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背景因素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人民革命”,肇始于19世纪末期,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解决,进而延宕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终于激起孙中山革命。其背景因素大致归纳有三,兹胪陈于后:
一、清政府严厉统治与社会反清思潮
清朝建立政权之后,表面上以“定胤民安,共享太平”为号召,其实用以(一)笼络(二)高压(三)屠杀(四)奴化[注1]等政策与手段,交兼并用,达成专制统治的目的:
(一)笼络人心,利诱手段
清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乃采行下列措施:例如,为明思宗帝后发丧,以帝王之礼,宗室大臣罹难均以题谥。朱氏贵族依旧恩养,文武衣冠悉维旧制,改订官制,汉满参用,收拾人心。另外,钳制才士,奖励文学,优礼儒臣,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借以名诱、利诱、官诱,麻醉人心,防止加剧民族矛盾。
(二)高压政策,恩威并用
清政府安定明朝人心后,采用高压,工于心计,严令薙发,禁除明制,改衣旗服,以测汉族人心之顺逆。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警人之语。尤有甚者,侵占田地,圈以标志,谓之“圈地”。扫除反抗势力,用以严刑峻法,诛戮王族和忠实于明朝皇室的人士。各省要隘驻扎重兵监视人民,人民之愤懑久蛰于心。
(三)屠杀处决,惨不忍睹
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北方局势,进兵长江流域,希冀摧毁明朝最后挣扎。“扬州十日”惨遭屠杀者有80余万,被掳与投井、投河、焚缢者亦不在少数。
“嘉定三屠”连屠三日,城内死者约9700余人,城外则在7500人以上。“文字狱”杀戮无辜,尤为惨酷。计有康熙时代,庄廷■《明史稿》,戴名世《南山集》,方孝标《滇黔纪闻》。雍正时代,有查嗣庭、吕留良之狱,谢齐世注释《大学》,陆生称编写《通鉴》均被认为猖狂恣肆思想,著予正法。乾隆时代,文字狱尤兴,胡中藻《坚磨生诗钞》,徐述夔《咏正德杯诗》,沈德潜《黑牡丹》诗,王锡侯刻《子贯》乙书,吴梅村诗句不妥,均受刑诛。其文网严密,罪织极细,一经告发,辄多获罪,屠杀至为惨酷。
(四)奴化人民,横征暴敛
清政府屠杀、奴化人民,役使奴仆以供清王朝贵族享用。说什么“满汉一体,并无歧视”,不过是“口头禅”罢了。不仅政府赋敛苛刻,官吏亦贪腐暴敛。以中国先贤学术作为镇压工具,利用科举制度,竭其智慧,制艺其间。并以八股文章牢笼人才,消磨精力,借以麻醉士人,巩固统治力量。
总之,清政府一方面以治术笼络政策,收拾民心。另一方面以武力高压政策,镇压反抗,钳制思想。在笼络与高压两种手段互为运用,更严防满汉混杂,造成种族界限,在“又屠杀,又奴化”的政策下,民生凋敝、危机四伏,民族仇恨由是加深,于焉反清运动伺机而起。
反清运动在思想上、意识上充斥其间,会党如天地会、白莲教以及天理教的反清,农民之反清思潮,川流不息。各族人民群众奋起投入反抗封建王朝压迫的队伍中。
二、列强势力入侵与中华民族危机
清政府政治腐败,正是列强势力入侵中国的良机,兹分述如下:
(一)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1842年,英国借口鸦片事件,引爆鸦片战争,订立“南京条约”为中国对外第一个不平等条件。1844年,又分别缔结“中美条约”与“中法条约”。1865年,英人利用太平天国之机,以“亚罗船事件”,进攻广州,复一年,法人借口传教士被害,两国共组“英法联军”,再陷广州。分别订立“中英天津条约”与“中法天津条约”。
1860年,再缔结“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同年复订“中俄瑷珲条约”与“中俄北京条约”,也承认英国对缅甸有最高宗主权。1890年,“中英印藏条约”清政府承认哲孟雄为英国保护管理。这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一连串的枷锁。加上1894年,中日战争订立“马关条约”。从此,列强对中国的欺凌走向,已不是割地赔款与通商,而是已进入国际帝国主义共同灭亡中国的阶段。
原本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之役及“中法战争”均是受到列强侵凌以后,清政府不得不临时调兵遣将,勉为应付,并且部分还打了胜仗,国际帝国主义尚不知中国积弊弱点。殆自甲午战役,清政府新式北洋舰队竟遭全军覆没,赔款请和,接踵而至,自难避免。
(二)清廷昏庸,列强瓜分
此时,列强更彻底认识清朝愚昧无能,昏庸可欺,大伙趁火打劫,齐向中国进攻。一方面将剩余资本,大量投资到中国,以取得中国政治的支配权;一方面在中国内地竞设工厂,使中国农村经济完全失掉抵御能力。这样双管齐下,第一步解除中国政治国防的武装,第二步解除中国经济国防的武装,尤是瓜分政策,终至形成列强势力范围的划定,使中华民族的灭亡危机,迫于眉睫[注2]。
(三)帝国势力,主宰中国
列强势力大抵如下:俄国租借旅顺、大连两港。英国援照先例,强租威海卫要求长江流域各地,不得租与他国,并扩及九龙半岛。法国迫租广州湾,拥有中国西南的势力范围。德国势力及于山东,并借广州湾。日本也不甘落后,要求福建及其沿海一带,不得租与他国。总括而言,俄、法势力包围中国南北,英国贯穿东西,日本偏东南,德国迫京畿。俄、英、法、德、日本等国,纷纷向中国划定势力范围。
(四)门户开放,利益均沾
1899年,美国发布“中国门户开放宣言”,旨在宣示各国在华工商机会均等,保护中国行政主权之完整,打破各国势力范围垄断之局,变成“相互利益、相互约束”,使美国及其他各国经济势力不受阻趄,缔造“利益均沾”之局。自此中国变成“公共市场”转入国际共管的殖民地之地位了。
1900年,义和团事件,导致英、法、德、意、奥、俄、美、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完全屈服,丧权辱国,缔结了“辛丑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中国民族危机更甚于前。
三、对外节节失利与对内政治窳败
清王皇朝对外是软弱无能与割地赔款,对内贪污腐化与剥削杀戮,激起民族革命是必然的结果。对内政策上根本上是错误的,其以封建政权之优越政治势力,大力屠杀异己,复划分民族藩篱为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清政府的实际大权都操之于族官员手上,他们可以不劳而获,丰衣足食,掠夺民田,横征暴敛,造成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也正由于政治的黑暗窳败,才导致列强帝国主义势力乘机侵入,破坏中国领土。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的革命史实,层见叠出,大抵上均属于改朝换代的隆替更易,抑或封建统治政权的转变易主,而表现在国家政制体系与国体的大变动,却付之阙如,惟独辛亥革命运动则具革命意义。
一、历史纪元,国民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新纪元,不只是推翻封建统治,也推倒了专制政体;不独摧毁以一族统治其他各族的因袭政权,却也创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中华国体,这不仅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上的大改造,也是一个变更国体的创举。
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前,是亚洲最古老的帝国王朝,它经过了人民革命,把268余年的大清帝国之封建体制,打得粉碎,同时也改造了五千年的政体与国体。此为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的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注3]。
因为中国革命在往昔是属于贵族英雄及少数人的革命,在今日则是属于全民普遍多数人的革命。亦即由“贵族革命”、“英雄革命”转换今日的“国民革命”,而“国民革命”是“全民革命”。中山先生云:凡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可见,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在中国古代固已有行之者,如“汤武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注4]。
中山先生认为:“国民革命乃为国民多数造幸福。凡事以人民为重,军人与官吏不过为国家一种机关,为全国人民办事”。它的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注5]。
二、扫除羁绊,寻找生路
中国革命虽然以中国国内为燃点,但是革命的总目标仍集中提升国力,打倒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在本质上是扶持中国的封建势力,以作为傀儡,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又依持帝国主义为其生存的保护符咒。过去中国民族在帝国主义(外在)与封建势力(内在)的双重压迫下,无论在政治、经济、国际、外交上皆日趋沉沦。故中国革命有必要对外先谋求中国民族解放,对内要求各民族一律平等,以谋求全民族力量,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寻找中国生路[注6]。并联合其他被压迫民族,共体时艰、并肩奋斗,以扫除帝国主义的宰割,求取弱小民族的独立、自由与平等,以博爱精神为基础,消弭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三、复兴中华,世界大同
中国革命在此种重大意义的演进过程,是有深厚的基础。世界上固然有四大古文明,例如埃及、印度等,但是历史记载最完备,没有残缺的,首推中国,也就是惟有中国的历史才有丰硕的灵魂。
除了历史外,中国民族所迫切的是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并实现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革命思想。孔子作《春秋》为了实现大同理想,孙中山先生要革命,就必须要实现“公天下”而非“家天下”的大同世界。中国没有《春秋》,就没有中国历史,尊王攘夷,雪耻复国,用以尊王室,兴灭国,继绝世的“大一统”精神下,彰显了五千年璀璨的中华历史灵魂。
四、辛亥革命,历史浪潮
孔子作《春秋》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就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义所寄。每当中国国力低弱,民族衰微之际,异族就乘机入侵中国,致使中国人民遭受“国破家亡”之境,这是何等痛心疾首与惨绝人寰之事。不过中国屡被异族征服,屡能光复国土、民族生命仍然延续迄今,这是孔子作《春秋》的伟大力量,亦即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维系支柱。辛亥革命绝不是偶然发生的,它必然是有着因果关系,同时也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而决定。而这些历史的浪潮,通常是怒潮澎湃,为任何人不能阻挡的。
中山先生的革命路线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运动,系肇始于己酉中法战败之年,决定倾覆满清,创建民国之志。最初以学校为鼓吹革命之地,学成后,借行医为革命护符,数十年的思想理论与实行,均有所成。1894年,中山先生偕陆皓东经澳门至天津以“万言书”上书李鸿章。其在港澳习医时代即发表革命论坛,针砭时弊,革命思想建构于“富国强兵,励行文教”为主旨[注7]。中山先生在行医阶段,乐善好施,广结士绅及同志,争取同情革命者,接济革命,进而从事革命,可谓:“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行革命为救国之实”亦即“医人医国”之典范[注8]。中山先生之理论,未必都在辛亥年(纪元前一年,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革命以前之著作,如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注9],其思想线索,早在辛亥革命以前就酝酿完成,也作为其行动纲领。1896年,中山先生伦敦蒙难,迨脱险后,留欧期间始完成民生思想主张。足证中山先生有革命思想,始有革命计划,作为革命运动的纲领。而据以领导各阶层社会的革命分子,实行革命,革命事业之进度,当然一日千里。诚如中山先生云:“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挫,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求举国之民,共喻主义,以身体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
也因此,中山先生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则有一贯的革命精神思想,以为革命活动之张本,更有革命方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不知多少革命先烈的鲜血与汗滴,才写成的革命光荣史页。中国革命遵循这个革命路线,意志日坚,奋斗不懈,更为焕发,革命进行,尤为积极。因此,中国革命没有不成功的道理。辛亥武昌起义,革命怒潮不可遏止,终于推翻清王朝268年封建统治,民国卓立于世。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创建民国,完成共和政体的初步成功而奠基。
结论
中华民族近数百年来,内遭封建王朝高压统治,外遭帝国主义趁火打劫,鸦片战争后,外力进逼而来,中国人遭受到外强宰割,国势陵夷,民气消沉,实开中国未有之变局。
整个中国沦于殖民地,情势险恶、危在旦夕,由于帝国主义交相钳制下,中华民族历经披荆斩棘,备尝艰辛,在这期间多少心酸血泪融入其间;有多少伟大璀璨的往事,值得去歌咏夸耀,但也有多少痛心屈辱之创痕,更值得警惕与弥补。
孙中山先生百折不挠的革命志气,留给中华子孙无穷的鼓励,其革命事功,也留给中华儿女甚多的经验与教训。缅怀过去中华先贤踏着革命的血迹,为完成祖国革命前赴后继。每当中国国力衰微,帝国主义就乘机入侵中国,致使国破家亡。不过中国屡被征服,屡能光复失土、民族生命仍历久不衰,延续迄今。此为孔子作《春秋》,“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义所寄,亦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的依托。眼见,今日海峡两岸分离分治的情况,不独暗自忧伤?如果两岸中国人能够以诚相待,回归民族国家利益,以期缔造中华民族美好的前景,不管未来变数如何,则将是两岸人民最佳的选择,殆无疑义[注10]。鉴往知来,中华儿女对于祖国未来的中兴大业,更值得惕励与奋勉了。
注释:
1.解文超著:《中国革命史纲》,台湾文群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2月再版,第85页。
2.解文超著:《中国革命史纲》,台湾文群印刷有限公司1985年2月再版,第67页。
3.参见《孙文学说》。
4.参见《军人精神教育》。
5.参见《北伐宣言》。
6.中国革命要解除帝国主义的压迫与羁绊,孙中山先生曾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剀切指出:
吾人所指为中国之生路者如下:
其一,对外当打倒帝国主义。其必要之手段:
(1)联合世界革命之先进国;
(2)联合世界上一切被压迫之民族;
(3)联合帝国主义者本国内大多数被压迫之人民。
其二,对内当打倒一切帝国主义之工具,首为军阀,次则官僚买办阶级土豪。其必要之手段:
(1)造成人民的军队;
(2)造成廉洁的政府;
(3)提倡保护国内新兴工业;
(4)保障农工团体、扶助其发展。
综上所述,孙中山先生对内与对外的革命手段,乃系唤醒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是也。
7.郭展礼著:《孙中山先生与澳门之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184页。
8.同上书,185页。
9.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自序云:
“自建国方略之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三书出版之后,余乃从事于草作国家建设,以完成此帙。国家建设一书,较前三书为独大,内涵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五权宪法、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外交政策、国防计划八册,而民族主义一册,已经脱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二册,亦草就大部,其他各册,于思想之线索,研究之门径,亦大略规划就绪,俟有余暇,便可执笔直书,无待思索。”余详见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自序。
10.郭展礼著:《国父思想》,大学用书,台湾高立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7月初版3次,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