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作文,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并进一步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真正把握题目的实质。材料和话题作文,要弄清楚在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中,命题者所提供材料的不同作用。在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既是考生作文立意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考生一定要读懂题干,做点分析,明确主旨,再去下笔,确保万无一失。
颇具特色的“中国式过马路”
2012年10月11日,网友“这个绝对有意思”在微博发消息称:“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与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网友纷纷跟帖“太具象了”“同感”“在济南就是这样” ,还有网友惭愧地表示,自己也是“闯 灯大军”中的一员。
与其说是激起了网友的共鸣,不如说是触到了我们的短板。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实则是国人灵魂深处的劣根性。在运用时,要透过现象的表面,深入到内里,挖掘“中国式过马路”的根源,才能写出思想深度。
【佳作看台】
破解“中 国式过马路”的规则困境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这样一个词,叫做“中国式过马路”。什么意思?有人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和卖水果的三轮车。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眼熟?也正因为司空见惯,甚至为人所不觉,所以一旦被贴上“中国式过马路”标签的时候,才会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循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类似现象还有不少。集纳到一起,着实令人吃惊,原来我们身边存在这么多不文明现象,很多时候不管有意无意,各种“中国式”做法成了一种自然选择,甚至到了不这么做反而会不正常、不便利的地步。
【素材提示】
1、由此及彼,拓宽思维。由“中国式过马路”联想到其他性质类似的现象,为下文明理张本。
这种吊诡的变化之中,一则存在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二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线成了众人奉行的 “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潜规迭出,由此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这既有规则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规则本身不完善的因素。以“中国式过马路”为例,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2、辩证、全面地看问题,没有将现象的原因全部归结到行人身上,而是从行人意识和规则本身进行剖析。
因此,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只是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管理题。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过马路是这样,就业招聘、商业经营、为政用权等各个领域,又何尝不是这样?
3、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延伸到其他领域,可见作者视界之开阔,思维之深邃。
外国人的“红灯意识”
在欧洲国家、美国、澳洲的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而过。同是亚洲国家,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的人流量 和车流量一点不亚于中国任何城市,但各 行其道,井然有序,依然没 有人闯红灯,更不会“凑够一撮人”结伴去挑衅红灯。
轻点评: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同是过马路,却折射出中外公民的意识差距。
高考作文频道精心推荐:
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范文汇总
2014试题库汇总 | ||
---|---|---|
5年高考3年模拟汇总 | 每日一练(72套含答案) | 2014高考语言运用汇总 |
2014近义词汇总 | 2013高考阅读理解练习汇总 | 2013语文试题分类汇总 |
2014阅读测试汇总(含答案) | 2014语文限时训练汇总 | 2014语文古文汇总 |
2014成语测试汇总 |
2014语文名句默写汇总 | 2014诗歌鉴赏解题方法汇总 |
留学群高考频道为您搜集整理
|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