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思考
大学是自主选拔录取的主体
从教育部以及多家高校所做的追踪调查来看,自主招生十年来的成果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大学是自主选拔录取的主体,如何从大学的视角来解读十年来的自主招生变革就显得格外重要。
近日,清华大学对自主招生实行十年来的变革及成果进行了总结。清华招办主任于涵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从大学的角度来看,自主招生实行十年来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
首先,打破了“唯分数论”的一元选拔录取体系,建立了科学多元的录取体系,真正让大学可以进入选才招生阶段,可以研究人才评价。他认为,这是大学招生迈出的重要一步,让大学在科学评价基础上对人才进行招录和培养成为了可能。
其次,自主招生实现了大学选才和育才的衔接,让大学的招生可以真正服务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把招生与人才培养衔接起来,把“因才施招”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于涵说,以前只有高考一种选拔体系,通过千人一面的高考,无法做到招生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实行自主招生之后,无论是哪类的优秀学生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选拔到高校中来,“这集中体现在清华大学这两年实行的新百年计划,学业优秀的、综合素质优秀的、有学科特长的,都是清华自主选拔的对象。”
从大学内部来说,人才培养的主体是院系。“院系最了解需要招录什么样的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院系的教授参与选才,比如清华大学的许多院士教授都参与自主招生的学科面试。”
再次,跳出大学来看,自主选拔可以彰显大学选育人才的标准,体现大学承担教育使命的方向。比如北大清华在自主选拔中考什么、不考什么,究竟选什么样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引领作用,这在单纯实行高考的时候,是不可能做到的。“高考北大清华也是按照分数录取,因此也就无所谓引领。”于涵说,
从承担大学教育使命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对素质教育起到导向作用。在自主招生中,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考查的都是学生的素质。比如近两年各高校纷纷实施的体质测试,就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能看出大学承担社会责任以及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的使命。“实行统一高考,从分数上看是公平的,但在高考之前不同区域、不同省份和城市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是不公平,甚至是不平等的。自主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教育机会的弥补和补偿,主要是弥补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教育机会获得的不平等。比如不少高校都在自主选拔中向中西部倾斜,实行自强计划、圆梦计划,录取欠发达地区学生等。”于涵解释称。
高考招生 | 自主招生 | 招生计划 | 高考招生简章 | 高考保送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