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从国内走出国门,离开家乡,相信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快速适应出国带来的影响?今天留学群小编为大家介绍高中生留学心理状态调整方法。
一、出国留学后,孩子会面对怎样的心理挑战?
二、怎样预防和解决“留学”心理问题?
现在,我们开始讲第一个问题:
一、出国留学后,孩子会面对怎样的心理挑战?
1、适应问题
留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家乡到陌生的国家,面临语言、文化等各样的差异,在很短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身心与现实环境保持和谐一致,也很难达到认识环境-融入环境-自我提升的进阶状态。期间就会产生各种适应问题。
由于远离国家与亲人,会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和无助,因为脱离自己国家的文化与语言环境,会时常感到陌生与恐惧。 还有国内外教育背景差异使我们的学生感觉不适应,比如国内大部分家长习惯于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周围同学做横向比较,那么孩子在学习上的进步很难获得成就感,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长此以往孩子对学习缺乏了真正的兴趣,到国外后加上语言的适应问题,对不少学生又是一个挑战,如果持续习惯于将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周围的学生做横向比较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压力,甚至处于情绪低落的状态。这些一系列负面情绪会困扰孩子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适应性问题大部分留学生通过自身的调适会逐步适应新环境,但有少部分留学生因自我调适能力低,应对策略差,把自己完全封闭在同胞的小圈子中,或者沉浸在互联网上的虚拟社交空间中,不能正常融入留学环境,导致长时间不能熟悉新的生活环境,继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适应问题。
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沟通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交往是一种生存本能,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与别人共处交往的需求,只有与别人保持正常的交往,才能真正拥有安全感。部分留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很容易对周围环境的产生陌生感和对周围人的不信任甚至怀疑,导致缺乏安全感。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自己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是否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甚至,一些留学生会因为敏感于国家的关系,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另外在处事方面,在国外对主动性要求很高,比如学生必须自己主动选择和办好每个学期的学习课程,自己关心考试的相关事宜,否则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现在国内不少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他们受到的关爱太多,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已习惯于由老师和家长来关心,在处事方面往往缺乏主动性。基于以上这两点,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认为没有交到真正的朋友,遇到学习、生活困难时缺少朋友的帮助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
3、情绪问题
目前留学生升学压力过大,对自己信心不足,加上竞争加剧,如果留学生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差,不善于自我疏解,不能为负面情绪找到科学合理的出口,选择对外发泄的学生会因不合理的情绪宣泄方式而出现违纪行为。选择对内宣泄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或罹患心理疾病。
一些留学生由于学习基础问题或者对国外教育方式的适应慢,会因课程学习跟不上而担心课程考试能否及格,甚至于担心无法顺利毕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
有些留学生会有过强的愿望和目标,或者父母对其有过高的要求,这时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强迫的情绪。还有一些留学生,遇到恋爱或家庭问题处理不好,也会产生焦虑情绪。焦虑也是留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情绪问题之一。
4、认知偏差
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个人的认知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我们面对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主观感觉都不一样,主观解释也不一样。文化价值观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对留学环境的心理预期与现实存有一定的差距,加上对周围环境的怀疑和急躁情绪的困扰,就会使少数留学生出现认知的偏差,表现为对现状不满,产生抱怨情绪,从而导致他们容易误解别人,甚至会产生敌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冲突事件。
二、怎样预防和解决“留学”心理问题?
我们分两方面,出国前的心理准备以及出国后的心理状态调试。
1.面对即将出国的孩子,父母们需要做好怎样的心理准备才能避免孩子免受心理疾病的困扰?
首先,确认孩子的心智是否成熟?
在出国前,父母很有必要去对孩子的能力做一个预判,心智是否成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自理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面对挫折和挑战处理能力等等,尽可能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人的心理年龄和身体年龄是协调同步发展的,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没有发育成熟的同时,他的心理承受能力、阅历、思维方式、心智也不成熟,对于环境的迁移就有可能存在不适应,特别是在相对与国内环境、文化、历史、风俗等都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外,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接受更强的考验。大多数留学生到国外后感到最缺乏的能力不是学习能力、外语能力,而是不太被关注的生活能力和决策能力,那么在选择出国这条路之前,父母有很大的责任提前去对自己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一个预判,而往往这确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甚至不少家长都会出现对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自理能力估计过高的情况。
身为家长的角度,每一位都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尽自己所能,动员一切力量为孩子创造优质的教育机会,我们会看到国内很流行一种观念,认为孩子年龄小就出国会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孩子越早接触国外环境有利于掌握和学习好外语,孩子小就能更快地融入西方生活和社会,但实际上却是有不少的低领学生,因为生活能力低、心理素质差,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中会面临巨大的艰辛和挑战,心理学会提到一个概念“心理断乳期”,意思就是说处于离开双亲的保护而取得个人的自力的时期,低领的留学生这种心理断乳期就很难去适应,因为他们本身心理成熟度还处于一个很不稳定的阶段,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度尚且不够,在陌生的文化氛围中也无所适从,最终导致缺乏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建议最好在孩子心智基本成熟后实施,最佳的“文化迁移”时间为18岁以后,因为中学阶段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基本具备。孩子在出国前,先熟悉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才能理性面对文化差异,从而学会包容与拒绝。
曾经一位国际学校的校长说过,我们教育目标要培养有世界心的中国人。我非常欣赏这个观点,在出国前的教育应该更倾向让孩子怀有“一颗中国心”,而不是去重点了解国外文化。拥有民族自豪感和坚持自己的国格和人格尊严的前提下,再去更多的了解和学习一些国外民族文化的精华,亲身感受一下异国的风土人情。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那种拥有本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又接受了外民族文化熏陶的个体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无论是在哪个国家,都能更快地适应各种文化的碰撞、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华文明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作为一个留学海外的中华学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有助于提高留学生自身在国外的社会生活地位。
2要帮助孩子明确出国动机。
内部动机好过一切外部动机。强大的内部动机才是孩子面对挫折的最优心理武器。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竞争的实力资本。而不是因为父母给予的外部奖励,旁人羡慕和崇拜的盲目称赞。不能一味夸大留学的好,要将利与弊客观告知孩子,帮助孩子理性判断,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例如有些孩子觉得国内学业困难,无法面临升学压力而选择出国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逃避压力和挑战的心理行为,到国外就会出现更多的不适应。父母对于子女出国留学问题要有准确的判断,要在听取多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其利弊得失做充分的评估,不要跟风和盲从。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很好地利用留学机会拓展自己的视野,学到有用的知识。
作为父母,对孩子出国学习的必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期望值不能与现实脱节,不应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否则不仅自身会有心理落差,也会给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其次要根据子女所学的专业特点来确定是否有必要留学,如果子女所学专业国内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其研究水平已经位于世界理想之列,或者一些学科本身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没有出国留学的必要。在对待子女是否留学的问题上,父母应该持有更加理性的态度,把对子女的期望与孩子自身的条件做充分的评估,从而选择一种最恰当的培养途径。
2.孩子出国后的心理状态怎样调试?
如果满足孩子需求排序的话,那么心理需求远远要高于物质需求。作为父母,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谨防心理问题的侵扰。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消极情绪出现频率过高却不能及时调节,就会产生可怕的心理问题,那当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父母该怎样帮助孩子克服障碍呢?那么为了考虑安全性,第一建议是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各大高校也会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需要帮助孩子正视心理咨询这一事情,学会接纳并及时求助,及时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详细介绍一种最常见的消极情绪——焦虑。
怎么形容焦虑?
每个人都会有焦虑的体验,只是程度会因人而异。比如临近考试、职场面试前、相亲前,组织一项大型活动前等等很多,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来临前,我们都会有焦虑的体验。
事实上焦虑未必是一个贬义的词,他是一个中性词,他并不完全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情绪体验。更确切地说,焦虑是我们的心灵卫士,他会竭尽全力让你意识到这些你忽略的地方,会制造一些不舒服,让你意识到这些威胁,如果你依然无动于衷,他就会干扰你的睡眠破坏你的胃口。
有时它有效给你敲响了危险临近的警钟,让我们有备无患,甚至可以让你避开这些危险,这也很好理解,比如我们的感觉是为了防止我们的身体受到外界的危害,比如触碰到热水我们会感觉到烫手,马上收回我们的手,其实这就是我们的感觉提示我们的大脑热水会伤害身体,大脑会发出指令行为让我们的身体避免伤害。同样的道理,一定程度的焦虑其实也是起到同样的保护作用,他会起到一个提示警示的作用,就像我们在使用手机时,电量不足10%的时候会提示我们补充电量,如果这时候你选择了忽略,虽然可以继续使用手机,暂时好过一些,但最终的结局就是电量耗尽,手机关机无法使用。面对轻微的焦虑,我们应该关注甚至身怀感激。焦虑是危险来临的警笛,驱使我们深思熟虑,企图找到各种可能解决的办法。
但有些时候焦虑是不必要的或者是过多的,预知未知危险的能力太过于敏感,会让我们觉得一直身处于危险之中,面对这些无意义的或者循环不断的折磨,这就会慢慢影响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这就形成了问题,我们就需要解决痛苦。
在判断焦虑是否是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时我们要从两个方面衡量。
首先,要判断焦虑的合理性?
举几个例子:
一个在期中考试中挂掉两门课的学生在临近期末考试时特别的担忧。
一位单亲的妈妈独自抚养一个小孩,在她获知单位要裁员通知时,便开始坐立不安。
这样的焦虑是合理的,再举个例子:
一个七岁的小孩,他的父母关系恶劣,最终离婚了。这个孩子晚上经常会尿床,一直担忧卧室的天花板会掉下来砸到他。
那么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焦虑是不合理的,再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杞人忧天,也是一种不合理的焦虑。
其次我们要合理判断焦虑的强度,是否是病症。可能会有很多的自评量表,比如SAS,或者我们也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是做专业测评。
那么、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寻求咨询师帮助呢?
如果持续超过两个星期感受到焦虑所带来的强烈的痛苦,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比如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睡眠、饮食,或者不能去单位工作、不能去学校学习,那么就很有必要去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
怎么解决焦虑这样的心理问题?
有一些行为矫正技术可以帮我们减轻焦虑,也可以借助药物或者镇静剂来缓解,除了找专业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一些小方法去摆脱焦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一些小事情来改善我们的焦虑,可以通过一些冥想或者放松的方法来削弱,有意识的加强控制自动化思维消除焦虑,自动化思维会加剧焦虑的产生,所以学会控制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就能够有效的消除焦虑。
简单介绍两种有效的改善日常焦虑的技术。虽然说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每天花上20-40分钟并持之以恒的使用。
渐进式放松训练,每天至少一次,每次至少十分钟,首先有一个问题,什么时候人会感到最放松?请握紧您的拳头,握得越紧越好,持续十秒钟,突然放开,会有什么感觉?所以在极度紧张过后放松体验最强烈。我们的放松训练也是一样的道理。在进行渐进式放松训练时,要先绷紧全身的肌肉,然后慢慢放松身体的主要肌肉,直到完全松弛下来。其实放松训练都会形成一个反馈系统,这个系统是可以对抗焦虑情绪的。
第二个技术就是冥想,简单易行而且很有效果,体验者不必理会技术背后博大精深的宇宙观,仅仅当成一个有效的技术去使用就好,可以每天使用两次,每次20分钟,它的作用是驱除那些产生焦虑的想法,降低焦虑的水平,使我们不再对坏事情神经过敏。
推荐阅读:
想了解更多留学资讯,请访问留学群www.liuxueq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