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更多的农民进了城,更多的农民工得到了市民化待遇,城镇化的质量稳步提升。“但应看到,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滞后、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还制约着城镇化发展。今后,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更要抓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说。
逐步破解二元结构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真正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提高城镇化质量,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全国2.6亿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但却难以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推进户籍制度及教育、住房、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让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在城里安心地住下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廖洪乐说。
今年前3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762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6%,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2.8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增幅有望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今年以来,一些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体制障碍得到破除。目前,全国有18个省(区、市)出台了户籍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在2013年年底前把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我国还逐步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努力让进城农民实现住有所居,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当前,不少城市快速膨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突出,逐步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的重要方面。
首先,要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推动城市群均衡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海峡西岸、山东半岛等11大城市群,这些城市群人口占全部城市人口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创造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GDP。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3大城市群,同时要在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依靠市场力量和国家规划引导,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成为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其次,要提高城镇建设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就是要全力营造绿色基调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山东省广饶县住建局局长田建林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确定城市定位,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还要加强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通信、电力、物流配送、公共交通、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意见》确定了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4大重点领域,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达到1000公里、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等多个具体指标。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合理进行空间开发,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
“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不同用途的土地出让价格差别很大,工业用地的价格只相当于商业用地的11%,约相当于房地产开发用地的14%,工业用地出让价格过低导致了工业用地发展慢、用地浪费等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前提下,首先要提高土地补偿标准,严控土地增量。国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于现行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修改,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
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要进一步盘活土地存量。我国每年计划新增用地600万亩,实际新增用地超过1000万亩。一方面,城镇用地紧张,另一方面,大量土地闲置。为了盘活存量土地,今年4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指导意见》,确定在内蒙古、辽宁、上海等10省(区、市)开展试点,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
公务员推荐:
公务员时事政治 | 半月谈时评 | 公务员考试网 | 公务员报考指南 | 历年考试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