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毕业的高中生将被不断地问道同一个问题:“你要去哪上大学?”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或者其他那些大家趋之若鹜的名校。对于另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选择则是州立大学、小型的文理学院甚至是社区大学。无论是选择高等私立的顶尖名校的学生,还是选择大型公立院校的学生,他们择校的原则都是选择最合适的学校而不是最有名气的学校。 很多全国知名的顶尖院校的录取率连年下降,其中许多名校录取率甚至在10%以下。 而如此之低的录取率更使得这些名校更加炙手可热,申请者人数逐年增多,许多学生因此认为被名校录取就是一种被认可的成就。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炙手可热的一流名校也许并不是你最好的选择。当高中生们今年夏季开始准备申请,罗列申请院校列表时,优先选择永远是那些合适自己的院校而不是仅仅选择学校的名气。
为什么在申请中“合适”如此重要? 就像生命中其他很多事情的道理一样,适者生存,选择自己最合适自己的环境才能发展的最好,择校也是一样的道理。当学生们选择在学术追求、学费预算、社交等需求上最合适自己,同时又能给自己带来一定挑战的院校时,才有可能在充分发展绽放自己的同时按时毕业。反而言之,如果选择的校园不合适自己,或者课业压力太大,或者毫无学习动力,或者社交圈子狭隘,或者维持社交成本昂贵,学生更有可能产生焦躁、纠结的情绪,更有甚者整个四年大学生涯都会觉得无法融入。 事实上,毕业率最高的学校并不是常春藤联盟院校。 所以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名气不是关键。看看毕业生起薪最高的院校排名就知道了,蒙大拿理工和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都在毕业生起薪最高院校排行榜前十之中,而斯坦福大学和其他常春藤名校勉强才能挤进前25。 没有一所大学是适合所有学生的,尤其是常春藤院校和其他那些最负盛名的名校。学校本身的名气并不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甚至将来的职业上取得成功的保证。
学校招生同样看重“合适”! 大学招生官在审视众多申请人时,要找的并不仅仅是考试分数最高的候选人,他们在寻找最能融入本大学校园社区的学生。 每个大学的校园文化、学术要求、校园生活方式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校方也都想建立起一个全能多面的教育体系,既能满足不同特质的学生需求能让他们在四年间顺利毕业,又能满足自己的办学需求。 如果一个学生成绩优异,但是貌似和学校不够搭调,或者有学校无法满足到的追求,那么可能就不会被学校录取。相比录取那些最好最优秀的候选人,学校更想接纳那些能给学校这个特定集体带来改变、做出贡献的学生。对于招生录取工作而言,“合适”是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们需要考虑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学校,学校也要选择录取那些最合适自己的学生。
选择最“合适”的学校时应注重什么? 当你研究考虑自己的申请院校列表时,“合适”应该是首要因素,但是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学校到底合不合适自己呢?答案是要权衡考虑自己最看重的因素,比如学校学术成就、学校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强项运动项目、校园活动、研究机会等等。最合适自己的学校就是那个能满足你以上全部或者部分要求的学校。 举个例子,一个鲜有“STEM”项目(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Education的简称,意指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其教育过程强调将原本分散的四个学科内容自然组合形成整体)的小型文理学校显然很难满足一个想成为一个工程师的学生的需求。 而一个想在乡村环境周围的小型院校里体验紧凑亲密的课堂教学的学生估计对一个地处大都市中的大型院校也不感兴趣。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合适自己与否比学校的招牌响亮与否更重要的缘由。 大学申请过程已经够让人头大的了,就别再为了学校的名气和光环而牺牲妥协自己的追求和目标了。要记着,大学生活如何取决于你自己而不是学校,所以要选择那个让你觉得高兴成功而不是名字听起来最拉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