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就不同时令、不同气候条件或不同视角来表现“树的庄严”
春天时大树——稳重端庄;夏天时大树——庄重清爽;
秋天时大树——沉实严肃;冬天时大树——威武肃穆;
白天时大树——端庄;夜晚时大树——肃穆;雨夜时大树——稳重;月夜时大树——清丽
雾中的大树——;霞光里的大树——;站在屋外看到的大树——;透过窗口所看到的大树;
远看的大树;近看的大树;仰看的大树;俯看的大树……
2、后抽象(即将“树”这个实体虚化)
这里所说的“抽象”,就是借助想象,将一个具体的、只具备自然意义实物,用比喻或象征的方式转化为抽象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社会群体或人事。
除了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写文章一般是为了陈述科学理论、宣传科学知识、改进科学技能、改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外,我们所写的文章,为了改进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的,也就是,是为了对“人”进行鼓励、表扬、批评、批判、熏陶、感化的,也就是说,我们写文章是为了说服人、教育人、陶冶人、感化人的。一句话,科学家写文章,是为了改造物质世界,我们写文章,是为了改造意识世界。因而,如果仅仅只针对“物”而不针对“人”,那么,我们所写的文章是毫无意义的。即使上面的“先具体”中所说的“题目中的‘树’就‘树’,没有别的意思”所揭示的思路和写法,也不是教大家写一篇有关“大树的庄严”的科普文,而是要借“大树”来印射“人”,以达到说服人、教育人或陶冶人、感化人的目的。鉴于此,写以“物”为题的文章(如“一棵大树的庄严”就是以“树”这一“物”为题的)时,我们就完全可以以比喻或象征的思维将题目中的“物”虚化为人或人的群体,并在此虚化的基础上来行文立说。只是虚化以后,在行文立说的过程中,我们要简单明了的交待清楚虚化的基础或理由,即,要照应好所给的题目。
那么,根据“先具体”中对“大树的庄严”的表现所作的分析,我们能将“一棵大树”比喻或想象(即虚化)成什么人或人事呢?
(1)人
如:某个亲人(祖父、外祖父、父亲、舅舅、叔叔、哥哥);某个领导;某个长者(“树”,而且是“大树”,本来就暗含有“高大”“坚挺”“威猛”“能为人遮风避雨,给人以依靠”的特质,加之题目中所给定的特点又是“庄严”,所以,将这“树”抽象(虚化)为人时,最好选取男性的长者)
(2)社会群体
如:祖国、民族、党;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群体或组织(虚化为这一类时,其主体必须够得上“庄严”二字,否则,就会闹出“画虎反类犬”的笑话)
(3)人事
如:中华文化
只要将“树”虚化成了以上两类中的任何一类,我们文章中所写之事,自然就是人事了。
三、写法指导
1、大树——大树(即不对题目加以虚化,大树就是大树)
(1)适用的文体:记叙文、散文(非写景类的)
(2)基本写法:托树言志;借树喻理;对比烘托渲染
(3)基本素材:从上面的“先具体”里对“树的庄严”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分析中任选一种或几种。
(4)中心或主题:呼唤或歌颂具有崇高精神品质的人;对读者进行正面熏陶或感化
(5)注意之点:a尊重“树”的自然属性;b紧扣“庄严”行文;c以描写为主,注重对树的“庄严”的细致刻画,力求让形象说话;d多抒情少议论
(6)写作难度:不大
高考满分作文5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6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7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8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9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1000字 | 高考满分作文大全 | 高考英语满分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