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以下是留学群小编整理的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要父母的爱,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查看。
如果训练孩子好习惯的过程,没有爱的流动,没有轻松愉快,必然带来反弹。我自己深有体会,我和妈妈因为收拾房间的问题吵了10年,妈妈每天充满怨气的要求我收拾东西,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乱放东西。后来因为太痛苦开始学习心理学,学习包容自己,允许自己的所有行为习惯。有自己的房子,乱了半年后,开始喜欢收拾东西,最后井井有条,布置得温馨又方便,比妈妈整洁得多,就算去很乱的朋友家住,也不觉得有问题。为什么没有人要求我训练我的时候,我却开始喜欢秩序了?因为秩序,和所有美德,都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要呈现,而且不会变成教条。
若有充足的爱和流动,那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也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最自然的选择。比如独立,每个生命带着自己的使命而来,妈妈对婴儿经常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的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慢慢,昂首挺胸地去探索世界,完成他灵魂的使命。你若硬要帮忙,孩子还嫌你障碍自己呢。相反,从小训练孩子独立,不可以依赖父母,孩子可能一辈子卡在无助和不安当中,总在寻找依恋满足,没有能量去自我实现。再说宽容,婴儿都有攻击性,在大人的观念看来是无理取闹,如果妈妈能抱持婴儿的攻击,孩子就感受到,攻击是可以的,展现攻击性的我也值得爱,那孩子长大后自然对别人宽容友善,同时会充满力量捍卫自己。再说说合理要求,若孩子常常被及时满足,心中对“得到”很有确定感,不会因为得不到的恐惧,歇斯底里的要求立刻兑现。越长大,越能安然的等待合适的时机,提出合理要求。
父母经常担心自己的坏习惯会让孩子学去。比如父亲酗酒,夫妻感情又很差,妈妈忍不住教育儿子,你爸爸是个混蛋,你千万不能学他。儿子小时候会很乖,烟酒不沾,结婚后,却突然开始酗酒,甚至打老婆,这样的例子很多,因为每个孩子都天然地渴望在情感上接受父母,若意识上不被允许,潜意识就会补偿,而潜意识是支配行为的,所以变成了行为上认同父亲。
父母无须完美,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坏习惯”,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样子,有自己的原因,并愿意为此负责,这不影响彼此尊重和相爱。如果酗酒的爸爸对孩子比较爱,妈妈也鼓励孩子接纳这样的爸爸,孩子会获得这种感觉:缺点再大的人也会爱我,也值得我的尊重。孩子获得广阔而灵活的人际关系。行为有缺陷,看法有不同,没关系,关键是,给孩子这种底气,无论如何,爱都存在。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那些真正长期沉溺游戏,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的人,一定在现实中匮乏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到自在和快乐的能力。而游戏,却能带来掌控感和虚拟的社交。真实的世界其实远比虚拟世界有趣,但为什么我们不敢进入真实世界呢?作为婴儿,妈妈就是整个世界,如果妈妈能“看到”婴儿,婴儿就能拥抱整个世界,长大后敢于体验真实的生活。若孩子严重匮乏爱和关注,在现实世界中也会不断重复体验到挫折,越来越退缩,最后缩进安全的网络世界。所以网瘾背后最深处的声音是,“我渴望被妈妈看到,但是我太绝望了。”
道理本是为维护感受而生,因为我们的真实感受被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包裹着,干枯地活在头脑中,所以我们需要学心理学,认识这些防御,最终的目的是让感受自由流动。心理学道理是用来进行自我认识的,若拿来要求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则本末倒置,又成了防御。比如夫妻吵架,妻子说:“我今天很难受,所以脾气大了点”。丈夫学了心理学,说;“自己的情绪自己负责,你不能跟我发脾气。”这个说法,和“没看我养家赚钱忙着吗,别烦我”本质一样,只是套上了心理学的外衣,显得更正确。无论说法多正确,问题是,爱的流动被切断,这个说法本身又变成了一种防御,防御我们体验当下的真实情感,又一次从感受中逃跑了。
所有学科、道理,都只是个说法,我们要学习正确的方法,也要学会放下,真实勇敢的投入生活,让爱流动,真正的培养孩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