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位质量监控体系中的论文查重服务为例,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研究生院共收到各类申请学位的研究生论文查重6147篇次,平均每人查重1.81次,从根本上帮助研究生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三大信息化系统之一的研究生导师门户系统,则根据导师从研究生招生、培养、教学、科研到学位审核各个环节的需求而设计,为导师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影响因子有多少、在哪个区,全都能通过系统显示出来,两级学位委员会专家在学位审议中都能看见。”倪瑞介绍说。
研究生服务系统则涵盖研究生报到、网上选课、网络课堂、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奖助学金管理、住宿管理、离校等各个环节,为学生的“跨栏跑”提供了实时且贴心的支持与保障。
张淑林说:“这种无形的管理背后,是研究生院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角色转变,激活了各个责任主体的积极性,保障了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质量,也为研究生创新因子的生成与活跃创造了空间。”
□改革者说
围绕“导”与“学”深化研究生教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侯建国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培养质量,而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调动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导”的价值至关重要,“学”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研究生管理部门如何围绕“导”与“学”不断深化改革、实现管理职能转变,则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科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正是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的。
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断发生变化,导师的责权利一直没能得到科学界定和充分落实。因此,研改的关键是真正按照现代大学的使命,确立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并以导师为核心配置研究生培养的各项权力及相关责任、义务。与此同时,确立导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利于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控制重心从“结果”转向“过程”,使得研究生培养由过去的“撑杆跳”转变为“跨栏跑”,从而有效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此外,导师“第一责任人”地位确立后,研究生管理模式也必须做相应转型,研究生管理部门要大胆放权,从过去的以管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倾力服务,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不仅要建立健全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为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提供服务、引导与反馈,并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全力搭建各类公共教学、实验、信息服务平台,还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没有天花板限制的创新土壤。
2014年考研热点资讯关注
|
||
留学群考研频道为您整理
|
考研大纲 | 考研经验 | 考研真题 | 考研答案 | 考研院校 | 考研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