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曾昭燏(留学群 liuxuequn.com)赴英国伦敦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成为中国首位赴海外就读考古专业的女性。
留学期间,曾昭燏利用寒假到各地博物馆收集散失在英国的中国铜器资料,为写作硕士论文做准备。1937年6月,她以《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获得伦敦大学研究所文学硕士学位。
这篇论文实乃一部专著,文中所列古代铜器上的600种徽识,是从2082件青铜器中整理出来的。曾昭燏在学术界的地位由此奠定。然后,她赴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参加为期10个月的考古实习。
曾昭燏到达柏林当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她顿觉沉闷愤激。当“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的消息传来,曾昭燏在日记中写道:“以万分振奋的心情,注视这战事的发展,而且慎重地考虑自己能在这抗战中做些什么事……开始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想当初如果随兄长曾昭抡学化学多好。”她认为,抗战爆发,祖国最需要的是枪炮弹药,学化学可以像蔡元培等革命党人一样制造炸弹。
但曾昭燏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和抗战的帮助,莫过于做好目前的工作。想到这儿,她强按悲痛把自己埋于学问中。
1937年12月8日晨,曾昭燏一出门就看见德国报纸以大字登载南京失守的消息,立感“触目惊心,心痛欲裂”。她不打算去史前古史博物院实习了,但是因为前一天说过自己必往,觉得“不能失信”,于是,“在车站徘徊良久后,仍决心一往工作如常”。下午,曾昭燏得知南京失守是误传,心中“为之稍定”。12月18日,曾昭燏看到了南京确实已经失陷的消息,失声痛哭。随后的日子,曾昭燏在学习的同时,仍关注国内抗战情形。
1938年1月31日,曾昭燏完成了实习课程。想到国事不堪,前途暗淡,悲从中来。2月19日,曾昭燏出任伦敦大学叶慈教授的助教,主要从事教书及编目工作,陆续完成了《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和《博物馆》两部专著初稿。然而几个月后,她放弃了留在英国工作和戴上博士帽的双重机会,决心回归祖国。
6月10日,曾昭燏看到“广东遭敌机惨炸,平民死者已达五六千,惨不可言”的消息,坚定了尽快回到祖国奔赴国难的决心,写信向家人讲述了这一打算。8月1日,曾昭燏收到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大哥曾昭承的信,信中说中国战火遍地,抗战前途甚忧,千万不要归国。曾昭燏一时心绪烦乱。经过几天的思考,她仍坚持返回家园。
9月19日,曾昭燏向导师和伦敦大学校长告辞,启程回国。夏鼐和另外两位朋友送她到维多利亚车站。在当天的日记中,她写道:“别矣,伦敦!”(留学群 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