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留学群小编整理的关于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的内容,供大家浏览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留学群教案栏目。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的生平及作品。
2.聆听音乐作品《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尝试用书本中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
3.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与李叔同以及《体操—兵操》《祖国歌》感受体验其风格特征、影响及意义。
难点:尝试为熟悉的学堂乐歌依曲填词,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
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等
教法:聆听感受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弹唱学生们熟悉的李叔同作品《送别》问:此曲的词曲作者?出处?
学生回答,教师做补充,并提出大家了解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吗?引出主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作品中引出本节课题,师生共同歌唱感受学堂乐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节课的关注。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自主学习书本内容
问:(1)什么是学堂乐歌?
(2)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内容、影响和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设计意图: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书本内容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背景,什么是学堂乐歌,内容、影响和意义,加深对后面学习本节作品的理解。
2、聆听沈心工《体操—兵操》
问:
(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速度上分析作品的特点。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作品为一段体,歌词浅显易懂,意味深长,号召儿童做兵操,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身体强壮是民众走出水深火热生活的根本,不仅要唤醒民众锻炼身体,还要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祖国强大人们才会真正幸福,曲调简洁、朗朗上口,易记,节奏紧凑,欢快的五声调式。
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共唱此曲。
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来分析此曲,加深对学堂乐歌风格特征的理解,师生共唱感受其艺术魅力。
3、聆听李叔同《祖国歌》
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方面分析此曲,对比沈心工的《体操—兵操》谈谈两首作品的异同,学生总结学堂乐歌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两部作品的对比欣赏,了解百年前学堂乐歌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风格特征的认识。
4、探究: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5、生生合作用课堂中所熟悉的曲调,依曲填词并歌唱
设计意图:生生分组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临时做一位词作家,感受创作校园歌曲的乐趣。
三、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学堂乐歌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认识了我们学校音乐教育奠基的先人——沈心工、李叔同等老一辈音乐教育家,还尝试了选曲填词的创作,但这只是开始,课后希望有更多同学积极参与创作,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展示我们美好校园,讴歌我们美好生活。
高中音乐鉴赏《沈心工与李叔同》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 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多媒体播放视频)
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老师伴奏,师生同唱歌曲《送别》,并请学生说出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关注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
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
1.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什么是“学堂乐歌”
教师总结: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学堂乐歌多数是选曲填词,多采用欧美和日本学校的歌曲旋律。刚才大家唱的《送别》就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的。
四、李叔同和《祖国歌》
1、请同学们谈谈你认识的李叔同,并请同学分小组把他们所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学生通过课下资料的查找与展示,能全方位认识李叔同大师。) 教师总结:李叔同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创作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创作的作品注重词曲的典雅和艺术性的特征。
2.欣赏歌曲《祖国歌》
思考问题:歌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歌曲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首歌是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的。是为数不多的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学堂乐歌之一。
五、沈心工和《体操—兵操》
1、认识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中国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在学堂乐歌创作中,沈心工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他所创作的《兵操》、《竹马》、《赛船》等都很注重适宜儿童的特点。词曲结合自然,通俗,流畅。
2、欣赏《体操—兵操》。(多媒体展示教材配套课件谱例)思考问题:
(1)、这首最早创作的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
(2)、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思想?
3、请同学谈谈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它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的内容有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有宣传科学文明,男女平权思想,及反映学生生活的。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还有
各种艺术形式和技艺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创造的萌芽和发展。(屏幕显示)
六、创作体验
1.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新学堂乐歌的创作者。请你们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歌词,用现成的《送别》曲调进行填词创作。
填词时要考虑:音乐的乐句与歌词的句逗相吻合。一字多音时要用连音线。尽量先以模仿原曲为主写作。可以自己遍歌词,也可以用古诗古词或其他现成的歌词。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创作作品。每组选出一篇词曲结合较好的,唱给大家听。学生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