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

字典 |

2017-09-21 16:50

|

【 liuxuequn.com - 初中教案 】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以下是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陋室铭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篇二:陋室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篇三:爱莲说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篇四: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篇五: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大板块。

  2、课前制作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呢?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

  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

  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

  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

  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大屏幕显示译文。

  5、学生试背诵。

  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

  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 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意味深长。

  8、指导诵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9、其它质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对偶句续写:我喜欢 花 , 。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

  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想了解更多初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初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3400101.html
延伸阅读
母亲节到来以后,我们应该要通过主题班会的召开让学生明白母亲节的意义,毕竟母亲为了照顾我们付出了很多,又怎能不感动。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母亲节主题班会教案”,仅供
2020-05-07
秦王朝此时空前的强大,并且秦始皇还希望自己创下的基业能够传承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但是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XX年就遭到覆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教案,供大
2018-10-01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初三上册数学“
2018-10-01
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舞记》学案,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观舞记》学案设计学习目标
2018-10-01
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8-09-20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一短文两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一短文两篇教
2018-09-20
人们夸赞最多的是母爱,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赞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教案,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七年级语文
2018-10-01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应该多结合实际情况,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七年级开学第一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更多详细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哦。七年级开学
2018-08-21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深受学生的喜爱,从两个设问导入,引发了学生对童话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童话故事中的所得,也正是学习童话故事的主旨所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皇帝的新装教案,
2018-10-01
了解制作动画的常用软件,了解gifanimator5软件及其特点,会用uleadgifanimator制作简单的gif动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制作GI
201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