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背景:
2009年4月6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孕育近3年的新医改转入施行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属于医改的“大头”,公立医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关乎医改成败。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终端的公立医院,集各种矛盾和问题于一身,成为医改绕不开的“堡垒”。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我国有公立医院1.6万个,占全国医院总数的82%,拥有床位占医院床位总数的87%多。最近几十年来,因为“以药补医”机制,形成了扭曲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导致公立医院公益性弱化,造成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公立医院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管办组合弊端明显。新医改的关键在于管办分开,作为目前的管理部门和公立医院,属于“父子”关系,管理部门办公立医院,同时还是医院的管理者、监督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处于事业单位的行政化旧体制中,在运行上又处在商业化状态。行政化与商业化的组合,扭曲了公立医疗机构的行为,致使它们一方面社会公益性淡化,另一方面又缺乏正常发展壮大的空间。
二、政府补偿投入不到位。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机构的主体,但是政府每年给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开销都需要医院自筹。面对经费不足及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以药养医”成为公立医院的不二选择。一位医生说,“外科医生拿红包,内科医生靠开药”几乎成了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现象。公立医院的改革,“以药养医”体制是第一个要攻克的堡垒。
三、医院逐利惯性侵蚀公益性。由于财政拨款不足,大多数公立医院徒有“公立”的外壳,争相创收,有的甚至将创收指标层层分解到每位医生。创收的冲动使得公立医院竞相拉患者,展开无序竞争。有些医院因为患者不足,对来就医的病人开大处方,或是延长住院时间。而公立医院间的无序竞争,加剧了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处在金字塔塔尖的大医院吃不了,众多基层医院却吃不饱。大医院不断地圈地盖楼,扩张规模,大小通吃,小医院却在苦苦挣扎,嗷嗷待哺。据了解,目前公立医院几乎无一例外,在经营中把追求利润放在了首位,多年来已形成惯性。而逐利惯性和公益性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公立医院改革能否消除逐利惯性,而充分体现公益性,是难点之一。
四、改革将使医生积极性受到影响。医生作为一个高风险、高强度的职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着较高收入的群体。但是,目前我国医务人员的收入远没有体现其技术含量和所承担的风险。可以说,没有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充分体现公益性。公立医院改革,在医院收入可能减少的前提下,既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又要体现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的对策:
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以病人为中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二、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公立医院要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优化服务流程,规范用药、检查和医疗行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通过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同时采取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三、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四、推动公立医院改制。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申论真题 | 申论答案 | 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