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怎样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
答:评估求助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可以用郭念峰教授提出的十个标准,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抵抗力,即心理活动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固有的性格特征、当时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神经系统的类型,也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
(2)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也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处在痛苦之中,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便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
(3)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可以认为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也越严重。
(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6)康复能力。这是指从创伤刺激中回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思维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如何进行判断。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心理健康指标。
(8)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一个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
(10)环境适应能力。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种办法去适应,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标志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
5.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哪些?
答:确定会谈内容和范围所依据的参照点有以下几个: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求助者主动提出的问题,咨询人员可以就事论事地将其确定为摄人性会谈的目标。与求助者交谈中,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收集有关资料。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依据求助者的情绪状态和含混的表达,求助者可能有自己未意识到的深层心理问题,此时应从了解求助者一般生活状况人手,进行摄人性会谈,把探索深层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如MMPI的测评结果中抑郁分很高,这时就要把摸清引发抑郁情绪的原因定为会谈目标,去了解与此相关的各类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弄清其中的关系,把问题分清前后、主次,再依次提问,进行摄人性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