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3年中考的到来,中考志愿填报也将提上日程,中考网在此为各位考生提前收集整理了大量实用的中考志愿填报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生源暗战,尖子生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每年随着中考招生工作的逐步展开,都会出现生源大战。家长与学生们需要注意。
高分考生成了争抢的香饽饽、学校自我宣传手段花样翻新、家长一头雾水疲于应对各方游说。在中考考分公布后的几天里,争抢生源的暗战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们深思,从各大高校争抢地方高考状元到中考生源暗战,从家长费尽心思为孩子选择幼儿园到“小升初”争相“拼爹”,从逼着孩子学习琴棋书画到奥赛班报名者不减,我们怎么才能摆脱应试教育唯分论英雄的功利色彩,怎么才能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学习生涯?
家长:生源暗战像“商战”
7月18日,久在生意场拼杀的李立回顾孩子参加中考前后的经历,发出感慨:“生源暗战,决不亚于一场商战。”
超过625分的中考成绩,在石家庄市内五区21191名考生中打进前九十的名次,让李立为孩子骄傲的同时,困扰随之而来。
7月4日下午成绩一发布,李立很快就接到了该市第一中学老师的电话,邀请其参加4点钟举办的招生咨询活动;话还没说完,二中老师的电话又打来了,该校的推介活动定在当天6时30分;随之而来的还有43中,甚至衡水中学……都是名校,该选哪家?接下来的两天内,李立夫妇赶了五六个场,且从早晨争论到深夜,到填志愿那一刻了还没拿定主意……
李立回忆,自己所接触到的招生老师,个顶个都能胜任销售人员,“听他们介绍的过程,就跟洗脑似的,一中的说完了,立马热血沸腾,想报一中;再听二中的讲解,又热血沸腾,想报二中了……”
同样认为中考招生不亚于商战者,大有人在。某中学高中教师王彦就感受深刻,他说:“同前些年相比,现在学校间的竞争,更多地是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和优势,通过开放校园,举办讲座,邀请目标考生和家长亲临考察。”
打开石市考试院公布的市区考生“1分一档统计表”,王彦介绍,表列600分以上那1126名考生,就是自己所在学校的目标生源。他说,并不是所有的省级示范性高中都具备争抢这批学生的资本,只有像一中、二中这样经教育部门划定首批进行录取的学校才能分享这些优质生源。
优秀生源,僧多粥少,说是分享,实际是“抢”,几乎没有学校不重视高分生源,纷纷校领导牵头,抽调精兵强将,或结组,或单兵,分片定点,任务到人。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其实早在今年2月起,许多成绩优秀的孩子家庭就陆续接待了上门或电话“家访”的招生老师。从最初的不多说什么,只给份宣传资料,到二模考试前后邀请去参加学校活动……历经几个月的铺垫后,中考成绩一出便下手“抢”人,方法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一些学校用奖学金拉拢家长和考生,还有一些学校则承诺可以在自主招生、保送上大学等方面给予优惠;一些学校向家长表示,可以在分班、分宿舍方面给予照顾,一些学校则强硬留住志愿卡不准填报他处……很快,家长发现自己有如置身市场,可以讨价还价:一位家庭条件不好,且居住偏远的考生家长提出由学校租房陪读的条件得到答应;而一些成绩稍差的考生也能提前交纳定金,提前获得录取通知书。
在向高考冲刺的新一轮竞赛中,没有哪所高中愿输在起跑线上。一档学校在市区掐尖,二档学校则把视线投向了周边县市,其公开的策略是开设一些经过教育部门批准的、可以向周边县市招生的特殊班级,其录取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学习成绩优秀。
学校:好生源才能带来现实收益
王彦老师告诉记者,激烈竞争中,有学校开始在高考本一、本二上线人数上造假:上线三五人说成六七十人,上线十几人说成上百人。“这种造假,有的是把复读生和艺术类考生上线人数加了进去,有的则在宣传中加上了往届上线人数。我发现,甚至某校的宣传板上,竟然误用了娱乐人物头像来冒充本校上线学生。” “因为生源好坏,事关学校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介绍,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生源好,意味着高考升学率高;升学率高,就会给学校带来良好口碑;口碑效应进而会吸引更多好学生向这里汇聚,连锁效应一旦形成,学校高考成绩和现实收益也就能扶摇直上。
一位教育工作者向记者直言:“这里的现实收益,说白了就是政绩和利益。”
政绩好理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指标中重要一项,就是高考升学率。但利益何从实现?许多人将其指向了择校费。
教育部作出决定,2012年秋季开学,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数的20%,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然而,有内部人士透露,能带来利益的,重头不在择校生,一些已经壮大起来的学校纷纷创办了分校,招收复读生等,人数远远超过校本部,动辄上万元的学费,极大地刺激着学校继续向这个方向发展。
有专家却指出,教育功利化的背后是发展壮大的学校,其扩建和新建分校不仅可争取国家财政拨款,还可以带动当地的商业乃至地产。
在此逻辑下,优质学生资源和教师资源都向名校集中,名校金字招牌闪闪发光,升学率节节攀升,择校费越收越多,利益蛋糕越做越大,可谓“名利双收”。但如此“教育成果”是以拖垮薄弱学校、加剧教育不公、牺牲更多学生公平教育权利为代价的。
推荐阅读: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