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经入伏了,关于入伏时间以及养生的一些知识你知道多少?下面是由留学群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入伏的一些资料,欢迎阅读。
入伏时间及养生知识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入伏时间怎么算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入伏时间计算方法3、举例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例1
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
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
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
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平年 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 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 如果已知2007年7月15日是庚日,问2008年7月15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2007年7月15日到2008年7月15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2008年7月9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 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2008年7月19日是庚日,问2020年7月19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2008年7月19日和2020年7月19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逐年的天数相加(这里略去);
改进的方法是: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365×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5×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 3。
这样,2020年7月19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2017年三伏时间:
7月12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0日,共40天。
2017年7月12日~2017年7月21日 为初伏 10 天
2017年7月22日~2017年8月10日 为中伏 20 天
2017年8月11日~2017年8月20日 为末伏 10 天
“三伏天”不是一个节气,但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它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一般是三十天,有的时候是四十天。古代传统医学认为,暑邪属于“六邪”(即“风、寒、暑、湿、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宜“伏”不宜动。
入伏养生原则
1、夏季体质调养
不同体质人群在“三伏天”的表现和症状都不同。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等人群尤为难受,通过饮食、起居调理不能改善不适症状,需要去专科中医医院进行夏季的体质调理。和冬季养生调理不同,尤其注重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益气生津性质要平和、微凉,切忌滋腻、温热之品。这是因为夏天气候炎热,汗出过多,而耗气伤津,对于老人、体质虚弱之人尤应如此。原则二:健脾和胃,一是暑湿之气盛,而湿邪困脾,易阻碍脾胃之阳气;二是夏季人们吃寒凉食品多,而寒凉伤胃;三是夏天喝水多,冲淡了胃液,降低了胃液的杀菌力,致使致病微生物容易滋生。
原则三:冬病夏治,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此时人体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从而将人体的寒湿祛除,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方法很多,除了常见的三伏贴,还有三伏天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根据病人的病症和体质的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冬病夏治”治疗疾病涉及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腰痛等。
2、起居调养
避暑是总的原则,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
夏日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不宜夜晚露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3、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 地区去疗养。
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沐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等多种疾病。
4、防治“疰夏”
疰(zhù)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
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服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 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霍香叶、佩兰叶、滑石、炒麦芽、甘草等,水煎代茶饮。
5、饮食调养
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具体到吃什么,主要掌握四个要点: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补水养生。
入伏后的注意事项
夏季养生莫贪凉
预防中暑是大家首先想到的问题。夏季瓜果众多,特别是西瓜,确能解暑,但不可多食,因其性寒,日常可配些红糖姜茶以平衡其寒性。海带绿豆汤是很理想的清热解暑食物,海带能消痰软坚、泄热利水、止咳平喘,而绿豆清热解毒、消除暑热,一起煮汤味道也很特别。用10克荷叶,加6克金银花,再加10克党参,组成解暑益气汤,可以清解暑热,生津止渴,也非常不错,但身体偏虚寒的人应少吃。
中医认为,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阳气抒发出来,可以让毛孔张开,汗液排泄通畅无阻,就算暑气逼人,也能及时散热,不致于出现中暑的现象。相反,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食物清淡能养生
在食物“补养”方面,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甚多,加上昼长夜短,睡眠时间相对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饮食来支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补养”。这时节不适合吃得过于荤腥油腻,对于一般的人,三分荤七分素比较合理。
盛夏常出现胃胀、食欲不振的问题,可饮用香气浓郁的花草茶以醒脾,还可以用猪脾与姜丝爆炒后隔水蒸熟来吃,有健脾开胃的功效;草果去心去皮,切细,与羊肉、生姜、料酒同放炖锅中,加水炖熟佐餐,能温中燥湿,开郁消食;对于胃虚寒者,可用花椒、胡椒炖鸡肾,能温中止痛助消化;用当归黄芪炖石斑鱼,能补气血,益精髓,对于气血两虚而常出现心悸患者大有裨益。
入伏后衣食住行勤于换衣
夏季暑热之邪当道,皮肤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因此,要适当的少穿衣。但是,气温一般接近或超过35℃时,穿衣太少,皮肤非但不能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让人感觉更热。建议大家注意选择衣料,丝绸、棉布、真丝等最好。少穿紧身衣,以利身体内排出的汗气散发,要勤于换衣,防止汗液浸湿生细菌。衣服的颜色多选择浅色系列,以减少阳光的照射。
多喝点水
夏季由于阳气盛,腠理疏松,汗液排泄多,因此失水多,应该多喝水。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诸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薏米等等。此外,亦可进食一些绿豆粥、扁豆粥、荷叶粥、薄荷粥等“解暑药粥”,有一定的驱暑生津功效。
苦味食物尽管有清热泻火、定喘泻下等功用,但会助心气而制肺气,因此不建议夏季多吃,以免心火过旺。夏季,尽管天气热,人们可以适当多吃些辛味的东西,如辣一些的萝卜,以及葱白、姜、蒜等,其有发散、行气、活血、通窍、化湿等功用,可补益肺气,尤其是肺气虚的人更应如此。夏季炎热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还可以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晚睡早起
夏季宜晚睡早起,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起,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有助缓解疲劳,以保持心神安宁。
王明选提醒大家,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还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避免焦虑
夏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过于剧烈,应以运动后少许出汗为宜,以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过多损伤心阴。对于夏季依然坚持锻炼身体的人可以选择练太极拳。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应保持清淡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