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预录取协议”
没有法律效力
“高校抢夺生源由来已久,加上近些年报考人数逐年减少,所以对优质生源的抢夺就更加激烈。”教育专家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优质生源是高校的生命线,对学生的重视理应提倡,“但吸引学生的根本还是教育质量和服务,靠预录取甚至花心思让考生修改志愿的做法,都已经让高招变了味。”
熊丙奇介绍说,其实高校所谓的预录取协议本身没有任何法律效力。“预录取承诺是不能轻易做出的。”熊丙奇说,所谓承诺的意思是“你一定会被我们录取。”让考生和家长吃个定心丸。但其实学校可以随时撤销承诺而不用担负任何法律责任。熊丙奇呼吁尽快完善高考招生体制,等到一名考生可以同时收到多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时,学生就有了更充分的选择权,自然就不需要各式各样的“承诺”,“高校的心思应该多放在脚踏实地搞科研,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上,至于考生会不会来,考生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内幕披露>>
查分当日
名校就获高分考生信息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组长、该校历史系教授冯玮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披露的情况“都是事实”。
少数几所名校在湖北是如何争夺高分考生的呢?带着这个疑问,长江日报记者调查获悉,查分当日名校已获得高分考生信息;之后便开始多次与考生联络;在填报志愿结束前时刻都处于“争夺”状态。
查分当日即获高分考生信息
6月25日,湖北高考成绩公布,几所名校在鄂的招生组对高分段考生的“围追堵截”便接踵而至。据悉,这些名校招生组手里的名册上,考生姓名、高考成绩、全省排名、毕业中学、联系电话等一应俱全。
“为了能让我们在湖北多招学生,在湖北省公布成绩当日,我们就拿到了高考考生的信息”,某招生组负责人透露。
据悉几所名校手里的高分段考生不完全相同,有的是前200名考生的信息,有的则是前300名。
签一个学生要联络8次以上
武汉考生小骆,查分当日就收到中国人民大学的短信,希望她报考该校。另一考生小刘当日也先后收到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联络短信。
为了争夺时间,有的名校直接通过“飞信”与高分考生联系,而且注意控制字数,尽量让考生看短信时手机不翻页。
复旦大学湖北招生组冯玮告诉记者,高分考生可能同时有好几所高校都在联系。“一次联系就搞定的考生几乎没有,签约的考生中平均每人都要联络8次。”
但有的考生留的联系电话是班主任的,有的名校提出要与考生联系时却吃了“闭门羹”,“这意味着该考生已被别的名校圈定了”,某知情人士称。
签约后也会“改嫁”其他名校
1日,是湖北今年高考志愿填报的最后一天,但几大名校湖北招生组驻地,仍旧十分忙碌。
签预录协议是名校圈定高分考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到最后一刻,即便事先签了协议也会“改嫁”到其他高校。有考生之前签了复旦大学,但最终却选择了“毁约”。复旦湖北招生组的冯玮表示,签预录协议本身就不公平,“预录协议约束了高校,却约束不了考生”。
中国科技大学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披露,此前入围该校自主招生且签订了录取协议的考生,因高考中发挥较好,最后也改嫁到了其他高校。入围自主招生考生“脚踏两只船”的做法,同时遭名校反感。某高校湖北招生组负责人希望能有措施遏制这种现象,否则将会影响对湖北考生诚信度的评价。
(本版稿件据《新民晚报》、《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