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留学群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多内容请点击【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一)
本节课以“吃饼”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 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是学习的难点。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吃饼”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本课教学时,学生做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稍有困难,通过理解“1”表示的意义后,就能够很顺利地进行运算了。在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疑问时,学生提出:“如果分子和分母都不同时,分数怎样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呢?”,这说明本节课已经激发学生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自主地探索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习计算方法,再学习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单位,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学习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课时安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 一106 的内容及第108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测评反思
1、 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 填一填
( 1 )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 2 )( )个1/8是5/8, 7/12里有( )个1/12。
( 3 )3个1/5是( ),4/7是4个( )。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示: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计算结果应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 老师巡视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吗?
2、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同桌合作学习 老师巡视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提示:1、要求还剩多少瓶矿泉水,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4 .小结:观察例1 和例2 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当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105 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 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3 .完成教材第109 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 题。
其中( )一1/12=11/12
7/5-( )=3/5,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
4.完成教材109页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例1 :3/8+1/8=(3+1)/8=4/8=1/2
例2 :3/4—1/4=(3—1)/4=2/4=1/2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例3及“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二十一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计算下列各题。
1127553- + + 1515991212
订正后,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二、导学探究
自学课本例3
同学集中精力静心自学,其间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巡视,了解阅读进度,回答学生的简单提问.
(2)组内活动:请谈谈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请各小组根据自学内容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老师从众多问题中筛选一些供全班一起研讨.
3、自我尝试,反馈纠正.
(1)选择上黑板同学自己出的两道题让同学尝试做一
做.(两人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答题纸上做.)
(2)第107页“做一做”的习题.(投影集体反馈,做错的同学找到原因后及时纠正.)
4、自行小结,深化思维.
围绕“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展开讨论,学生得出:学到了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的计算法则、两种计算方法及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等知识.
三、当堂训练.
1、基本练习:
(1)卡片口算: (2)练习二十一的第6题.全班同学列式解答,投影集体反馈.
2、变式练习(课件显示):
(1)选择.(学生点击A、B、C,点击对的,电脑显示“你真棒”,点击不对,电脑显示“请再想想”.)
①一块菜地,它的种茄子,种辣椒,其余的种黄瓜,种黄瓜的地占( )
A. B.这块地的 C.这块地的
②一根铁丝长米,比另一根短米,两根铁丝共长多少米,列式是( )
A.+(+) B.-+ C.-
(2)(课件显示)想一想:五年级同学为学校铺一块草坪,第一天只铺了全部
的,第二天改进了铺设方法后,铺了全部的坪的几分之几?
3、计算,哪天铺的多?两天共铺了草--
板书设计: 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分子是0的分数等于0。
教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110~112页例一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
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难点:理解为什么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1、计算下列各题
23529353???? 77 88 1010 1212 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法则。
2、通分
将下列各组分数通分
13213153和和和和 45 53 84 610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和减法计算,同学们都掌握了它们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自主探索
(1)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1出示课文第110页教学例题
○2学生自主探索
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适时引导学生。
○3反馈探索结果
提问学生回答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一边听学生回答,一边在黑板演示思维过程。(见课本第111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