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泸水县出发,沿着盘山公路,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我们终于来到了位于片马镇上的“片马国门小学”。
红色的门楣上“片马国门小学”几个金色的行楷大字在阳光中熠熠发光,显得那么的庄严肃穆。走进校门,占地10余亩,集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宿舍、食堂和活动场地为一体的花园式学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2009年,镇里将这块价值700余万元的商场用地连同附属建筑无偿划拨给学校。走进学生宿舍,15平方米的房间内摆放着4张高低床,可住8个学生,显得整洁宽敞,宿舍区还配有卫生间和沐浴室,191个住校生中最小的才五六岁,学校配备了专人负责他们的生活。
在一群一年级的小学生中有个清秀的大女孩显得有点特别,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她叫王樱琳,来自缅甸,今年18岁,在缅甸是英语专业一年级的大学生。“因为想学习汉语拼音,就慕名到国门小学一年级跟班学习。”
像王樱琳这样的缅籍学生,国门小学共有21人。在这里,外籍学生和中国学生享受同等的学习和生活待遇。由于片马镇的南、北、西三面皆与缅甸毗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缅甸人将子女送到国门小学来读书,通过不断地交流,促进了两国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片马国门小学集中了全镇汉、傈僳、彝、壮、景颇等8个民族的学生共339人,其中还有50名学前班的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学校特困生占半数以上。镇党委书记张奇武介绍,为了解决这些学生在校的生活困难问题,该镇在林权制度改革时,协调4个村委会专门给学校划出勤工俭学林地170.5亩,现已种有大小核桃树180多株、木瓜150多株,养殖山羊220只、猪30多头。4年来,学校勤工俭学每年收入6.74万元,这些收入优先保障家庭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必需品,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学生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问题。同时,认真执行国家“两免一补”政策,让学生享受到义务教育和集中办学的实惠,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辍学。
“你们知道国门代表什么吗?”“知道,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长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胡晓梅高声回答,她抢着告诉我们:“我们学校非常好,国外的许多人都来这里上学。作为这个学校的学生,我感到特别自豪和相当的光荣。”
本报记者 杨旻昊 付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