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春节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春节联欢晚会历程》,供大家参考使用,希望对大家的春节有所帮助!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29年来,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歌舞类节目数量日趋增多,表演形式愈加丰富
1.20世纪8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因此,央视春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如《大海啊,故乡》,《党啊,亲爱的妈妈》,《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在春晚中出现正体现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在充满激情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无论内地还是港澳台同胞亦或是海外侨胞,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油然而生。如台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香港汪明荃的《万里长城长》、《家乡》,黄锦波(美国加州西雅图市市长)的《龙的传人》。那时中国大陆文化相对独立,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传入大陆的,还没有所谓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传唱的几乎都是主旋律歌曲。
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在央视春晚之前的晚会中,歌曲和舞蹈是分开的,歌唱演员要么站在台上专心唱歌,要么自己连唱带跳,形式比较单调,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仅凭演唱者一个人的力量,也很难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上,斯琴高娃和胡松华联手表演了歌伴舞《草原民歌》,首次将歌曲与舞蹈相融合。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演员的表演相对比较单调,没有引起太大反响。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奚秀兰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以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翩翩的舞姿,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几乎所有晚会都采取了这样的形式。1986年的春晚一开场就是11首歌曲的大联唱。观众们喜爱的蒋大为、彭丽媛、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轮流登台献唱。11首歌曲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联欢的情境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歌曲,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春晚的宝贵时间得到最大的集约。
2.20世纪9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关注家庭伦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量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民需要更多更新鲜的东西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流行歌曲开始传唱于大街小巷。另一方面,90年代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忽视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时出现的关注家庭,关注人性、人情的歌曲,以其朴实细腻的歌词,悠扬亲切的旋律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让迷失的人们重新找回了方向。
小编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