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久负盛名,有人说它是言情小说,有人说它是色情小说,村上春树说它是现实小说,读罢此书更赞同村上春树的结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挪威的森林》读后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挪威的森林》读后心得体会(一)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主人公渡边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看完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我们应该要尊重自己的感觉,真实地活在当下。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个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觉的涵义。其中渡边、绿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则是在渡过痛苦的海洋后才到达彼岸。渡边、绿子是现世社会里两颗绝无仅有的璀璨明珠。他们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觉,不会因为内心感觉奇特、“肮脏”、自私而刻意压抑它们,他们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现世道德的力量。他们不会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别人把他们看成是怪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是怪人。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会如此.
只是渡边与绿子获得尊重自己感觉的途径不同。绿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从外部世界获得的,她融身于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市井之间,看见一缕白烟,会与第二次见面的渡边说那是高中校工在燃烧女生卫生巾;听到第三次见面的渡边夸自己的厨艺,会马上回忆起当初为买锅而挤掉买胸罩的钱;会在一大群朋友前,讲邻居阿姨打喷嚏把卫生巾打掉在地的趣事。不隐瞒自己的感觉,不用非此即彼的现世道德约束自己,是绿子与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绿子尊重自己的感觉的途径,也是她深深吸引渡边之处。她也有过挣扎,比如她一开始找的是个中规中矩的“好人”男朋友,不许她吸烟,不许她讲黄色笑话,她自己可能也这样约束过自己,比如在高中阶段,但她发现此路不通时,就任自己尊重自己,不再横加批判。她时时感到在现实社会中窒息,因此她总想在深夜的东京街头爬树——爬得高高的,脱离污秽的空气,自由自在地吸口气。
为何渡边能够尊重自己,我实在不知道,书里也没交待,也许是天生吧。他天生淡定从容,现世规则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无恶,既无好也无坏,既无忠也无奸,他“既不辩护也不解释”。他像海上一叶小船,既无帆也无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风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个角落。他在哪儿都是他自己。“我觉得自己周身仿佛紧紧贴上了一层薄膜。由于薄膜的关系,我无法同外界相融无间,而同时他们的手也无从触及我的皮肤。我本身固然软弱无力,然而只要我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在我面前也同样无能为力。”抑郁中的渡边最能反映出渡边内心的真实状况。
尊重自己的人才会真正尊重别人,因此,绿子说渡边“或许你有一种让人心里坦然的能力也未可知”。这句话极富魅力,任何人都想与“让人心里坦然”的人相处。因此绿子能够在渡边面前如此轻松,如此放得开。但因为人们离自己内心太远,往往会不看出谁是“让人心里坦然”的人,只有极少数认清内心的人才能敏锐地觉察出来。也即因此,绿子与渡边的相遇、相爱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我个人觉得,渡边选择绿子合情合理,只有绿子才是渡边内心感觉的栖息之地,绿子是渡边自我的实现之地。一开始,渡边以为自己只会迷恋纯而美的直子,但渡边最后认清了自己的内心,对绿子说:“但见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识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坚持到现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实在孤独得好苦。”
《挪威的森林》读后心得体会(二)
《挪威的森林》,一书的译者导语部分写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与寂寞,孤独有关的,他不是注重描写寂寞,不注重营造寂寞的氛围,更多的是一种把玩,体味寂寞,以一种亲身体会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对人生,对爱情的寂寞,而我自己在一书中除了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生命中生与死的传递,男与女的关系等一些新的体会。
文中的渡边君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人物,处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们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是青梅竹马。木月在17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木月的死对渡边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直子也是。直子的确忘不了木月,但是对渡边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两年,直子和渡边在东京读大学相遇,顺其自然的相恋,尔后直子20岁生日之时多年以来的种种经历终于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疗养院。期间渡边君又遇到了好多个女孩子,其中小林绿子对他的影响最大,一边是直子,一边是绿子,渡边君万分纠结。期间渡边君去疗养院看过直子两次,认识了直子在疗养院的闺蜜玲子。最终直子在自己21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渡边君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变得厌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绿子也因为渡边君对直子念念不忘最终离开了直子。故事以渡边君最终孑然一身告终,他的大学同学永泽因为理想玩弄感情,抛弃了他的女朋友初美(特别的气质,说不上漂亮,但是总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随着永泽当了外交官去了德国,初美和别人结婚了(两年后割腕自杀于自己家的浴室)永泽只是表示:自己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因如此渡边与永泽就此绝交。永泽这个人是非常铁石心肠的,非常倔强的。
书中与渡边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无声息的离开,或者自杀,或者找寻自己的理想,抛弃一切,或者有着种种的不幸。本书让我知道男女之间的的确确可以存在纯洁的友谊的,或许两个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己对的人的时候,在确定关系的一瞬间少了一些爱情的冲动,这样的爱,爱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爱了。由性产生的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许会为了对女人的一句承诺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但是女人仍旧不敢接受,这样两个人一辈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是过客,或是知己,或是伯乐,但是不能保证某一天他或她不会悄无声息的离你而去,这里不是指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但是这些人对自己的影响是十分的大,从习惯,到性格。人总是在相互迁就中生活着。对生死来说,死亡必然需要勇气,但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平常相处都表现得十分正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我所称之为:心灵筑巢。每个人都把自己用谎言或者别的什么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绝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吧。
《挪威的森林》读后心得体会(三)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日本笼罩在黑暗下,原本明亮的天空顿时变成灰白,人们的脸上满是恐惧的神情,恍然之间,似乎世界失去了色彩。此时此景,让我想起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书中一句:"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话时常在我的脑海里回味很久很久,意味深长!
真正读这本书是在初中时,年纪太幼的我无法懂得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此一次,如此之宝贵。20岁的我刚上大学和渡边一样寄宿学校,他所经历的青春年华,不敢说是和自己如出一辙,但却感同身受。渡边的际遇很好,除了生病住在疗养院的直子对他好,还有那活泼开朗的绿子陪伴着。一个人最开心的莫过于有个红颜知己,在开心、落寞时寸步不离的陪伴。而渡边对于她俩来说不仅是知己,还是媒介--一个和外边世界相连的介质。
人一直感叹生命的伟大,甚至有时候渺小得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直子和木月都生活在"无人岛"上,虽然都试图融入外边的世界,但最终都因过程的艰辛,葬身在半途。直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花样的年华,使这17岁黄金般的岁月戛然而止;木月也只能生活在看似平静的疗养院,最后也成了谜一样的死去。渡边看着身边至亲至爱的人的离去,自己却能在死亡的气息中坚强的活下来。他,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机体,才是最伟大的生命体。
年轻的生命总是充满着挑战、迷茫、曲折的探索。只是生存方式因人而异,态度也不尽相同,有时面对死亡,我们充满着恐惧,怕自己死后一无所有。对于已逝世的亡者,我们感伤、我们悲痛,倒也是体现对亡者的怀念,若只是一味的哀伤而忘却自己生存的目的,那种哀痛唯有变成精神的腐蚀,让生者失去希望,甚至断送前程。这不就违背了我们一直推崇的"逝者安息,生者奋进"的激进态度吗?或许伤痛会让人不能自已。当新的希望出现,我们就不该为过去感伤,更该带着缅怀去直面人生。从另外的角度看,死的价值提醒我们,要冲破思想的囚笼、要逃脱对死亡的恐惧、要有重新迈向幸福的动力。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小说不仅反映现实生活,还是我们播撒希望的一块净土。这篇小说将人生态度、青春的迷雾与追求未来贯穿于全书,虽悲情但又不失它的甜蜜。生命如此短暂,仿佛也能从这些短暂中悟出道理。准备打发和消磨生命的人,认为生命是漫长,并且以种种的方式去回避生活。无视生命的人,失去后才知道它的珍贵。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细细品味生命的美好,感悟青春的魅力,珍惜每一件事物,都是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的体现。
渡边君的青春经历,是一曲缓缓煽情的乐曲、是一部伤感悲情的恋爱小说、更是一部赞扬生命的青春励志小说。他教会我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故事的结局积极向上,给了我们的年轻生命一个希望。
《挪威的森林》读后心得体会(四)
我翻开书,看见自己色彩斑驳的青春。
谁没有过迷惘的青春?怀疑朋友的友情,无视父母的亲情,对存在的意义和世界的真相提出质疑。混混噩噩不知前路在何处,只得相信自己,一个人蜷缩得更紧。
人活于世,无非迷惘于未来,纠缠于情感,徘徊于成败,超脱于生死,这些都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来的。而在现在这个社会,十八九岁这个年纪,我们已接触到了全部,并深深陷入其中。
在旁人看来,我们只是自说自话的无病呻吟。“哪有如此多的苦痛落在你们身上,等到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比这个残酷的事物还多着呢!”诚然,在他人眼里,这些莫名的伤感都是无用且乏味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被种种迷惘纠结所缠绕不胜其烦,其苦痛怎轻于他人?
我苦于这些事情无人诉说,形单影只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邂逅了《挪威的森林》。
从书中我看见了自己,也看见了跨越时间的真理。
初读时,我看见了一种在世人眼中称之为颓废的生活和思想。主角渡边无所谓明天如何,对大多数人漠不关心,按照自己的步调行走人生,平时去大学上课,周末呆在宿舍洗衣服和晾衣服,到了晚上去打工,如此反复。这种人生无所谓好不好,谁都没有资格对别人的人生指指点点。只是我想,在一味追求成功与荣耀的现在,能不受周围环境与世俗理念影响,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与信念,实在难能可贵。这点给我感触颇深。
我还看见了凄苦的爱恨纠缠。渡边的情感被往事和现实所缠绕不得解脱。代表过去的直子,渡边对她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不仅有少时便存在的憧憬,还有因自觉认为被友人所托付而产生的责任感等等,真正称为爱的部分占的比例并不高。在直子住院后,渡边遇见了代表现实的绿子,与直子不同,绿子身上有蓬勃的生命力并对生活洋溢着热情,是个人见人爱的角色。渡边同样深深地为她着迷并且感到为难,无法从示爱的两人中选择,体现了他优柔寡断的一面。
再读时,我看见了自己。与渡边相似,我对生活也没有十分的热情,提倡顺其自然,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朋友寥寥无几。但就是这样的自己,也平稳地走过了十八年,并且将继续淡然地生活下去。读完《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并不只有故事完结的悲戚惆怅,同样还有对未来无限的希望。
到第三遍,我不再局限于从故事具体情节和人物情态中发现什么了。从整本书讲述的故事和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我悟到了,书中反复提到的“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确,怎样才算人的出生和终结?如果一个人死了,他就真的消失于这个世界了么?亲友的记忆,遗留下的物品,都彰示着这个人的生命的痕迹。只是形体的消亡,真的是生命终结的标志么?
我还悟到,所谓青春,是横贯古今中外共同的命题。青春的迷惘、无奈、惆怅无论是村上写下《挪威的森林》的八十年代日本,还是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都未曾变过。这一命题还将继续困扰数以百万的年轻人,并且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生命之歌。
我合上书,侧头看见湛蓝的天空,和远在天际的未来。
后记:于昨晚我真正意义上读完了《挪威的森林》,暑假也即将结束。虽然现在我把书暂且搁置一旁了,但我的思绪并没有完全从中剥离。写的这篇读后感,权当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小编精心推荐
小编精心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