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美国大学,大家都看有关排名。比如最有影响力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全美大学排名,每年公布时都成为全球新闻。这样的风头,自然吸引其他媒体也纷纷效法,造成了大学排名满天飞的盛况。如今,打造大学排名的媒体市场大体已经饱和,大家又到高中去开拓排名的新边疆。近年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等都开始公布全美高中排名。另外,许多地方媒体,如波士顿、芝加哥的报刊杂志,都有当地学区的排名。而随着这些排名的出笼,争议也越来越大。
大学排名历史最久,也早已经受到教育界的激烈批评。特别是几年前一些名校的校长发起抵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理由是这种排名过度商业化,是不懂教育的人在评定教育,误导学生和家长。但是,这场运动虽然有不少权威人士参与,却不了了之,排名的影响依然巨大。理由很简单:美国人尊重权威,但并不迷信权威。一个产品的质量如何,也许生产厂家比谁都清楚。但评价这个产品,则不能完全听生产者夫子自道。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的好坏,怎么能只听校长和教授们“王婆卖瓜”?总应该有第三方的“消费者报告”吧?另外,美国大学教育日益普及。普通家长和学生,对各大学不可能有细致到每个系或每个教授学术实力的专家式了解。他们需要一个大概的评价指标作为参照。况且,《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大媒体也不是吃素的,必要时可以用重金把一流的高等教育权威挖来。另外,它掌握的全美大学的综合资料,也是经年积累,投入了大量资本,是任何一所大学及其校长都无法掌握的,自有其独特的权威性。所以,现在许多打算到
美国留学 的中国学生和家长选大学,我还是建议他们参照排名。尽管排名第一的未必比排名第五的好,特别是哈佛、耶鲁、普林斯顿、芝加哥、斯坦福这些名校的高下,绝不应该视排名而定。不过,如果孩子上本科接受通才教育,排名第五的大学比第五十的总归还是要高一些。美国留学 专家指出最有争议的,按说是高中的排名。只是高中的校长和老师没有大学校长和教授那么牛气,说话影响小,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抗议而已。大学是全国性的,高中则是地方性的。虽然美国的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就读于州立大学,但高等教育毕竟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大部分家庭都需要自己支付一部分费用。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进入私立大学或其他州的州立大学,形成全国性的流动。比如,去波士顿还是去洛杉矶上大学,要看有关学校的质量和价格(包括提供的奖学金)。在厨房里开个家庭会议,把有关信息进行系统比较,大不了跑到各学校看一看,就可以相当自由地作出选择。这样,把全国的大学排在一起进行比较,对“消费者”来说就很有意义。
高中则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除了极少数外,绝大部分学生在本地学区的公立高中就读,而且是免费的。不用说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即使在本地区内也基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在得州居住的家长,看到纽约的一所高中特别优秀,也不可能一拍屁股就走。因为这样的选择不仅逼着家长卖掉房子,还要辞职。很少有人会这样选择学校。甚至居住在同一地区,也很少有家庭看着邻镇的学校好就把孩子送去读书,哪怕开车只有十分钟的距离。因为各市镇村的学校都是用当地房地产税来支持,生均教育年度经费达到一万美元左右。你不居住在本地,没有纳税,当地的纳税人不会那么慷慨地和你分享教育资源。只有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一些孩子可以到本地之外的好学区读书。而这常常需要州政府介入,并提供适当经费。
所以,一直到上个世纪末,大学排名热火朝天,高中排名几乎没有。这就好比你在纽约住着,不管报纸上怎么大谈洛杉矶一家超市的蔬菜又便宜又好,你也不会太上心。到美国选择高中乃至小学初中,必须有足够的“当地知识”才行。
美国留学 专家总结出一句话,排名只有在择校的背景下才有意义。没有全国范围的择校,全美高中排名算是个违反常识的异数。这样的排名近年来大行其道,揭示了美国社会深刻的变化。要说明这一点,绝非三言两语可为,只有请读者听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