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笔者作为北京大学的交换生,今年2月来到悉尼大学。 北京和悉尼都是带着深刻历史轨迹的城市,北京大学和悉尼大学也同样都是世界顶级学府,然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姿态与教学氛围。
北京大学和悉尼大学,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时代的沧桑,美丽的校园,朝气的学生。来到悉尼之前,在我的脑海中,悉尼大学的生活应该和日益开放现代的北大没有太大的区别。的确,校园生活一样是听课、完成作业、参加社团活动,但是地球两端的节奏却大不相同。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北大的生活,那就是“忙”。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原先在北大的时候竟然一周要上30个学时左右的课,是这边的3倍还要多;此外还有众多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项目等等要做,以致通常是平时经常熬夜,周末也不得好好休息。这样的工作量在悉尼这边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繁杂的学习和工作事务锻炼出了我们的“高效率”。在期中期末论文和考试堆积如山的时候,甚至可以一个晚上就完成一篇5000字的大论文,在上着“无关紧要”的课程时完成别的课的作业和PPT,临考试前结成小组分头收集复习资料以节约复习时间,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便狠心跷课补眠。一个学期下来,感觉就像是打了一场激烈的仗,但又不知为了什么在打仗,跟谁打仗。一切结束后,除了宅在寝室补眠,和朋友出去撮饭,就是紧张地对着电脑,等待教务网站上成绩一门门地出来,再一道道地突破我们的心理防线。不过无论GPA的高低,各种活动的结果如何,生活还是会波澜不惊地继续下去。新的学期开始后,仍然是日复一日新的奔忙。
假期也许是一个最好的可以放慢脚步的缓冲期,但是看着身边的大家,低年级的去上新东方准备考托、“烤鸭”、考G,高年级的忙着找实习,此外还有暑期学校、暑期实践、寒假实践、国际交流项目,加之每天听着各种牛人的最新动向,总有种“停滞就是落后”的危机感。于是不管是什么,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做,结果又是一轮的马不停蹄。
落日下的北大未名湖
西门银杏
不仅是北大,国内很多高校的学生生活也是这样。回首看看,北大的生活确实非常充实,也学到了很多基础知识和技能。Peer pressure就像一把皮鞭,而我们就像是一匹匹被套在车上的马,拉着自己和别人的期望,卖力地向前行进,和别人比看谁跑得更快。但是,在专注于比赛和竞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留出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真正喜欢的做的事是什么;否则,当我们拼尽全力冲到最前面的时候,却突然发现眼前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这种失望、后悔和无奈也会是非常难以承受的吧。
作为北大学生的一员,我也是被忙碌的大潮不断向前拍着,赶课、赶作业、做社团、申请交流项目。在这一点上,我要感谢北大,如果没有周围无数上进同学的鞭策,也许我不会那么急迫地在大一时就申请大二的出国交流,也就不会来到悉尼大学,不会写出这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来到悉尼大学交流的体验,让我能够有个喘息的机会,放慢脚步,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和北京相比,悉尼的生活要闲适得多。我原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使这边的学生也变得懒散,但事情也不尽然。开学之初,因为觉得距离作业上交的时间和考试的时间还有很远,再加上课业负担不重便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可供支配。本来这是件无比开心的事情,可以开心没有持续多久就被一种莫名的不安取代。失去了北大的快节奏大环境,闲下来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仔细想来,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缺乏一个大的目标和计划,过去的很多忙碌其实只是毫无目标的庸碌。看看身边的local学生,很多人从开学伊始便制定好了整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计划,在他们的planner上,不同颜色的笔迹甚至把计划细化到了每一天,每个小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的话,这么细致的计划是绝不可能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