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留学成为时下大热话题,关于家长在子女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成为争论热点。家长给予帮助,又不能越俎代庖,其中的平衡需在探索中好好把握!
第一步:角色定位
究竟如何定位自己在子女留学中的角色,是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难题。梁先生两年前送儿子赴美国读大学,他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值得借鉴,他说:“让我和妻子完全放手是不太可能,但是我们也不想在这样重大的决定上替孩子做主。当时儿子已经18岁了,我们相信在他自己的人生选择上有他的想法。所以当时我郑重地跟他谈,我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想去的国家、学校和专业,但前提是你要对自己负责。而且我和你妈妈有必要替你把关,因为你未接触社会,有些问题是你考虑不到的。’我建议他针对自己的留学拿出三套或更多方案,之后大家再一起来研究哪一套更可行。”梁先生几乎是把管理员工的智慧浓缩到儿子身上了,而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的确奏效。
第二步:各司其职
梁先生对记者说,在谈话后儿子很快接受了他的建议。“那之后,到中介去咨询我和他妈妈都很少陪着,他自己不厌其烦地挨家对比,跟顾问了解情况。回到家又上各种各样的学校网站上了解学校背景、专业排名、就业前景,本来没以为他能把问题考虑那么全面,可是通过系统的咨询,儿子几乎成了半个专家了。而且通过这个事情,他的确感觉自己长大了,这是最让我欣慰的。”当然,梁先生夫妇也没闲着,他们早早根据顾问的提示将钱存进银行,而且一刻也没停止过对各种留学信息的关注。常常是儿子自己在网上忙着研究,梁先生夫妇在房间里开着小会。
第三步:监督疏导
一个多月后,梁先生终于等到了儿子的两套方案,儿子说他只想学建筑专业,要么去美国、要么去澳洲,两套方案已经足够。去美国,目标是申请排名200位以上的,建筑专业较强的大学;去澳洲,则选择新南威尔士大学或阿德雷德大学。虽然梁先生本意是希望儿子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或其他商科专业,但是他更知道兴趣对于学好一个专业的重要性,最终同意了儿子的选择。考虑到儿子并没有强烈的移民意愿,同时美国的大学综合水平更高、选择更多,一套留学美国的方案就此在家庭会议上通过了。其后,针对儿子“男孩子不用干家务”的想法,夫妇俩还对其进行的系统的“思想教育”和劳动改造。用梁先生的话讲:孩子是树,不剪杈不成材,但“长”还是他自己的事,拔苗助长不可行。所以这套“主动与被动兼顾,监督与疏导并行”的留学干预策略才能最终实践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