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辅助大家可以更好的解决公务员行测承接叙述题,来这里学习技巧吧,下面留学群小编为你准备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巧解承接叙述难题”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备考:巧解承接叙述难题
这种题型的文段的尾句经常是关键句,一般而言通过关注尾句明显的关键信息,比如看尾句是否出现新的概念、话题、问题等,下文一般会接续尾句的新的概念、话题、问题等来叙述。
如果文段尾句没有明显的关键信息,或者尾句不是文段重点句,那么尾句对于解题的提示作用就很小,这时,可以通过把握作者对于叙述对象的态度或者文段隐含信息来合理推断下文。看下面例题。
例1:你肯定听过这种理论:左撇子的右脑运作比较活跃,因此更为感性,具有艺术天赋;右撇子则充分锻炼了左脑,因而擅长逻辑思维,性格更加理性,这个观念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些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地让孩子平衡左右手活动。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谈论的是:
A.左右脑为何存在分工
B.左右脑如何协调工作
C.左右脑分工不同的例子
D.左右脑未必存在明确分工
解析:此题文段只有一个复句,意思是说有一种理论认为左撇子和右撇子左右脑有分工,各自有不同的擅长领域,有些信奉该理论的父母或教育者煞费苦心的平衡孩子的左右手活动(以求孩子在不同领域全面发展)。文段尾句没有明显的关键信息,但是尾句当中有个成语“煞费苦心”是贬义词,从中看以看出作者对父母或教育者平衡孩子左右手的做法是不认可的,进而可以推断出对于文段提及的“人类左右大脑分工不同的理论”,作者的态度也是不认可的,文段接下来叙述的应该符合作者己的态度,只有D项符合。故答案选D项。
例2: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写入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将“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B.“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关系
C.“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D.“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而非迷信的理由
解析:文段首句引入话题“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接着说《基准》中三个概念“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更是被人们非议,认为它们被纳入《基准》是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接下来作者为“阴阳五行”辩护,阐述其是科学而非迷信,注意文段尾句中“这些理论的提出”是指上文提及的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和古希腊的哲学理论,并非对全文的概括,因此尾句非重点句。这个情况下,文段第二行最后“提到阴阳五行”,说明作者就前面人们非议的三个概念中的第一个概念开始阐述,直到尾句,详细解释了“阴阳五行”是科学而非迷信,按照写作逻辑,文段接下来应该就人们非议的第二个概念“天人合一”展开辩护,阐述其是科学而非迷信,符合的只有D项。故答案选D项。
行测备考:“承接叙述”
【示例】“办公室里三代人,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而90后的父母在替孩子还贷。”这句话,道出了以90后乃至00后为主的部分年轻人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典型现象。年纪轻轻,却早早背上了债务负担成为“负翁”。有媒体调查发现,越来越低的借钱门槛、过度消费的刻意诱导等,对涉世未深的年轻人负债消费推波助澜。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谈论的是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应该如何看待年轻人的透支消费
B.子女买房、父母还贷的啃老现象
C.媒体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
D.中国单身人群的消费行为大调查
【答案】A
【解析】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材料是围绕“负债消费”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在选择选项时要结合话题选择选项,与这一话题相关的只有A项。
其次,通过题目我们能够形成足够的做题敏感,即在材料概括中要对于主题词形成足够的敏感,所以阅读中可以多关注材料的高频词和关键句,这对于发现主题词是非常帮助的。另外,行文思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文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了当下人们的消费理念,然后引出了部分年轻人超前消费、负债消费的现实情况,最后指出年轻人负债消费的原因是越来越低的借钱门槛和过度消费的刻意诱导。尾句的内容是针对年轻人负债消费原因的分析,按照话题一致原则,后文应继续围绕年轻人的负债消费问题展开论述,C项表述正确。A、B、D三项均与原文话题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行测片段阅读备考:如何成为“预言家”
在各大类涉及行测的考试中,片段阅读里会见到承接叙述题。出场频率不高,但是有些题却令考生困惑、迷茫。小编在此介绍一下这类题型的做题技巧。
一、题型简介
1、问法形式:题干一般会给定一段阅读材料,设问“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本文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等等。
2、题型要求:合理推测已知文段接下来的内容。
二、 怎样成为“预言家”
1、关注文段尾句
通俗来讲这类题型比较像两人闲聊,互相抛出话题。例如:两人去吃火锅,大概率围绕火锅相关的话题聊天,比如涮什么食材、配什么蘸料、点什么锅底等等,但是若这些都结束后两人可能会聊一些新话题,例如:一人问你最近追什么剧呢?那么此时另一人接下去讲的话题最有可能的是和追剧有关。这就是抛出话匣子,等待对方去接。
由此,我们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已知文段的尾句去判断接下来要讲述的话题。
2、实战练习
【例1】
我们知道,各种物质都有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这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但是,如果温度超过374°C,那么无论把压力增加到多大,水蒸气也无法变成水,如果压力是足够高的话,它的密度会大大高于气体而接近水的密度。这样的状态与气体、液体、固体都不同,被称为物质的第四种状态——超临界态,而374°C被确定为“超临界温度”。处于超临界状态的物质,就被称为“超临界流体”。
这段文字之后作者最有可能说明的是:
A. 物质达到第四种状态的化学途径
B. 哪些物质不会进入“超临界状态”
C. “超临界流体”的性质及相关特点
D. “超临界温度”对物质形态的影响
文段理解:文段首句介绍了物质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接着说明在大于374°C时增加压力可以得到一种新状态,超临界态。最后说明超临界流体的含义。
关注尾句:出现新的专有名词“超临界流体”,则文段接下来最有可能围绕这个概念展开论述,一般是先介绍定义,再具体展开,由于文段中已有关于“超临界流体”的定义描述,故接下来应该是它的其他方面介绍。包含这个话题的选项是C项,故本题选C。
【例2】
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创造知识的力量又是什么?仅靠知识就能创造新知识吗,就能产生创造力吗?我看不一定。创造力需要有知识,但是不仅仅是知识。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
A. 传统教育观念的不足
B. 教育对创造力的影响
C. 获取知识有哪些途径
D. 人的创造力从哪里来
文段理解:文段开头介绍的是传统观念中我们认识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接下来提出一系列疑问知识是怎么创造的等等,最后提出观点创造力的产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
关注尾句:提出新话题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什么。那么可以合理推测下文要讲述的内容与创造力产生需要的其他条件有关。结合选项可以得出本题选D。
行测真题 | 行测答案 | 行测答题技巧 | 行测题库 | 模拟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