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字典 |

2018-03-07 10:41

|

【 liuxuequn.com - 高中教案 】

  你一定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以下是留学群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查阅更多教案内容请关注留学群!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1】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感悟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学会准确而有感情的朗诵全文,理清课文情感思路,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安排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书圣王羲之的“修禊”仪式(指导学生看课文“修禊”注释),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兰渚之亭,即兰亭,因此成为了流芳万古的文人圣地,多少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这里,吟诗作画,抒情遣怀。现在便成了绍兴一处极具的旅游名胜。

  (伴着音乐,展示兰亭流觞曲水美景)

  二、随着音乐,教师背诵全文。背诵有好的效果。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刚才老师读的就是传唱至今的《兰亭集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

  三、预习检测

  (1)注音。癸( )丑 会稽( )

  修禊( ) 激湍( )

  流觞( ) 形骸( )

  感慨系( )之 嗟悼( )

  齐彭殇( ) 若合一契( )

  (2)文言词语解释。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列坐其次(   ) 信可乐也( )

  夫人之相与( )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虽趣舍不同( )

  向之所欣( ) 终期于尽( )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熟悉抑扬顿挫的朗读,并尝试体察《兰亭集序》的写作思路与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文中找出能概括作者的情感变化的几个词。

  明确:“乐”、“痛”、“悲”。(学生可能很难找出这三个词)

  2、集体默读,细细研读,品味作者因何而“乐”?

  明确:良辰:暮春之初,惠风和畅,天朗气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

  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补充:写法上注重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3、讨论: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所以兰亭集序是赝品,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先要了解在第二段中作者“痛”?

  明确:悲夫!

  5、深入思考,作者缘何而悲?

  明确:

  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真乃千古同悲!

  补充: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五、探究: 有人说,作者对老之将至,生死问题慨叹不已,情调低沉,消极情绪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外延伸:折翼天使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迹。

  一句人生感悟“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被广为传颂,坚韧不拔、积极乐观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外媒争相报道,成为世人心中新一代的“精神偶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感悟。请用一句短小精悍的话写下你的体悟。

  例句:因为短暂,人生中一切欢乐和美好的东西更显得珍贵。

  我无法延长我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增加我生命的密度。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书法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书法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的书法大家,如并称“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颜筋柳骨”之称的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件件美不胜收的书法精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件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书法作品,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集序》,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出示《兰亭集序》多媒体幻灯片)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生朗读课文注释1)(提醒学生注意课后小短文)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三、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一边听朗读,注意句读和语气,一边整体感知品味这篇课文。

  四、朗读品味,分析内容。

  (一)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者、环境、游宴中的欢乐情形、作者的主观感受。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再明确层次(明确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二)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三)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四)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善于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出示多媒体幻灯片——“序”: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要求学生寻找并读出: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学生所读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明确)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出示多媒体幻灯片——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多媒体幻灯片),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五、课内拓展延伸。

  ①课内尝试背诵第一段。

  ②学生交流自己的人生态度。

  ③集体诵读课文。

  六、作业:

  背诵全文,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佳处。

  课后小记:

  领会此文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些困难。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3】

  一、课文悟读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两点:

  1.作者以简洁、素雅的笔调,娓娓动人的语言,描述了一次令人神往的朋友聚会。

  请想一想吧: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在那祟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一伙亲朋密友携手并肩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林外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真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啊!不仅如此,作者所叙写的是一次规格很高的聚会:从人员上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从宴会的氛围来看,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里没有觥筹交错,猜拳行令的喧哗,没有丝竹管弦的热闹;有的是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这显然是古代文人学士及当今传统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雅而不俗、素而不艳的乐境,也是他们淡雅人格性情的体现。

  2.作者对人生的感慨系之。

  有不少人认为,文中流露出作者“人生无常”和“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悲观情绪,这是作品的消极因素。但我认为不可用“悲观”“消极”简单概括,应进一步具体分析。“人生苦短”无论对凡夫俗子,还是英雄伟人似乎都是一个万古恒新的话题。且不必说《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也不必说汉武帝的“少壮几时奈老何”;更不必说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发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感叹吗?可以说,“人生苦短”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那么王羲之对此感慨万千,有什么不可呢?何况,作者并没有因人生短促、“人生无常”就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了此一生,而是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这在玄学盛行,士大夫普遍崇尚老庄哲学的东晋是难能可贵的。诚如《古文观止》所云:“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似乎正是这种“虽苍凉”的对人之生死的感叹,触发了后世众多人的不同感受,而让人“苍凉”的经历,演绎出新的对人之生死的苍凉的感叹。

  二、亮点探究

  1.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1段中起到什么作用?“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

  探究学习: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2.第1段中“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上文有“暮春之初”交待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绵密。

  3.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

  探究学习:“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且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4.为什么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探究学习:“一死生”“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又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生和死、寿命长与短没有绝对界限,是相对的,这本不错。但庄子夸大了相对性,以致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生和死相同,活了800岁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别,这就是荒谬的。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评价庄子观点的错误。若从文中内容看,作者在第3段郑重引出孔子的“死生亦大矣”作为议论的发轫,而后连述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对生死之事而叹。既如此,庄子的“一死生’一‘齐彭殇”之说就是荒诞之辞了。

  三、选题设计

  “书圣”王羲之研究。

  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王羲之的资料,并作出摘录。了解王羲之研习书法的经历及其刻苦学练,继承创新的精神。

  (2)收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如《兰亭集序》《丧乱帖》《寒切帖》《姨母帖》及《乐毅论》《黄庭经》等。

  (3)查阅有关书法理论的论著。

  (4)同学自行组合赏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交换赏析体会。

  (5)写出赏析论文。

  高一下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4】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  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                      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                     师 :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                         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

  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                        生:人物美。

  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

  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                          生:节奏感强。

  生:清新。                          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精练优美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鉴赏第二段(略)

  思路:

  四  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  “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推荐阅读:

  高一下册语文《离骚》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囚绿记》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学计划

  想了解更多高中教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中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3644783.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