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的“巨人”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的肆虐震惊了中国政府,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开始凸显。“非典”过后,政府大大提高了应对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目前,中国已建成疾病监控和报告体系,启动了新农村合作医疗计划以及新一轮医改。同时,医保覆盖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水平也有所提高。
不过,主要问题依旧存在。心理疾病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资金方面也存在缺口。中央政府只承担总医疗支出的30%,其余部分则由地方政府承担。可是地方政府只关注GDP的增长,因此在加大卫生保健投入方面并不积极。此外,提高医保覆盖率也无法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之间的差距。
市区医院发展较快,导致下级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才流失,进而对政府在完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方面造成了困难。中国70%的医院是公立性质,而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仍然比较落后。卫生部及地方卫生官员既是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也是公立医院的经营者,所以政府可以干涉医院的运作,而且管理者也很难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其结果必然导致低效和腐败。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公立医院可以坐享政府的财政支持,其职工也可以享受终生聘用制。然而,由于其经济上的“半公立性”,这些原本属于非盈利性的医院却变成了在政府权力保护下的“赚钱机器”。由于缺乏行政监管,医院的盈利性动机使得医疗费用居高不下。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医保覆盖率较高的今天,医保福利水平却仍然偏低。目前,被纳入新农村合作医保计划的居民仍需要自行承担大部分费用。
另外,中国未能有效应对一些重大的健康隐患,如吸烟、环境恶化、药物安全和食物安全。中国在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承诺在2011年1月9日前在工作场所和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但疾控中心的最新报告却指出,禁烟条例的起草和实施受到了烟草行业的干涉。此外,每年有不少人因空气污染死亡,工业污染也导致了大量癌症村的产生和不孕症的上升。自2006年以来,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丑闻此起彼伏,如毒奶粉和假鸡蛋等。尽管政府已加强产品安全监管,但染色馒头、瘦肉精等事件再次触动了国人脆弱的神经。政府监管不力要谴责,商业道德却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