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留日学生汪某刺母案等几起中国留学生恶性案件近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很不理解,被寄予希望的留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究竟为何暴力行凶?为何近年来留学生心理崩溃事件时有发生?
新加坡留学网解释到,随着中国家庭收入的逐步提高,在全球化催生的文化交融趋势下,出国留学形成了新一轮热潮。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07万,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单2009年全年出国留学人数就超过20万,比上年度增长27.5%。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长的期盼下走出国门,去接受国外的教育,体会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
但热潮中也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留学”现象。部分家长把出国列为孩子人生规划的首选。在他们看来,“出国就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条件”、“生活得更幸福”,他们甚至对孩子强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国”。出国留学从一种手段被逐渐歪曲成最终目标。如此“被留学”的规划,不仅歪曲了对留学的正确认知,也在孩子出国后的适应问题上埋下隐患。
每一位留学生都会或多或少有一种围城的感觉。出国之前总想着大学和中介宣传资料中所说的种种好处,出国之后才会切身体会到种种困难。留学生在国外普遍面临语言、生活、学习及文化适应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对自费留学生来说,生活费本身也是一个很大的压力源。在精神生活方面,中国留学生们需要努力适应外国尤其是西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氛围,比如课堂讨论、社交活动等。如果无法克服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就很容易封闭在华人团体中。
一些留学生在出国前,准备更多的是各种资格考试及相应资料,却很少接受应对出国压力及文化差异等培训。走出国门的孩子们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竞争激烈的留学生活却缺乏必要的心理或技能准备。面对各类压力,面对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困难和心理负担被放大。身处异国他乡,孤独无助,一旦遭遇打击,便容易出现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汪某刺母”案的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留学生”,最后因“无法拿到钱”而采取了极其原始的攻击性手段。
解决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治标也要治本。中学的心理健康机构可多开展一定规模的压力应对训练。进行留学考试辅导时也需辅以相关培训。除了关注留学生压力,还需重视各类错误的留学认知问题。父母和相关教育者需要冷静处理留学期待,让孩子端正留学态度,尤其要明确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才能减少“问题留学生”。
新加坡留学:走出“被留学”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