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其前身重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渝州教育学院分别创办于1976年和1972年;2001年5月两校合并组建为渝西学院;2005年4月,学校更名为重庆文理学院。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诚信办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思路,秉承“进德修业,博文达理”的校训,实施“三标一体”管理并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三重认证,形成了“教育即服务,学生即顾客,质量即生命”的办学理念。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专科、高职、继续教育,已形成以文学、理学为基础,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师教育类与非教师教育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红河、星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921亩,校舍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48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342余万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电子阅览室设施齐备,教学、科研及生活设施完善。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2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级职称人员300余人,博士、硕士440余人,外籍教师15人,外聘专家教授100余人。
近年来,重庆文理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取得了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在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的成绩。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11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重庆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学校现有16个二级学院和重庆服务外包学院、重庆文化遗产学院2个特色学院,开设36个本科专业和20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教育学、法学七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6700余人。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过硬、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毕业生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各个行业领域,大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学校目前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重庆市品牌学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工作站所在地,现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重庆市高校园林花卉工程研究中心(花卉研究所)、高校财务经营研究所、巴渝文化研究所、吴芳吉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化学应用技术研究所、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数学研究所、教师发展研究所、品牌科学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新闻传播研究所、大足石刻艺术研究所、(江津)四面山资源研究所等21个科研机构,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主办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等省级学术刊物。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在学生交流互派、教师互访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为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促进了对外交流,扩大了学校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校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副部长李卫红及有关司局领导、时任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时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黄奇帆,重庆市政协主席邢元敏等领导同志先后到校视察。学校领导班子连续三年在重庆市管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中名列前茅并获得先进称号。学校先后获得首批“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教育网络示范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重庆市“文明单位标兵”、重庆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目前,重庆文理学院正遵循学校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深入实施“顶天立地”发展战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植根地方的学科生命、追求进步的学习精神、践行诚信的学校品格,全国知名的区域性、应用型、多科性大学。
高考招生 | 自主招生 | 招生计划 | 高考招生简章 | 高考保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