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品德形成的标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答案】B。解析:无意注意是指没有明确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突然停顿,就是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
3.【答案】A。解析:正强化即用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出现这一行为。
4.【答案】C。解析:在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比如自评、他评、家长评价等等。
5.【答案】B。解析:保险资金运营的原则是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其中,安全性原则是保险资金运营的首要原则,收益性是主要目的,即保值增值。保险资金主要用于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主要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障其运营安全性和收益性,因此,本题答案为B。
6.【答案】B。解析:冬天的黄瓜比夏天贵体现了供求影响价格,而非供求决定价格,排除A项;不看广告看疗效体现了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而非从众心理,排除C项;保险属于风险投资,不是稳健的投资。排除D项。故B项说法正确。
7.【答案】D。解析:①②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没有涉及未来收入预期的问题,也没有涉及哪一消费是主流的问题。③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盲目从众不可取,应树立理智的消费观,同时说明中国制造需转型,应积极培育民族品牌,故入选。
8.【答案】A。解析:④中最高院对奇虎的不正当竞争处以巨额判罚属于法律手段,不是经济手段,排除。
9.【答案】C。解析:最低限价,是指政府制定的高于市场价格的限制价格,不允许市场价格跌至这一最低限价。政府实施最低价控制,主要原因有:①保护某行业的收入;②避免价格上的恶性竞争;③避免可能出现的短缺。
10.【答案】C。解析:一个人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能不能经得起困难的磨砺。
11.【答案】C。解析: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教育的发展,D项说法错误。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可以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也可以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故本题答案选C。
12.【答案】C。解析: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人类失之难存,社会失之,发展无从谈起,表明世界和平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性,C选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选。故答案选C项。
13.【答案】D。解析:“子罕不受玉”启示我们广大政府官员应保持清正廉洁,牢记拒腐防变意识,A、B、C与题干不符,答案选D。
14.【答案1A。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明了我们要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的实质。B、C、D选项理解错误,答案选A。
15.【答案】A。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6.【答案】B。解析:价值观不决定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也不决定事物的性质和价值,①②说法有误,③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选B。
17.【答案】A。解析:“只要你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材料主要体现了幸福观对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A项符合题意;对幸福内涵的理解会影响人生价值的实现,但不是决定人生价值的实现,B项说法太绝对;人生幸福的实现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单单取决于坚定的理想信念,C项说法片面;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D项说法有误。因此,本题选A。
1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哲学寓意。刻舟求剑,说明只看到了相对静止而没有看到绝对运动,①理解错误。画龙点睛,强调主要矛盾的重要性,②理解正确。见仁见智。强调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观点,③理解错误。胸有成竹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④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1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项。
20.【答案】A。解析:意识依赖于物质,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可以把人生看成悲剧,也可以看成喜剧”,正说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并且这种主观映像是有差别性的。
21.【答案】A。解析:题目中由“暗中摸索总非真”和“亲到长安有几人?”两句中“非真”和“亲到”可看出要进行实践,实践出真知。A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是实践出真知。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22.【答案】A。解析:漫画《吃一堑,长一智》中的人物教条的凭经验办事的做法,启示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凭经验办事,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3.【答案】C。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故选C。
24.【答案】C。解析:A选项虽然表述准确,但没有体现出我国的《云南映象》与澳大利亚观众之间的联系,因为A选项只强调“不同”没强调“共通”。B选项虽然表述也没错,但仍然与题干大意没有关系,因为如果有了“巨大的反差”,那就说明不了澳大利亚观众能接受我国文化。D选项表述上就有问题,题目只说“澳大利亚观众”认可了我国的《云南映象》,而没有说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认可该剧。所以选C项,不同国家的人民在文化上有了共性,才能产生共鸣。
25.【答案】C。解析:②项与材料无关,③项说法错误。自强不息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26.【答案】B。解析:排除法。①说法错误,汉字的发明和使用,并不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④说法错误,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包容不是为了走向趋同,而是使各国文化能够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因此,答案为8。
27.【答案】B。解析:澳门的不同宗教的和睦相处,建筑、婚礼、饮食等方面的中西借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可以说明文化是多种多样的①,另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具有包容性的④,但这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中西的元素也没有主次之分。
28.【答案】D。解析: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故本题答案选D。
29.【答案】D。解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5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30.【答案】C。解析:某些旅行社进行服务欺诈,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诚实守信原则,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应与社会主义经济相适应,①说法正确。③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相承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④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说法正确。因此,本题选C。
二、简答题
31.【参考答案】
(1)儿子不愿意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2)赡养老人,从来都不是一个“应不应该”的问题,而是一项义务。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子女的自觉,同时,全社会应巩固“善待老人,赡养有责”的舆论环境。更好地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
(3)教材编写者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为依据,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为基础,创造性地编写教材。①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坚持正确方向。②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体现思想道德学习的独特性。③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突出教材与生活的联系。④倡导以主题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⑤应充分考虑和体现不同地区的特点。
32.【参考答案】
(1)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描述性评语。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法。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袋。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应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三、材料分析题
33.【参考答案】
由于未成年人对肖像权和姓名权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侵害他****利的事情,如有些同学在现实生活或网络中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个别学生为避免挨家长骂,擅自代家长签字等现象,他们不了解侵害他****利的危害,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有的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当侵权行为发生时,不能正确认识肖像权和姓名权,不知道哪些是侵权表现。因此学生有必要了解肖像和姓名权,以保障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的权利。材料中的教学活动以“逸群”的故事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深入角色,结合教材,探究案例,分析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相关法律知识,可以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34.【参考答案】
(1)这堂课采用谈话法来展开教学,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生活化,二是思想性。
(2)体现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启发教学”的原则等。
四、教学设计题
35.【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自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作用;
(2)初步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渴望做一个自强的人;
(3)懂得自强要从少年开始。
2.能力目标
(1)能对比分析自强与自弃,逐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
(2)尝试做自强少年。
3.知识目标
(1)知道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2)了解自强的主要表现和作用。
【教学重点】自强的含义;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教学难点】自强的含义。
【教学提纲】
课程导入:(略)。
讲授新课:
1.什么是自强?
自强是一种对未来充满希望,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懈追求的精神和道德品质。
2.自强的主要表现。
自强的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自强的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自强的人自尊自爱,不卑不亢;自强的人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自强的人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3.自强对个人人生的意义以及对一个民族的意义。
(1)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进取的动力;
(2)是我们健康成长,搞好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3)自强不息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它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应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4.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
5.要自强,不要自弃!
课堂小结:(略)。
教师资格证题库 |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 教育学资料 | 教育心理学资料 | 综合素质资料 | 教育知识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