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找对策词或者找到作者的隐形主旨吗?小编为大家提供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辅导:掀起对策句的“盖头”,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顺利解决此类题目!
行测片段阅读备考辅导:掀起对策句的“盖头”
各位考生们拿到行测片段阅读的文段后最困惑的无外乎三个问题。问题一:看不完怎么办?问题二:看不懂怎么办?问题三:选不对怎么办?接下来小编带大家掀起对策句神秘的“盖头”来,揭晓其庐山真面目。
一、对策标志词:
(1)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待;
(2)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法/渠道,才能.....;
(3)呼吁、倡导、提倡、提醒、建议;
(4)前提、基础、保障;
各位考生一般对于(1)(2)类型的对策词语能快速识别出来,但是对于稍微隐蔽的(3)(4)则会“视而不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长文段,通过练习识别对策句或者表示作者观点态度句子的方式,加以练习。
二、对策句位置:
(1)对策在结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分总文段、总分总文段,都是对策句明显存在于结尾的位置。
(2)对策在开头:对策/观点/评价+分析观点(总-分)。例如总起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给出了对策、得出了结论,后文通过举例论证、正反论证、具体说明等方式进行支持论点。
(3)对策句在中间:背景引入——提出观点——分析观点。例如前文进行了背景铺垫,在第三四句的时候,大家觉得有些疲惫的时候,插入了作者的观点或者结论,最后几句对于出现在中间的结论进行了解释说明,这种情况就是对策句藏在了中间。
(4)对策没体现:隐形主旨。例如全文都没有明显的对策句标志出现,但是出现了“如果在这样下去,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这种明显表示作者反对态度的语句,我们就要听出作者的“弦外之音”,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例题:空气、水、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三大必需条件,然而相对于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公众对土壤污染并不够重视,防治意识要弱很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雾霾来了我们能看到,河水变臭我们能闻到,可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大米、蔬菜是什么样的土里种出来的,含有什么不该有的元素。更可怕的是,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便很难恢复,如果今年这片地里种出的庄稼有毒,明年也必定带毒,若想恢复如初,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需要漫长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 土壤污染与其他生态污染有哪些不同
B 公众应重视土壤污染并提高防治意识
C 土壤污染危害的发现为何具有滞后性
D 土壤污染治理应舍得投入时间和财力
解析:B。我们进行行文分析,①句先阐述了对于土壤污染不够重视的问题,接下来指出不重视的原因,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②句对于首句的原因进行了解释说明,具体阐述了土壤污染的隐蔽性。③句用了“更可怕的是”这个带有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进一步说明土壤污染将要付出严重的代价。整个行文作者是先通过提出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视的问题,进而通过②③句阐述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属于隐性主旨,虽然没有给我们对策,但是作者意在说明应该提高对于土壤污染的防止意识。因此选择B。
小编提醒大家,平时做题中,也多用一下找对策的方法,快速定位对策词或者找到作者的隐形主旨,来帮助大家快速找到重点进行解题。
行测言语理解模拟题及答案
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法,比原来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能够更加________和鲜明地反映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价值规律的________要求。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确切 内在 B.确实 内涵
C.确当 内生 D.确定 内部
2. 在评价改革开放30年历史的时候,如果抽象地论证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或者具体地罗列改革开放的成就,都难以统一思想。因为有人同样可以罗列许多存在的问题,并同改革开放前做简单对比,________甚至否定客观结论。因此,要从大处着眼,用历史的眼光来________,把这“30年”放到“两个100年”的历史大背景中去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怀疑 衡量 探讨 B.质疑 评判 考察
C.反思 评价 考量 D.猜疑 分析 研究
3. 传统的超级计算机,强项是处理“计算密集型”的任务,比如预测天气。这只要求按照某个成熟的算法模型,________地算,就行了。但在大数据时代,要从海量、特别是缺乏直接相关性的数据中,________出有价值的内容,超级计算机的系统设计需要创新,以适应新的计算模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板一眼 整理 B.按部就班 挖掘
C.循规蹈矩 提炼 D.周而复始 搜寻
答案:
1.【答案】A。解析:句意是说新提法比原有提法更精准更明确,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确切”能表达此意,且第二空填“内在”与“要求”搭配也恰当。故本题答案为A。
2.【答案】B。解析:由“甚至”可知,第一空应填入表示不认可但程度比“否定”一词轻的词语,而“反思”并不具有不认可的意思,排除C项。“猜疑”指猜测怀疑。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不需要猜疑,排除D项。用“两个100年”历史背景去验证“30年”的事实,“考察”的客观性更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3.【答案】B。解析:第一空,由“这只要求按照某个成熟的算法模型”可知,文段强调的是遵循程序,“周而复始”指事物循环往复,明显不合文意,排除D。第二空,“整理”指整顿,使有条理、有秩序。“挖掘”比喻把蕴藏着的力量或积极性等发挥出来。“提炼”比喻文艺创作和语言艺术等弃芜求精的过程。从非直接相关的数据中得出有价值的内容,并非“整理”和“提炼”就能做到,还需要“挖掘”,排除A、C。故本题答案为B。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行测答题技巧 | 行测题库 | 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