复式统计表有哪些优点呢?板书:便于比较、简洁。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7

  3。整理和复习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第16题,练习九第14题。)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人法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复习重点: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复习过程:一、基本练习

  1.口算。05。381。40。20。156800。58。50。21。250。83。910

  3。91。30。630。90。170。42.填表。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

  10。395

  2。047

  0。9292

  二、复习指导

  1.小数乘、除法的意义。(1)填空。①6。53表示()②6。50。3表示()

  ③8。40。4表示()④8。44表示()(2)思考并回答。

  ①小数乘以整数以及一个数乘以小数的意义各是什么?②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相同,是什么?2.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1)计算下面各题。(指4名学生板演。)0。677。50。1250。241。890。547。10。125

  ①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点小数点时积的小数位数不够,应怎么办?

  ②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位置?(3)由学生小结出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3题: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350。2063。1-0。9091。30。03

  0。78+5。4366。5090。2718。114+9。987589。76160。2532。50。680。95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取积、商的近似值,再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出结果,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2。练习九第4题:一个纺织厂平均每小时生产棉纱927。5千克。如果每千克棉纱织布7。2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

  生独立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四、作业

  练习九第1、2题

  第二课时

  复习内容:小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算法。(第7、8题,练习九第57题。)复习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简便计算。复习重点:小数的混合运算和简便计算的正确率及熟练程度。

  复习过程:一、基本训练

  练习九第5题:4。5+1。50。75+0。250。25+3。1+1。752。541-0。63

  10-1。8-2。20。46280。1254。80。20。50。71。42。430

  0。30。152根据学生情况限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二、复习指导

  1.第7题。5。519。50。124。078。6+9。12524。842。7-7。3532。342。10。14

  (1)看题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2)学生独立计算。(指4名学生板演。)(3)集体订正。

  2.P。34页的第7题:先想想下面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再计算。(1)学生看题说一说每题应该怎样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2)学生独立简算。(指4名学生板演。)(3)集体订正。三、课堂练习

  1.练习九第6题。学生独立进行简算,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题是根据什么简算的。

  2.练习九第8题:下面是某学校买球的发货票,请你把空格填满。数量单位单价总价

  篮球只78。6元

  排球3只145。20元

  总计金额302。40元

  (1)首先让学生讨论怎样才能填出篮球的个数、总价和排球的单价?并选代表发言。(2)学生填写,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四、攻破难题

  1.练习九第9题:小华在计算3。6除以一个数时,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此题先考虑正确商是多少,题中告诉由于小数点向右点错了一位,结果得24,那么正确商应为2。4。再根据除法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用被除数3。6除以商2。4,得到除数是1。5。

  2.练习九第9题:小明和爸爸一起去电动游戏场乘飞机。买票时小明付出20元钱,找回了8元。游戏场的学生票价是成人的一半,算一算学生票和成人票的票价各是多少钱?

  分析与解:先求出小明和爸爸买票一共花了多少钱,然后考虑,学生票价是成人的一半也就是说一章成人票价等于两张学生的票价。因此,小明和爸爸一共花了3张学生票价的钱。解法为:

  (20-8)(2+1)=4(元)学生票42=8(元)成人票五、作业

  练习九第6题、思考题。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称较轻的物品的重量,要用克作单位。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品的方法,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进行估算,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

  教学难点:正确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对策:在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亲自感受1克大约有多重。

  教学准备:天平、黄豆、2分硬币、羽毛、学生尺、橡皮筋、纸币、铅笔屑等物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讲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谁来说一说,1千克的物品拎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并提问:同学们经常逛超市,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物品的重量除了用千克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单位?(板书:克)你了解到哪些商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这些商品为什么不用千克为单位呢?

  小结引出新课:出示例题图,认识并板书:认识克,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g)那么1克有多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克。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1、认识天平。

  出示天平并提问:谁来介绍一下天平的使用方法?(认识砝码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2、称出10克重的黄豆。

  称出10克黄豆并数数有多粒,指名交流,教师板书。

  让学生感受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可见1克是很轻的。请你拿几粒黄豆放在手里掂一掂,这就是1克的重量。小组交流,1克黄豆拿在手上有什么感受。

  3、感受1克的重量。

  (1)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

  问:谁来说说,2分硬币拿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2分的硬币大约就是1克,拿在手上感觉很轻。

  (2)掂一掂一根羽毛和一把学生尺的重量。

  比较:一根羽毛和一枚2分硬币,一把学生尺和一枚2分硬币。

  小结: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学生尺比1克重。

  4、学会用克称物品的重量。

  出示P34页上面两幅图。

  问:你能看出图中的两个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看的?

  小结:我们在用秤称物品时,首先要看秤是以克还是千克为单位的,这样才能准确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

  5、了解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出示一袋盐,谈话:这袋盐的重量是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是多少克呢?(板书:1000克)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重多少千克?(板书1千克)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板书:=)

  讲述:小明和小强进行爬楼梯比赛,小明手里拿了10枚2分硬币,小强背了20袋盐,结果小明获胜了,你觉得公平吗?为什么?

  6、完成试一试。

  分别先掂一掂数学书和文具盒的重量,比一比哪个重一些,再称出它们的重量,看看和估计的结果是否一样。

  三、课堂练习,巩固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插图,并回答问题,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猜一猜,然后实际掂一掂,在比较中加深对1克有多重的体会。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说出答案,选择几题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图,学生观察,并说说图意。

  你知道杯子里的水有多重吗?你是怎么想的?

  回家后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克。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交流学习体会。

  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找找哪些物品的中重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认识克

  重量克g

  几十粒黄豆大约重10克。

  1千克=1000克

  课前思考: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对应教材编排的层次,教学时大致也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回忆1千克和几千克,引入克。第二步,承接前面的疑问,引出用天平称比较轻的物体。第三步,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以克为单位的盘秤称物体的克数。第四步,出示两袋盐,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盐重500克推算2袋盐重多少克,再要求学生用以千克作单位的盘秤称一称。

  课后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千克的基础上教学克的,所以学生并不陌生,让他们先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以克为单位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克是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在此基础上引出1克有多重。并让学生估测自己的学具有多种,通过天平来验证学生的估测结果,又加以比较千克与克,使学生准确的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提高了他们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由于本堂课在课前讲解了规范,所以课堂操作过程中没有出现前一课的现象。

  课后反思:

  紧扣现有的知识,事先让学生了解除了用千克作单位外,还可以以克为单位,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克常用来表示比较轻的物品重量,从而自然引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1克有多重。然后通过几次掂一掂、比一比,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增加对1克的感性认识。这一单元所认识的千克和克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联的,仅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进一步体会,从而能准确牢固地建立起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同时,长期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自觉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估测,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估测中准确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课后反思: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黄豆,从而让学生感到1克是很轻的。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再通过称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的操作活动。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还有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课后反思:

  学生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千克与克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与千克相比,克更难体会,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操作来产生体验和感悟,才能有效地掌握概念,形成经验。今天上课时,我们一起称了10克的黄豆,还用手掂一掂2分硬币的重量感受1克的重量,学生对克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概念并且知道称较轻的物体应选择怎样的秤。本节课上还称了许多学生身边比较轻的物体,如:书本、铅笔盒、水果、饼干等,学生很感兴趣。练习时,学生初步学会区分选择千克或克作为单重量位,只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第三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与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3、通过计算和称量体重,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状况,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

  教学重点:积极主动进行测量活动,经历称物体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意义,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测量活动,在活动中要耐心、细致。

  对策:对实践活动前,进行一些指导和教育,在活动,适当进行帮助,让学生有序地进行。

  教学准备:挂图、台秤和健康秤数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经验汇报: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样两个质量单位。根据你的观察和自己经验的积累,你知道哪些商品的重量是用千克作单位,你能和大家说说吗?

  二、实践操作:

  1、猜一猜。

  问:今天大家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想知道一些什么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一共有多少千克苹果)想知道有多少个苹果怎么办?(数一数)想知道有多少千克苹果怎么办?(称一称)板书课题。

  2、动手实践。

  (1)问: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首先称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称的苹果是多少千克吗?(1千克)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

  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2)分组活动称水果和蔬菜。

  各小组称1千克并数出数量,并且填写表格。

  各组代表汇报本组称的结果。集体交流。

  看着表格里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3、估一估。

  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的大一些,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验证并说说规律。

  4、称体重。

  谈话:小朋友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1)估一估自己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认识称面。根据例图,学习怎样读数。

  (3)分小组称一称每人的体重,将自己的重量汇报给小组长,组长记录在表格里,然后在小组内比一比。

  (4)班内交流。

  讲述:如果你告诉我你的年龄,老师就会知道你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以一学生为例)

  你想知道这个方法吗?打开书,读一读你知道吗,书上告诉我们怎样的计算方法?(师板书)

  这种方法究竟准不准,我们先一起来运用这个公式算一算,以刚才学生的体重为例,告诉大家今年几岁了?看看老师刚才的体重是不是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

  学生用这种方法计算体重。

  每人运用这种方法算一算自己的体重,然后与称出的体重对比,看有无差别。在小组内交流。

  讲述:一般情况下算出来的体重与称的体重是差不多的,但是有的同学可能差距很大。这是因为你太胖或太瘦了。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

  三、全课总结。

  我们一起又学了很多有关与重量的知识。还学会了称体重和用公式计算体重的方法,课后把这个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让他们也学会算体重。

  板书设计:

  称一称

  实足年龄2+7(或8)

  课前思考: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备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节紧接着千克和克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了千克和克以后,让学生在一系列测量和交流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还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1千克物品的数量,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在交流时,有意识的渗透了物体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很好地进行判断。学生估计物品重量的能力随着对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后,有了很大的提高,能比较适当地进行估计重量。对自己的体重也有很清楚的认识,通过自己称体重,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读出自己的体重数,学生能自觉地使用大约重多少千克来表达称的结果。当然像这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关键要能自如地进行调控,因为这种类型的课,学生因为学习内容的变化,会出现失控现象。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能有效地组织正样的教学是当务之急。

  课后反思:

  引入,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发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由于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展开的实践活动,所以学生有为感兴趣,学生比较主动,同时也以活动的形式代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自学自己摸索的成分渐渐高于了老师的知识传授。

  课后反思:

  这次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秤来称一些常见的物品以及自己的体重。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关于常见物品轻重的经验,从而逐步形成较为准确的质量观念;也有主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通过实际称一称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许多物品的重量,加深了学生对千克和克之间的认识。学生不但兴致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好,由于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的操作,只能师生一起称一称。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5170980.html
延伸阅读
随着全球情况的日新月异,合同已经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合同是市场交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留学群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这篇“租车服务合同”的内容,相信在本文里阅读过程中您会获得
2023-09-25
“家人的拥抱和温暖让我们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让我们感恩这份无尽的爱。”句子可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温暖,把握生活的美好,摘抄这些好句子能够积累写作经验。"关于感恩亲情句子经典语录的
2023-09-25
“身体的累不害怕,睡一觉就过去了,重要的是心不累,若心不累,则一切皆可能。”我们在感受陌生事物的同时,心情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写出新颖独特的伤感短句呢?经过认真筛选小编整理了和心痛伤
2023-09-25
不怕计划失败,只怕不去计划,方案中需要明确体现行动的目标,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有用的内容“系统解决方案”,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仅供参考请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系统解决方
2023-09-25
由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再由相知变为陌生,于是我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还有其他类似这样的句子吗?你不妨看看女人靠自己赚钱励志的说说摘录,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1、在
2023-09-25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栏目小编做了大量的努力为您带来这篇精心编辑的“三年级六单元教案”,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
2023-05-11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使用教案课件,这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现在,你可以开始编写自己课堂教案的课件了。教案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请查看下面小编为您准备的“三年级数学
2023-08-15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教学策略的调整需要根据学生反应多样性的特点。珍珠泉教案三年级语文是编辑在网络上整理并加工的内容,我们后续还将
2023-03-23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为了快速赶上教学进度,需要提前做好教案进行统筹规划。教案让老师的教学步骤都有了理论支撑。推荐你看看以下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23-01-23
很高兴告诉您您需要的“三年级西师版教案”已经就绪,对于某些行动方案和策略以下内容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教案是知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