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多学科学和工程专业
目前普林斯顿大学有国际学生1350多人,其中中国学生人数为250人左右。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雪莉・蒂尔曼女士表示:“中国学生选择学习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特别多,很多学生都来自清华和北大。他们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雄心勃勃、勤奋刻苦。”
普林斯顿大学从来不对外公布根据学生国籍或来源地记录的人数统计,因此,该校未能向本报提供近年录取中国学生的人数。
●招生政策:今年本科新生创纪录
普林斯顿大学今年收到的入学申请数创下该校历史新高,总共有21964份来自世界各地的申请,这个数字比6年前增加了60%。今年有2150名幸运者最终被普林斯顿录取,录取率达到9.79%。
今年秋入学普林斯顿的本科新生人数达到1300人,创下该校历史纪录,其中130人为来自美国以外的国际学生,包括中国来的新生。
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发言人卡斯・科莱特向本报提供的情况,普林斯顿大学录取新生的过程极其严格,对新生入学申请的审核遵循“个案分析、统一标准”原则,即仔细研读每一份申请材料,逐一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学生。
同时,对待所有申请人都一视同仁,不会因其国籍和地域来源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确保招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学生。
●助学新政:近六成新生获资助
统计数字显示,普林斯顿大学今年秋季有接近60%的学生会接受某种形式的经济援助。
正如该校招生办主任杰尼特所说:“我们强有力的助学金项目也许是吸引更多学生向我们递交申请的原因之一,特别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情况更是如此。”
普林斯顿大学发言人卡斯表示,越是在金融危机下,越是有更多的学生需要资助,普林斯顿大学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加大对助学项目的投入。该校计划明年把助学项目预算从今年的9200万美元增加到1.0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13%。据介绍,普林斯顿大学的助学政策适用于所有学生,学生们不论国籍,不论种族,均享有申请助学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
●申请建议:告诉老师你的独特经历
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并不仅仅依靠成绩,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它的考察范围。
一份给审核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申请非常重要,学生不仅需要提交自己此前在校学习的成绩单,介绍自己的特长、才能和学术成果,更重要的是把握机会,让审核老师了解自己。告诉老师自己的独特经历,并制定出如何在新校园里利用校园内外机会学习、同时也有所贡献的计划。
此外,如果在申请入学的同时也申请助学金,并且在支付申请费用时有困难时,可向普林斯顿大学提出免交申请费的要求。学校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给予免费。
学校的申请期限为每年的1月2日以前。
普林斯顿大学近5年录取率
年度 收到申请(人) 录取(人) 录取率%
2005 13695 1733 12.7
2006 16510 1907 10.9
2007 17654 1790 10.1
2008 18942 1838 9.7
2009 21370 2122 9.9
本科阶段
普林斯顿大学的本科学生都要签署被称为“荣誉规章”(“Honor Code”)的学术诚信的保证。这条规定需要学生写一份书面保证,保证对所有的书面作业既没有剽窃也没有违反其他道德规范。学生们在每一次考试都被要求写下“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没有在这次考试中违反荣誉规章”的誓言。这份规章带有第二份义务:在入学考试的时候,每个学生保证在看到别的学生舞弊时向学生维护的荣誉委员会报告。由于这个规章,普林斯顿大学考试无人监考。违反“荣誉规章”的学生会遭到最强烈的处分,包括短暂的禁闭以及经常性的开除。可喜的是,尽管无人监考,处分并不经常被使用。课外作业不在荣誉规章的管辖范围内,但学生也经常需要在作业上写下绝无作弊行为的保证。(“这份作业完全代表着我自己的努力,也不违反学校的任何规章。”)
大多数普林斯顿学生都住在校内的学生宿舍里。一二年级学生住在住宿学院里,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住在校外,但是这样的学生不多,因为当地的房租和地价都非常高。 本科阶段的社会活动包括一系列的“饮食俱乐部”(eating clubs),这种活动对高年级学生也开放。这种学校活动的功能和其他大学的联谊会类似。
普林斯顿的录取过程极其严格。根据《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普林斯顿是全美在录取上第二严格的大学,仅次于麻省理工学院。申请攻读普林斯顿的本科需要提供:(中学)成绩单、推荐信;对于海外学生,还需要托福成绩以及申请研究生时需要的GRE成绩。普林斯顿大学录取学生时并不仅仅参考成绩,要要看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潜能,对各种学术与非学术领域的兴趣,特殊才能与天资、处事经验、人生抱负和家庭背景等等因素都会被纳入它的考察范围。校方评价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指标有4项:头脑质量,其中包括智商、学习能力、创造力等等;品格质量,其中包括责任感、价值观、判断力等等;为学校作出贡献的能力;以及未来在本专业和社区中起到领导作用的潜力。普林斯顿录取学生按照不看家庭经济状况,只看各方面成绩的规则来选择学生。普林斯顿很爽快地用收到的捐款把贫困学生无法支付的学费都减免而不像其他大学强加学生背上沉重的贷款包袱。普林斯顿在2001年成为了全美第一所“无贷款”的学校。尽管有这些规定,普林斯顿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是同档次学校中在文化上最保守和传统的。但是,多数学生还是在大选中将选票投给了民主党。为了改变这种整体上的印象,普林斯顿已经强制性地追求多样性。普林斯顿是Davis United World College基金的成员之一,来自这个基金的国际学校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这项基金的援助。
发展历史
由曙光长老会创立的普林斯顿大学原本是为培养长老而建立的。起初校址设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镇,校长为乔纳森·迪肯逊,原校名新泽西学院(有人提出以当时的省长乔纳森·贝尔切命名,但被否决)。新泽西学院第二任校长是老阿伦·布尔,第三任是乔纳森·爱德华兹。1756年,新泽西学院迁到了普林斯顿。
大学宿舍
从1756年的迁址到1803年Stanhope Hall建成,整个学院唯一的建筑便是Nassau Hall,为英王威廉三世命名为House of Orange-Nassau。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学院被双方占领,许多建筑都被大规模地损坏。1777年一月进行的普林斯顿战役被证明是对于乔治·华盛顿将军以及他的士兵来说关键的一战。两个普林斯顿人签署了独立宣言。在1783年夏,大陆会议在Nassau Hall举行了会议,会议决定普林斯顿为国家首都。普林斯顿的首都位置持续了四个月。在独立战争中,华盛顿将军为从英国侵略者手中将其夺回,向 Nassau Hall发射了猛烈加农炮火,而饱受蹂躏的Nassau Hall奇迹般地存活下来;1802年和1855年的两次大火又将Nassau Hall仅存的残壁烧毁。由约瑟夫·亨利·拉特罗布、约翰·诺特曼以及约翰·威瑟斯普恩重建的Nassau Hall与罗伯特·史密斯设计的原作相比,有了很多改进也宽敞了很多。几个世纪以来,Nassau Hall的角色从多功能建筑、办公楼、宿舍、图书馆,到专用的教室,一直演变到今天的行政大楼。(请参看Princeton Companion )
普林斯顿神学院于1812年从普林斯顿大学分离,因为长老们希望能有更多的神学培训,而教师与学生们希望的恰恰相反。此举减少了学生数量,也在一段时间内减少了来自外界的支持。大学和神学院目前由于共同的历史和共享的资源而有着非常愉快的合作。
普林斯顿大学在詹姆斯·麦考士在1868年成为校长之后变得停滞不前。在他作为校长的二十年间,课程被无谓地检查,科学课程的扩展被限制。麦考士还监督了一系列哥特复兴风格建筑的兴建。(请参看Princeton Companion )。校园中的McCosh Hall就是以麦考士命名的。
1896年,为了表示对所在地的尊敬,新泽西学院正式改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同年,学院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也正式变了一所大学。在伍德罗·威尔逊任校长期间,普林斯顿新增了一个讨论研究课程,叫做“preceptorial”(1905年)。这个在当时很特别的概念以一个更个人化的小组学生与教师讨论的方法替代了原有的大教室课程。
1930年,并不附属于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等研究院在普林斯顿成立,也是全国第一所给学者研究的住宿学院。爱因斯坦是研究院第一批教授之一。可以说,整个20世纪就是一个全世界各地学者、研究员和企业从世界各地流入普林斯顿的过程。
1969年,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录取女性本科学生。在1887年,普林斯顿其实已经在当地的 Evelyn街和Nassau街开办了名为Evelyn女子学院的姐妹学校,大概在10年之后关闭。多年后,校方决定吸收女生,并致力于将学校办得对女性更加友好。在1969年四月,当普林斯顿发出录取通知书时,这些计划尚未完全实现。普林斯顿的5年男女同校计划拨款七百八十万美元,计划在1974年吸收 650名女生。最后,148名女生,包括100名1年级女新生和一些其他年级的女生,在1969年9月6日媒体的关注和审视中进入了普林斯顿的校园。
作为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普林斯顿拥有著名的教授学者、排位美国前5名的校友捐赠金额、藏书450万余册的计算机化的现代图书馆,还有一个计算机中心、一个艺术博物馆,一座教堂和相当数量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学校建有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地球物理实验室、约翰?诺曼超级计算机研究中心等主要科研机构和建筑学院、工程技术和应用学院、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等研究生院。
在“常春藤”盟校中,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人数不多,目前在校学生人数约6400人,其中本科生约4600人,研究生约1800人。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美50个州和55个国家,其中海外学生占5%,他们主要来自加拿大、中国、新加坡、英国和德国,学校拥有教师约620余人。
普大分为大学生部和研究生部,共有4个学院:新泽西学院、工程和应用科学院、建筑和城市设计学院、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32个系为:人类学系、艺术与考古学系、天文学系、生物化学系、生物学系、化学系、古典文化系、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经济学系、英语系、地理学系、德国语言与文学系、历史系、数学系、分子生物学系、音乐系、近东系、物理系、哲学系、政治系、心理系、宗教系、罗马语系和语言与文学系、斯拉夫语系的语言与文学、社会学系、统计学系、化学工程系,民用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电机工程系、机械与航空系。还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国际关系两个专业学院,相当于系。
普林斯顿大学最引以自豪的是本科生教育,学校师生比例为1/6,在全美的大学里很少见,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可以攻读两种学位:艺术学士和工程科学学士。前者授予主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后者授予主修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
教学楼
导修制是普林斯顿大学教学的一项特色,学校大部分基础课程都是在100至150人的大礼堂内上课,但每个星期学生们都参加10至15人的小班,由教授或是助教带领,复习一周来所学的课程,这些由助教或教授带领的讨论,给学生们更大的空间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学校的教育特点是本科生需要做独立研究工作。所有的艺术学士候选人必须完成一个独立的初级报告项目,以及一个高级论文;工程学科硕士候选人要完成初步的独立研究工作,而且也要写一高级论文。
学校校训
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为“她因上帝的力量而繁荣” (Dei Sub Numine Viget)。毕业校友中有州长,有好莱坞明星和两位美国总统。著名的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亦曾于此任教并从事高等研究。
课程设置
普林斯顿提供两个主要的本科课程:艺术学士(A.B.)与科学和工程学士 (B.S.E.)。按照传统,人类学课程学生可选讨论研究课程或者一周两次的课程,以及一个另外的讨论研究课程,叫做“preceptorial”,简称 "precept"。这个系统由时任普林斯顿校长的伍德罗·威尔逊指定。为了能够毕业,艺术学士的学生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以及一到两份独立的研究报告,被称做“初级论文”("junior papers")。他们还必须完成一个两个学期的外文学科。科学和工程学士学生必须完成一个严格的科学和数学课程以及最少两个学期的独立研究。
普林斯顿提供研究生的学位(特别是博士学位),在很多学科都是最优秀的专业;包括数学、物理、经济学、历史和哲学。但是,不像其他大学,普林斯顿并没有广泛的研究生研究学院 -- 比如,普林斯顿没有法学院或者商学院。普林斯顿最有名的专业学院是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创建于1930年,原名为公共和国际关系学院,1948年改为现名。普林斯顿也提供工程和建筑学的研究生课程。
学校图书馆
普林斯顿校图书馆目前有一千一百万藏书。主要的馆址燧石图书馆(Firestone Library)拥有超过六百万册藏书。在燧石图书馆之外,许多独立的学科(包括建筑学、美术历史、东亚研究、工程、地质学、国际关系和公共政策,以及近东研究)也都有自己的图书馆。传统上,每个有历史的学科都在图书馆有自己单独的研究室,可供本系学生各自参考专业书籍和研究资料。
师资和教学质量
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师资却不亚于全美任何一所一流大学:目前教授中有7位诺贝尔奖得主,22位麦克阿瑟学者奖获得者。历史上普林斯顿大学校友中有31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1998年,普林斯顿教授、华裔科学家崔琦获诺贝尔物理奖。最近(2000年)的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乃是 1968届硕士,1971届哲学博士詹姆斯·海克曼(James J. Heckman)。1998年,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将普林斯顿与哈佛的本科教育并列为美国之首。此外,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在一流学术期刊和人文类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人均数量也高居全美之首。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例为1:6,这样高的比例在全美的大学里是少见的。由于学生人数不多,教授们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关心学生的作业与发展。
同时普林斯顿大学以重质量、重研究、重理论的传统享誉世界,普大坚持学术至上原则,至今,学校没有开设社会上最热门的学科:法学、商学、医学,这与习俗追求以及社会时尚完全不同。普大的任何一个专业在全美大学都是名列前茅,你很难找出有哪个系不够好,她的数学、哲学和物理系尤其知名,历史、英语、政治和经济系也在学术界备受推崇。规模巨大的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研究中心,自50年代以来一直得到联邦政府的资助,拥有近400名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员和近4000万美元的固定经费。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从1893年开始实行“诚信”制度,在这里,学生参与的所有书面考试都在诚信制度下进行,即没有老师监考,全凭学生自觉。这种制度是通过所拟订的遵守诚信誓约,使学生们保证对诚实及每次考试的结果负责。学校管理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学校董事会中有4名学生代表,校方与学生相互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