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成功在于考生对于知识点重点掌握程度,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汇总【三】”,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汇总【三】
瓜蒌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清肺润燥化痰,利气宽胸,消肿散结,润肠通便。
【主治病证】
(1)肺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
(2)胸痹,结胸。
(3)乳痈肿痛,肺痈,肠痈。
(4)肠燥便秘。
京大戟
1.泻下逐饮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本品苦辛寒有毒,药力较猛,其泻水逐饮作用似甘遂而力稍逊。治水肿、臌胀正气未衰者,可用京大戟与枣同煮,食枣;或与甘遂、芫花等同用,如十枣汤、舟车丸。治胸胁停饮、胁痛、痰稠,可与甘遂、白芥子同用,即控涎丹。
2.消肿散结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本品有消肿散结作用,内服外用均可。治热毒痈肿疮毒,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可用本品与鸡蛋同煮,食鸡蛋。
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剂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宜醋制,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体弱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二】
桔梗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病证】
(1)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
(2)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芥子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病症】
(1)寒痰咳喘,悬饮胁痛。
(2)痰阻经络之肢体关节疼痛,阴疽流注。
半夏的功效及主治病症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病证】
(1)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2)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3)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三】
牛膝和川牛膝的比较
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的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活血化瘀中有两味药的名字非常像,它们就是“牛膝”和“川牛膝”,你可不要以为是书本打印错误,这的确是两味药,下面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两兄弟”吧。
川牛膝为为苋科植物川牛膝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引血下行的功效。“川牛膝”这里的“川”代表着四川,是四川的道地药材。
牛膝为则为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具有活血通经,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牛膝”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怀牛膝”,这里的“怀”字是可以省略的,因此我们常称它为“牛膝”,但“怀”的意义却不可以忽略,它代表着我国古时候的河南怀庆府,是河南的道地药材。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知道,“川牛膝”和“牛膝”是两味完全不一样的药,不仅产地不同,其原植物种类也是完全不同,那么在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的学习中我们就要注意这两味中药功效的比较了。首先这两味药均是活血化瘀药,均可“活血”,注意一点的是“川牛膝”功效描述为“逐瘀通经”,而“牛膝”功效为“活血通经”,其活血能力略有不同;另外这两味药均能够“利尿通淋,引血下行”,这是他们的共有功效,也是我们执业药师喜欢考查的两个功效;最后就是它们的不同点了,“川牛膝”能通利关节,而“牛膝”具有补益之性可以“补肝肾,强筋骨”。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四】
补虚药
1.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2.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甘补而平,不燥不腻。
3.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热生津。主治阴虚热盛。
4..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主治气血双亏。
5.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6.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平补气阴之品。肺肾两虚。
7.甘草:益气补中,祛痰止咳,解毒,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8.刺五加:补气健脾,益肾强腰,养心安神,活血通络。
9.鹿茸(肝肾):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10.肉苁蓉/锁阳(肾大肠):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11.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12.狗脊(肝肾):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
13.杜仲(肝肾):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4.续断(肝肾):补肝肾,行血脉,续筋骨。主治胎漏下血,胎动欲坠。
15.补骨脂(肾脾):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16.益智仁(肾脾):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
17.蛤蚧(肺肾):补肺气,定喘嗽,助肾阳,益精血。
18.菟丝子(肾肝脾):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明目止泻,安胎,生津。
19.当归(肝心脾):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妇科调经要药)
20.熟地黄(肝肾):补血滋阴,补精益髓。
21.何首乌(肝肾):(补益精血,制用),(解毒,截疟,润肠通便,生用)。
22.白芍(肝脾):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23.阿胶(肺肝肾):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烊化服用。
24龙眼肉(心脾):补心脾,益气血,安心神。
25.南沙参:清肺养阴,祛痰,益气。
26.麦冬(肺胃心):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润肠通便。
27.天冬(肺肾):滋阴降火,清肺润燥,润肠通便。
28.石斛(胃肾):养胃生津,滋阴除热,明目,强腰。
29.黄精(脾肺肾):滋阴润肺,补脾益气。平补脾肺肾气阴。
30.枸杞子(肝肾肺):滋补肝肾,明目,润肺。
31.百合(肺心):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32.龟甲(肝肾心):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凉血止血。
33.鳖甲(肝肾):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
34.墨旱莲(肝肾):滋阴益肾,凉血止血。
35.女贞子(肝肾):滋肾补肝,清虚热,明目乌发。
2019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高频考点【五】
淤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形成之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经脉淤塞不通、,脏腑发生症积,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瘀血的病证虽然繁多,但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疼痛:一般多刺痛,固定不移,且多有昼轻夜重的特征,病程较长。
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色青紫或青黄,在体内为症积,较硬或有压痛。
3.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瘀块。
4.紫绀:面部、口唇、爪甲青紫。
5.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是瘀血最常见的也是最敏感的指征。
6.脉细涩沉弦或结代。
此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善忘、狂躁、昏迷)等也较为多见。在临床上判断是否有瘀血存在,除掌握上述瘀血特征外,可从以下几点分析之:
(1)凡有瘀血特征者;
(2)发病有外伤、出血、月经胎产史者;
(3)瘀血征象虽不太明显,但屡治无效,或无瘀血证之前久治不愈者;
(4)根据“初病在经,久病入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气滞必血瘀”等理论,疾病久治不愈(除活血化瘀疗法外),虽无明显的瘀血也可考虑有瘀血的存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