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近日发表署名文章称,由于中国的社会环境比以前宽松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叶落归根”作海归成为许多海外华人的选择。
文章摘录入下:
十几年前,美国国籍及绿卡还是很多北京人追求的目标,而现在,他们中不少人却在寻找叶落归根之路。
不久前聚会,一位知青说起一对已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插友”夫妻,正在联系北京社会保障部门续上保险,并且收回出租的房子,准备回北京。据调查,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去美国定居的北京人都在与社保部门联系,想争取一份保险回国度过后半生。
为何这些当年义无反顾出国的人,晚年却要回北京?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的社会环境比以前宽松了,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归国者各有所图。有的图生存轻松,有的图创业机会。
图活得更轻松
近年,北京逐渐普及规范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没有上过保险的市民,只要补缴15年的社会保险金,就能如期在社保部门领取退休金。普惠性的保障体系让弱者有了基本生存保障,也提高了公民整体的社会安全感。
有位早年“下海”的小老板虽已赚下几百万元的家产,但在家人的劝说下依然去补缴了社会保险金,享受了稳定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不久前他住院动了大手术,从医保部门一次就报销了十几万元医药费,很令他感叹。有些已身家不菲的个体经营者,对社保福利却依然很珍惜,他们认为天有不测风云,富人与穷人同样,都无法抵抗不可预测的灾难。
移居美国及发达国家的华人未必都生活在自由世界的乐园,相反不少人生活很艰辛。他们不愿披露自己的窘状,勉强维持面子,牺牲自己给下一代赚个外国国籍。而现在,很多人不想再坚持。
问一位中年女士为何要回国,她说:“在美国我看不起病。”这位女知青20年前去美国定居,夫妻两人在美国始终没有稳定工作,现在年纪大了,又得了心脏病及糖尿病,无力承担高昂的医疗开支,生活负担特别沉重,听到北京的社保政策后,就想到了回国的路。
即使一些在国外生活较好的华人,也会为了热爱本土人文环境回到中国。有个远房亲戚早年去美国定居,虽然儿女都在美国有了高学历且进入主流社会,他自己也赚到了足够的钱,但前几年还是执意回国定居。提起回国的理由,他说,一是年纪大病多,英语不好在美国看病与医生沟通困难,回大陆就没有这个烦恼;二是想念家乡的饭菜与人文环境;理由三是国内生活成本比较低。几年前他与老伴在上海买房安家,儿子也来到上海办企业。年过八十的老人,认为上海是养老的天堂:医疗方便,物价便宜,吃得顺口,都市生活精致。虽然多数孙辈都已是中文都不会说的“香蕉人”,但老人执意要他们常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他家最听话的孙辈老三现在不但能说中文,且迷上了中国武术。
有海归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确比中国优越,但第一代华人移民心理上的寂寞却难以排遣,他们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相比之下,能生活在本土的亲友圈子中才更有幸福感。
图创业机会
社会更宽松,也吸引海外华人归国。在北京,与汹涌的出国潮流相对的,是十几年来的海归回国创业潮。在中关村创业园等高科技产业扎堆的地区,都生存着无数海归创业的大大小小的公司;而在金融街等CBD商圈的写字楼里,则聚集众多金融、法律、文化等行业的海归,从老板到员工,很多人都有海外生活背景。有的从国外名牌大学毕业,有的曾在知名外企工作多年,有的曾全家移居在海外,但后来他们都选择了回北京。有位曾移居美国多年的中年女士,回北京创业10年后已成为业内知名的领军人物,她的女儿早年在美国受教育,回国恶补中文后也选择在国内公司开始专业生涯。
金融、法律、谘询、知识产权等高级人才汇集的行业,是最先走出国有体制的,因而成为海归回国从业的首选。那些在海外淘到第一桶金、且有国际名企从业经验的海归,最有可能在北京创业成功。现在,海归创业的北京大型民企收入水平已与知名外企基本拉齐,由此吸引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加盟。
除金融、法律等知识密集的行业之外,海归也在涉足餐饮等服务行业。有位男士全家移民加拿大多年后又回到北京创业。他在北京开的几家咖啡连锁店都经营得不错。这位由国有研究所高层变身民企老板的男士说,他的乐趣不在花钱而在赚钱,而北京是机会最多的商业战场。正如中国是世界最大汽车市场一样,世界第三产业的最大蛋糕也将在中国,尤其是北京。
很多看来很成功的海归,在国外都经历过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完成原始积累后,看到中国展现的广阔市场机会自然不愿放过。有人说,那么多外国人都跑到北京来淘金,海归回国创业,比外国人有更大的本土文化资源优势。
出国动机反思
观乎北京人出国的动机,无非几点:有的为体制所困难以实现自我;有的为躲国内残酷高考;有的为西方文化吸引。也不乏北京人就是为出国而出国,认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人间天堂。
出国曾成为一条追求光明之路,有时却也成为人生一堵墙。有位从小就学习优秀的男生,清华硕士毕业后去美国读博,读了不喜欢的专业又与导师关系不好,度日如年也只能咬牙坚持。而他那些在国内已就业几年的同学,却都在北京成家立业,买了房子和汽车。
有一对留学美国又移民加拿大的夫妻,在国外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生了孩子后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回到北京工作。虽然孩子有了加拿大国籍,但他们夫妻每年都要国内、国外跑,活得非常疲惫。孩子的加拿大国籍,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多年前很多北京人为让孩子有外国籍,特意借留学等机会到国外生孩子,现在却觉得此乃多此一举,倒不如全家都在北京过得更轻松。有人说,想吃外国福利也是要付出高成本的。当中国逐渐向福利社会前行时,靠出国生孩子来“蹭”外国福利,就变得没有太大意义。
更多北京人认为,虽然有环境污染等负面消息,但奥运会之后北京还是变得愈来愈宜居。不少人国外旅游回来的感受是,北京有的地方与欧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虽然留学热依然持续,虽然美国绿卡依然引人;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却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去国者归来。
海归在北京已不再珍稀而高贵,成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美国国籍也不再令人无比羡慕,有本土生长的年轻白领,会自信地向大洋彼岸的同学说:我在北京比你们过得好!(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