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1)遗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7.【参考答案】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遵循如下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28.【参考答案】
(1)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巩固知识就是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
(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通过联系或有组织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检查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9.【参考答案】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1)陶行知的做法体现了疏导性原则、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疏导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提高学生认识。案例中陶行知来到校长办公室时,学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将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陶行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事实真相来说明道理,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
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陶行知看到学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斥责了他并要求放学时到校长室去,从这一点看出陶行知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陶行知对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看出,陶行知非常尊重学生的人格。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整个教育过程,陶行知给了学生四块糖看出对学生的肯定,这体现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2)材料中,体现了德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规律,分别是: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材料中的陶行知通过疏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了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为道德行为的改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材料中的陶行知通过奖励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内心矛盾冲突,最终通过自己内部思想认识的转化实现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31.【参考答案】
(1)案例中该教师采取了问答法。问答法又叫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中的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经验出发,得出“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一答案。
(2)谈话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教师通过谈话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及时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提出一些补救措施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兴趣。谈话法的缺点是教学组织比较困难,教学时间不易控制。
(3)在教学中,运用谈话法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做好提问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当问题提出后,要善于启发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对直观教具观察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思考,研究矛盾的所在,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去获取新知。
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