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请关注留学群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一】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17世纪英国的国务活动家,是在哲学、散文、历史、法学、教育学、心理学诸领域都有所建树的著名学者,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561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官宦家庭。1573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在校期间,他博览群书,获得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他反对当时三一学院所崇尚的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主体的经院哲学体系,认为这种哲学徒事思辩,无补于人生任何实际问题,立志对当时的学术风气和内容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革新。1576年,培根前往法国,从事于外交活动。在这段时期,他撰就《欧洲政情记》一书。1579年,培根在英国主攻法律。1582年成为律师。后来跻身政界。1613年任首席检查官,1617年成为詹姆士一世(JamesI)的掌玺大臣。1618年任大法官。1621年,因受诬告,被判徒刑,并被处以罚金,但他只被关押了两天就被释放了,罚金也得以豁免。至此,培根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转而从事著述,开始了他全部生活中最有价值的历程。1626年冬,培根在雪原中试验用冷冻防腐,因身患重感冒,不治而亡。
培根一生大部分时间付诸于政治生涯,然而他却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科学知识的追求。他的主要著作有:《论说文集》、《论人类知论》、《论学术的进展》、《论古人的智慧》、《新工具》、《新大西岛》等。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培根要求解放思想,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呼声。他决心冲破经院哲学的束缚,立志改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获取知识的手段,以使科学来一次“伟大的复兴”。在批判经院哲学的同时,培根继承了古liuxuequn.com代唯物主义和英国唯名论的传统,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人们为了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自然,面对事实,通过观察,取得感觉经验。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自然的规律,而具有伟大理智力量的人类只有掌握了自然的规律,才能拥有征服和驾驭自然,获得行动上的自由。
总之,正如赫尔岑认为的,“培根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像哥伦布一样,在科学上发现了新世界,人们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但是由于他们沉湎于经院哲学而把它遗忘了。”培根动摇了人们对独断论的盲目信仰,结束了以神学为依归的经院哲学的旧时代。他使人们不仅在思维的内容上从天国回到地下,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尊重感性现象、重视经验和实际也都成为一时的风尚。这对从根本上扭转上千年来传统的经院哲学思维方法,对于科学的确立和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二】
《新工具》(NovumOrganum),弗兰西斯·培根著。1620年出版。中译本《新工具》,1934年首先由上海辛垦书店出版,沈因明译。后于1935年和1984年两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印行,许宝骙译。共291页,约21万字。
《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代表作,是著名的未完成的巨著《伟大的复兴》(GreatInstauration)的第二部分,也是他写作《伟大的复兴》之宏伟计划中唯一完成的一部分。它是培根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篇》而写的。共分为两卷,用拉丁文以箴言的形式写成。
在第一卷里,培根对认识论原则提出了许多闪光的宝贵思想,对旧的经院哲学体系作了比较系统深刻的批判。他的主要哲学思想,也基本上都在这一卷里提了出来。但在培根的本意中,所有这一些主要地是为他在第二卷准备提出来的新的认识方法扫清障碍的,目的是使人们乐于和易于接受他提出的科学方法。可以说,第一卷是《新工具》的绪论,是培根要建设新方法前的破坏部分。他的真正的论题,他的主旨,还是第二卷中对方法论问题的阐述。事实上,也正是在第二卷里,培根才第一次把逻辑与科学方法结合了起来,进而使逻辑成为一种主要的发现工具的。
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首先论述了制定科学认识方法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机械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赤手从事而不借助于工具的力量,同样,在智力的事物方面,如果人们也一无凭借而仅靠赤裸裸的理解力去进行工作,那么,纵使他们联合起来尽其最大的努力,他们所能试和所能成就的东西恐怕总是很有限的”。所以,“每一巨大的工作,如果没有工具和机器而只用人的双手去做,无论是每人用力或者是大家用力,都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正象在画一条直线或一个正圓形一样,如果只是用手来画,那就需要依靠手的稳健和训练,但是如果是用尺子和圓规来画,那就很少依靠这个,或者根本就不依靠它了”。鉴此,在《伟大的复兴》的序中,培根针对当时“知识的状况既不景气,也没有很大进展”的情况,指出,“必须给人类的理智开辟一条与向来完全不同的道路,并且给它提供别的一些帮助,以便使人的心灵能够在事物的本性上行使它所固有的权威”。在培根看来,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认识道路就是他所提出的实验的归纳法。他认为,这种归纳法是推进科学发明的正确方法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真正道路。
在培根看来,认识方法的这种意义和需要是由认识的主、客体双方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在客体方面,培根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复杂的。宇宙恰似一个迷宫,它所呈现的许多道路是模糊不清的,所呈现的许多事物的性质是不规则的和纠缠不清的。在这种使人迷离恍惚的环境中,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真象与假象交错,人类要清楚地认识自然是不容易的。在这种情况下,仅凭人类的机智而不借助任何方法的指导,要获得成功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其次,在主体方面,培根认为,人类认识有产生谬误的根源,若不加以根除,则我们“只能变化错误而不能廓清错误”。他指出,围困人们心灵的假象共有四类,即“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和“剧场的假象”。它们是严重阻碍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阻碍人们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主体心理的障碍。所以,培根认为,由于理性和感官自身的局限,若听其自然,则极易陷入谬误。他明确地指出:“经验之听其自流,只是在暗中摸索,只足以使人混乱而不能教导人”。
另外,培根在着手制定归纳法时,也对传统的逻辑方法进行了批判。他认为,传统的逻辑只能发现思想中的矛盾,发现概念中所含的错误,而不能帮助人们发现新的科学。它但求在争辩过程中如何战胜对方,而不求在实践过程中怎样征服自然。在对简单枚举归纳法的态度上,培根又指出,“只根据特殊事物的列数。而没有相反的例证以资反证,则所有推论,将不成其为推论,只是一种猜想罢了。”说归纳,也只不过是一种“粗疏简陋”的归纳而已。
在人心的幻想被揭露,旧的传统哲学方法被批驳,虚妄不适用的旧逻辑方法被批判的基础上,培根认为,这方“可以进而讨论解证自然的艺术和规则”的问题了。这便是培根在《新工具》第二卷里提出的科学方法──归纳法。这是一种经验的方法,是从对一类对象的许多个别事物的观察实验研究中,推断出这一类对象的一般性的结论,进而达到对于规律的认识。在培根看来,这就是寻求科学发现的艺术。培根的这个科学的规纳法,正是培根开创的经验认识原则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在第二卷里,培根对归纳的目的、作用、性质、基本程序都作了深刻的、系统的阐述,奠定了归纳学说的基础,培根也因此而被称誉为“近代归纳学说之父”。
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三】
培根强调,他的科学归纳法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发现客观真理,把握事物的形式。他指出,“我的逻辑学的目的,……是要使理解力凭着真理来解析自然,来发现物体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在物质中所具有的确定的法则”。“我的理解力兼及事物的本质,不象普通逻辑那样,只限于人心的作用和推论”。可见,培根不仅强调了归纳逻辑要研究思维纯形式的方面,更主要的,他还强调了要研究思维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培根的科学归纳法正是要通过探寻和判明事物的客观因果必然联系,作出关于事物的一般结论,从而提供关于事物形式的认识的。
培根突出强调了他的科学归纳法必须遵循的两条基本规则:一是暂时要拋弃传统的概念;二是暂时不要作最高层次的概括。培根认为,现在通用的概念大部分是粗率而无原则地由个别事物汇集而来的,缺乏严格的定义,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因而必须在对这些概念重新试验和判断之后,才可以相信并运用它。否则,即使对推理、论证或命题的真理性加以严格的检验,也不能避免错误。在《新工具》中,培根反复地强调一定要有真实健全的概念,指出,真实健全的概念是归纳推理的必要基础。很显然,培根在这里对于概念的真实健全的强调是非常明确的。但遗憾的是,他却没有就如何获得健全的概念问题作出说明。
我想,培根本人对于概念如何具体地形成,恐怕也不是很明确的。至于归纳推理的另一条规则,培根认为,公理必须适当地、循序渐进地形成,不能从感性个别事物出发,一下子就飞跳到最高的公理,然后再来形成和证实中间公理。显然,在这里,培根所针对的是亚里士多德的演绎逻辑。在培根看来,最低的公理过于简单,和经验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最高普遍的公理,又过于概括,是概念性的,是抽象的。培根认为,只有中间公理,才是“真正的、坚固的、活的公理”。在培根的归纳逻辑中,“中间公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培根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只是培根并没有对这个新概念作进一步更详细的论述。这是稍嫌不足的。
但尽管如此,培根提出中间公理,强调在形成公理时必须循序渐进地行概括,无疑是唯物主义的,并具有反对经院哲学纯思辨方法的进步意义。
大学生《新工具》读后感【四】
培根认为,要把握自然,必须对自然加以分离和分解,在把事物分解为它的组成因素之后再去加以认识。在培根看来,事物是许多简单性质的组合和结合,要把握事物的简单形式,就需要把它们从组成同一事物的其它性质中分离出来加以考察研究。
显然,人类从对自然的素朴的直观,开始进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事实上,只有把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相互联系暂时地割裂分解,把被考察的因素从整体中抽取出来专门加以研究,才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掌握它们的细节,才有可能最终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在培根以后,牛顿、波义耳等都非常重视分析的方法。
然而,培根的分析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把对全体的认识归结为只是对于全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孤立的认识,全体成了部分的简单总和。这样对部分加以孤立研究的结果,就是把活生生的具体内容变成僵死抽象的东西了。
但我们也应该承认,尽管培根强调分析法,但他也并不拒斥综合法。事实上,他对于分析与综合以及它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都已有所认识。他认为,从方法论上说,分析与综台必须交替使用,才能使人的理解力既能深入又能综合。显然,培根的这一辩证理解是可贵的,但遗憾的是,无论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培根对自己这些宝贵的思想,都没有作进一步的发挥。他所强调和推崇的,依然是分析法。也正因为如此,在后来,他的后继者才把这种方法的狭隘性发展到极端,进而发展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
另外,培根在讲述了他的科学归纳法之后,又提出了九个项目,作为在解释自然和进行归纳时的“辅助”。这九个项目是:优先权的例证,归纳的凭借;归纳的改正;按对象的性质改变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的先后程序;研究的极限;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的准备;公理的上升和下降的阶梯。在这九项辅助方法中,培根只对“优先权的例证”一项作了论述,而对其余的八项方法,他却一直未曾加以论述过。
总之,培根提出的实验归纳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它赋予了归纳逻辑以新的内容、新的意义和新的生命,为归纳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它有力地冲破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纯思辨方法的桎梏,对当时在学校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极端蔑视自然、脱离实际和经验、空谈玄理、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和迷信权威的经院哲学进行了沉重而有力的打击。这对于推动和促进事实材料的积累和整理,对于科学认识以及人类理解力的解放与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人类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一个新的改造,它不但为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开辟了道路,而且也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和繁荣提供了比较坚实的方法论基础。难怪乎有人评论说,培根“使文艺复兴的精神有了一个新的方向,他进行了一场结束亚里士多德派经院主义的怀疑的和演绎的逻辑长期以来对大学教育统治的革命”。在后来,德国的教育家拉特克、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和英国的教育家洛克把培根的方法论的理论直接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去,他们沿着培根开辟的道路,依据培根的思想,应用培根的方法又进一步推进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总之,培根的归纳法扭转了上千年来思辨的方法,对于科学的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的建立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后来哲学史、科学史等的发展也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
然而,培根的归纳也有一些局限,这主要表现在:①培根把归纳法和演绎法完全对立起来,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之关系;②他的经验认识原则和方法不能解决单一与普遍的矛盾,不能保证认识的普遍必然性;③作为归纳基础的分析法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去加以认识,这往往导致人们认为一切事物就是它的组成因素的机械的结合,忽视或抹煞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这很容易使人们造成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的习惯。因此,培根的分析法固然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同时也导致产生了17、18世纪以来形而上学思维的特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