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考研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心理发展与教育,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考研心理学模拟题及答案: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选择题
1.以下几项中不属于人格结构的是( )
A.气质 B.性格 C.自我调控系统 D.图式
2.皮亚杰是 的心理学家。( )
A.匈牙利 B.瑞士 C.瑞典 D.美国
3.皮亚杰认为,儿童在 已经获得客体永久性。(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
4.对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B.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C.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D.已经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区分开来
5.前苏联心理学家 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A.乌申斯基 B.赞科夫 C.维果斯基 D.柯尔伯格
6.“最近发展区”是由 提出来的。( )
A.赞科夫 B.列昂捷夫 C.鲁利亚 D.维果斯基
7.埃里克森是 国 学派的心理学家。( )
A.美国 行为主义 B.法国 精神分析
C.美国 精神分析 D.德国 行为主义
8.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 )
A.四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八个阶段
9.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看,青春期个体面对的最大冲突是( )
A.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 B.自主与羞怯
C.勤奋感与自卑感 D.友爱亲密与孤独
10.运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出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德国的赫尔巴特 B.美国的埃里克森
C.美国的柯尔伯格 D.德国的柯尔伯格
11.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儿童道德发展的“好孩子取向”阶段属于哪一个道德发展水平?(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
12.以下关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理论是根据美国社会的情况作出的划分;
B.该理论中的每个阶段是人的一生道德发展的必经阶段,且具有不可逆性;
C.柯尔伯格认为人的各个道德发展阶段持续的时间不一致;
D.柯尔伯格的理论反映出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
13.对于智力的性别差异,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
B.男性较之女性在视觉和辨别方位能力方面比较强
C.女性的抽象思维比男性更优秀一些
D.男性的嗅觉普遍比女性灵敏
14.教育应当根据人的气质差异因势利导,对此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应当采取暗示性的教育,以防引起逆反心理
B.抑郁质的人比较敏感,教育者要引导其积极思想,防止其自卑心理
C.粘液质的人很固执,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要顺其自然
D.多血质的人,灵活多变,易于教育,但要防止他重蹈覆辙
15.当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如果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这种人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辐合型
16.把人的认知风格分为沉思型和冲动性的心理学家是( )
A.威特金 B.斯金纳 C.卡根 D.弗洛伊德
17.对于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的学生,适合的教学方法是( )
A.为其提供无结构的材料,让他自己探索
B.多鼓励学生自学
C.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总结出结构性的知识
D.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明确的指导和讲解
18.下面有关个体心理的性别差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婴儿一出生就存在心理上的性别差异
B.在思维发展发面,男性的思维水平明显比女性的要高
C.从婴儿期到青春前期,女孩的言语发展一直优于男孩
D.女性的理解记忆和长时记忆优于男性
19.以下几位心理学家哪一个属于认知心理学派( )
A.皮亚杰 B.埃里克森 C.弗洛伊德 D.华生
20.以下著名的心理学成果,哪一个不是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
A.认知地图 B.内化学说 C.最近发展区 D.高级心理机能
二、简答题
1.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4.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5.简述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一、选择题
1.D 2.B 3.A 4.D 5.C 6.D 7.C 8.D 9.A 10.C
11.B 12.B (解析:这些阶段并不是每个人的道德展的必经阶段,有的人只停在某个阶段永远达不到最高阶段)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A
二、简答题
1.概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的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是逐渐发展的,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的探究;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已经具有了符号功能,表象日益丰富,其认知活动已经不只局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开始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事物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物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什么是高级心理机能?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高级心理机能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他在他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中说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维果斯基区分了人的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正是高级心理机能,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为中介,受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人类适应自然和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维果斯基详细地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和中介结构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导致了人类新的适应方式,不再像动物一样是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因而就产生于有别于地级心理机能的高级心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维果斯基认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或者说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互作用。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答:“最近发展区”是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的教学可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就是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创造着”学生的发展。他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根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到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4.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答: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危机和冲突,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岁)。 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本阶段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对怀疑。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一阶段相当于皮亚杰所说的感知运动阶段的早期,他们刚刚开始意识到他们与周围世界是独立的,并开始意识到物体的守恒性。
(2)自主对羞怯(1.5-3岁)。 这一阶段中的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他们能凭自己的力量做越来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开始认识到自我照料(像吃饭、穿衣、大小便)的责任感。
针对这些特点,成人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关怀和保护,以帮助他们自信心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对儿童试图掌握基本的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尝试给予鼓励,则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本阶段体会到过多的怀疑和羞怯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其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而由于儿童能力的局限,他们出于自我动机的活动常常会被成年人禁止,可能会降低从事活动的热情。因此,本阶段的危机就在于儿童既要保持对活动的热情,又要控制那些会造成危害或可能会被禁止的活动。
(4)勤奋感对自卑感(6、7岁-12岁)。 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产生勤奋感。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助长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显然,成年人鼓励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时个体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前几个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7)繁殖对停滞(30-60岁)。 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
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人称他的理论为发展危机论。这种理论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对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会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只在意识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考察各方面的关系;不是只研究某一年龄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其发展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一阶段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实际,都是引起争论的焦点,这些均需进一步的研究。
5.简述柯尔伯克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对“道德两难”问题的回答,柯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0-9岁)
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的。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取向
这阶段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处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准则概念。
第二阶段: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工具性取向
这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个人需要而遵从准则,偶尔也包括满足他人需要的行动,他们认为如果行为者最终得益,那么为别人效劳就是对的。人际关系被看作是交易场中的低级相互对等的关系。儿童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东西。他们能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判断过错行为的严重程度。
2.习俗水平(9-15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或称因循水平。他们都能顺从现有的社会秩序,而且有维持这种秩序的内在欲望;规则已被内化,自己感到是正确的。因此,行为价值是根据遵守那些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所达到的程度。
第三阶段:好孩子取向
这一阶段的儿童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惯常的角色行为,避免非议以赢得赞赏,重视顺从和做好孩子。儿童心目中的道德行为就是取决于人的,有助于人的或为别人所赞赏的行为。他们希望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和谐的关系,已能根据行为的动机和感情来评价行为。
第四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这个阶段的儿童注意的中心是维护社会秩序,认为每个人应当承担社会的义务和职责。判断某一行为的好坏,要看他是否符合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这一水平又称“原则水平”,它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已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
这一阶段的道德推理具有灵活性。他们认为法律是为了使人们能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人们的需要,可以通过共同协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变,认为反映大多数人意愿或最大社会福利的行为就是道德行为。
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
他们认为应运用适合各种情况的道德准则和普遍的公正原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根据。背离了一个人自选的道德标准或原则就会产生内疚或自我谴责感。
柯尔伯格的这种研究是根据美国的社会情况作出的划分。它向我们勾划出了道德发展是一种连续变化过程。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
该意义在于发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两大规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渐进,并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心理的发展。理论不足之处在于强调的是道德认知,而不是道德行为,因而不能作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根据。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考研英语真题 | 考研数学真题 | 政治真题 |
专业课真题 | ||||
英语一真题 | 英语二真题 | 数学一真题 | 数学二真题 | 数学三真题 | 数农真题 | ||
考研英语答案 | 考研数学答案 | 政治答案 |
专业课答案 | ||||
英语一答案 | 英语二答案 | 数学一答案 | 数学二答案 | 数学三答案 | 数农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