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博一朝金榜题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航终树海,千锤百炼,废铁成钢,浪淘沙尽,金见,祝愿高考金榜题名。下面是留学群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二轮拔高卷1“此文本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二轮拔高卷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什么是设计?有人认为设计要么和美有关,要么和技术有关。其实设计无处不在,但是,我们不能过于简单地把设计理解成美化,或者是简单的工具。从实践层面来理解,设计是教你做一系列合理而周密的谋划,可以定义为人类塑造自身环境的能力。每一件人造物都是一件设计品,我们制作它、使用它,以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而在造与用的过程中,我感知了世界,并赋予了生活的意义。所以说,设计又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人们,都是以独特多样的方式来展开设计、生产、工作和生活。
设计也是人类文明以及地域文化的一种映射,它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以及审美趣味的载体。《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有时,地有气”就是对时间、地理、自然规律的一种客观认识。“材有美”讲的是取用有道,它又是一种审美观,要求工匠,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懂得发挥材料自身的特质与美感。“工有巧”中的“巧”指的是制造的精良、技巧和智慧,巧妙的设计,尤其是突出的创造,才能实践智慧。四者结合,方成上品。比如陶瓷、明式家具,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世界造物的经典,是我们东方造物哲学对自然、人、物三者和谐共生的系统性认知。在今天看来,这其中还包含着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如果从科学的层面来认识设计,设计是一门年轻的学问。百年来,世界不断在更替、转型,
社会转型带来的技术变革,使得设计的范式、设计的风格也在不断变化,这源于设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是时代发展的快速回应。设计的根本任务是解决问题,如何准确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设计最核心的东西。艺科融合、随物赋形、以人为本是设计思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也是我们强调以人为本,以及为什么要跨学科的原因。
中国设计的提升应该面向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制造到创造,从装配到设计,服务民生、自主创新,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来传播时代的审美,同时,要传播中华文化,呈现民族的精神和风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基于中国的立场,对社会实际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解决方案。从这个层面反思,设计始终包含着一种伦理和责任,我们现在面临诸多问题,设计都应在其中有所担当。
当下,设计面临着双重的挑战,第一,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价值、利益与公平,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所以理想和信仰是设计贡献社会的基础。第二,设计的本质具有前瞻性、应变性、整合性和引领性。比如说,设计可以平衡人与自然、自然与人工、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以及更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现在很“热”,但其负面影响也有很多,设计作为一个平衡力量,非常重要。另外,设计要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挑战,设计学科要主动求变和引领,在解决方案中创造价值,这也是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文科的关键是思想的引领,设计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它创造价值,它始终的宗旨必须是为国家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
(节选自鲁晓波《艺科融合,重思何为设计》,《中国文化报》2021年6月21日)
材料二
中国设计路在何方?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及其生活方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与冲击,以个体手工艺为基础的中国设计传统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与审美价值体系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中国又始终没有完全走完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设计文化及审美价值体系,导致了中国当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的混乱。
中国设计的道路,取决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未来的判断、思考与选择。人文设计是中国设计走向未来的一个必然趋势与选择。基于这样的认识,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将“人文设计”确立为基本理念。尊崇人文设计是一种将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融合在一起的价值理念。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获取智慧和灵感,这本是中国艺术与设计固有的传统,今天也同样是我们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语境的必由之路。
人文艺术始终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也是提升一个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最为关键的部分。设计教育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教会学生关于设计的技术,而是能否激发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的激情,使学生领悟到,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人文设计引导学生以更深的层次探索和理解设计的本质,以更具有穿越感的眼光和眼界去看待设计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设计需要以批判现实的态度和眼光去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同时也要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这种传承不是引导人们以复古的方式回到过去,而是要将历史和传统融入当下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中去。更为重要的是,设计是一种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的判断和引领。
总之,我们追求的是艺术与设计的自由与创造力,崇尚的是智慧、灵性与品质,设计之道,至善至美。中国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需要一种面对现实和过去的勇气,也更需要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摘编自《中国需要怎样的设计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设计既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方式独特多样,也是人类文明和地域文化的映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判断以及审美趣味的载体。
B. 陶瓷、明式家具是设计中的上品,融合了科学与艺术,是世界造物的经典,是东方造物哲学对自然、人、物三者和谐共生的系统性认知。
C. 设计可以作为平衡人工智能发展很“热”和其负面影响之间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体现了设计的本质具有前瞻性、应变性、整合性等特点。
D. 中国当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混乱的原因是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走完工业化道路,没有建立新的设计文化以及审美价值体系。
【答案】D
【解析】“中国当下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混乱的原因是中国一直没有完全走完工业化道路,没有建立新的设计文化以及审美价值体系。”原因归结片面,应该还包括受西方影响,中国设计传统和中国传统的设计文化与审美价值体系失去主导地位。故答案为: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设计既要传播时代的审美,又要传播中华文化,呈现民族的精神和风范,面对社会问题,要担当责任。
B. 新文科建设倡导设计要充分考虑价值、利益与公平,要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挑战,要主动求变和引领。
C. 将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加以融合的人文设计追求,与艺科融合、随物赋形等设计思维概念基本吻合。
D. 成功的设计教育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的激情,让学生领悟到对设计师来说,设计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答案】B
【解析】B 项中“新文科建设倡导设计要充分考虑价值、利益与公平,要应对新时代、新技术、新挑战,要主动求变和引领”不正确,应该不包括“要充分考虑价值、利益与公平”。故答案为:B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设计理念的一项是( ) (3分)
A. 制作先进、水平领先的天问一号 B. 仪态万方、独具风韵的吉林雾凇
C. 风景优美、钟灵毓秀的东鲁泰山 D. 思路清晰、布局周密的深海计划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对“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阐释,成功的设计必定是“天时”“地气”“美材”“巧工”四者的有机结合。四个选项中,B,C 项是自然景物,与“美材”“巧工”无关;D 项还只是一个待实行或正在实行的计划,尚无法看出其与上述四者的关系。
故答案为: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春 蚕
茅 盾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老通宝也听说,今年上海不太平,丝厂都关门,恐怕这里的茧厂也不能开;但老通宝不肯相信。
呜!呜,呜,呜,——
汽笛叫声突然传了来。就在那边,蹲着又一个茧厂。一条柴油引擎的小轮船很威严地从那茧厂后驶出来,迎面向老通宝来了。老通宝满脸恨意。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这一类洋货,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他父亲留下来的家产就这么变小,变做没有,而且现在负了债。
然而更使老通宝去年几乎气成病的,是茧子也是洋种的卖得好价钱;洋种的茧子,一担要贵上十多块钱。素来和儿媳还和睦的老通宝,在这件事上可就吵了架。儿媳四大娘去年就要养洋种的蚕。阿四嘴里不多说,心里也是要洋种的。老通宝拗不过他们,只好让步。现在他家里五张蚕种,就是土种四张,洋种一张。
“谷雨”节一天近一天了。村里二三十人家的“布子”都隐隐现出绿来。
四大娘看自家的五张“布子”。不对!那黑芝麻似的一片细点子还是黑沉沉,不见绿影。她的丈夫阿四拿到亮处去细看,也找不出几点“绿”来。四大娘很着急。
老通宝哭丧着干皱的老脸,没说什么,心里却觉得不妙。
幸而再过了一天,再细心看那“布子”时,哈,有几处转成绿色了!而且绿得很有光彩。全家惴惴不安又很兴奋地等候“收蚕”。
蚕房早已收拾好了。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墙脚边;也是年年的惯例,但今番老通宝更虔诚,手也抖了。去年他们“卜”的非常灵验。可是去年那“灵验”,现在老通宝想也不敢想。
老通宝家的五张布子,上也有些“乌娘”蠕蠕地动了。老通宝偷眼看一下那个躺在墙脚边的大蒜头,心里就一跳。那大蒜头上还只有一两茎绿芽!老通宝不敢再看。
终于“收蚕”的日子到了。
“乌娘”蠕动着,样子非常强健。全家都放心地松了一口气。但当老通宝悄悄地把那个“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时,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大蒜头上还只得三四茎嫩芽!
然而那“命运”的大蒜头这次竟不灵验。老通宝家的蚕非常好!虽然连天阴雨,气候比“清明”似乎还要冷一点,可是那些“宝宝”都很强健。
村里别人家的“宝宝”也都不差。紧张的快乐弥漫了全村庄。
新发的五担叶押来了。那时星光满天,微微有点风,村前村后都断断续续传来了吆喝和欢笑,中间有一个粗暴的声音嚷道:
“叶行情飞涨了!今天下午镇上开到四洋一担!”
老通宝偏偏听得了心里急得什么似的。四块钱一担,三十担可要一百二十块呢,他哪来这许多钱!但是想到茧子总可以采五百多斤,就算五十块钱一百斤,也有这么二百五,他又心一宽。
第二天早上,老通宝就到镇里去想法借钱来买叶。临走前,他和四大娘商量好,决定把他家那块出产十五担叶的桑地去抵押。这是他家最后的产业。
叶又买来了三十担。第一批的十担发来时,那些壮健的“宝宝”已经饿了半点钟了。“宝宝”们尖出了小嘴巴,向左向右乱晃。四大娘看得心酸。叶铺了上去,立刻蚕房里充满着萨萨萨的响声,人们说话也不大听得清。
不久、传来消息,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去看了那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
可是各处茧厂都没开门的消息陆续传来,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并且愈是像老通宝他们家似的,蚕愈养得多,愈好,就愈加困难,——“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有几家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说。
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
同村的黄道士说,无锡脚下的茧厂照常收茧。老通宝问过详细以后,便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脚下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回来了,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老通宝他们的茧子虽然是上好的货色,却也被茧厂里挑剩了那么一筐。除去路上盘川,老通宝他们就剩了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
打回来的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过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小说开始以老通宝的视角写茧厂,写田里留着的短短的战壕和兵荒马乱的战争气氛,介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B. 小说在描写蚕事活动时,还隐隐透露微妙的人事纠葛,使人物性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展示,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
C. 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他们此行的艰难。
D. 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养蚕卖茧等相关情况的叙述,展现了百姓的疾苦和辛酸,揭露了资本家或外国经济势力等的丑恶嘴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运用双关手法”错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一家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故答案为:C。
(2).在卖茧阶段,老通宝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着急。听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心里着了慌。②充满希望。老通宝看到了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又嘻开了嘴,说明心里怀有很大的希望。③失望和无奈。各处茧厂都没开门,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且蚕愈养得多和好就愈困难,老通宝不禁捶胸跺脚,没办法。④气愤。无锡脚下的茧厂虽照常收茧,但挑剔得非常苛刻,最后卖茧的钱不足以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气得生了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心理变化是随着情节发展发生变化的,所以解答本题应先梳理情节的变化,再分析人物心理随着情节发生了什么变化,同时注意文中直接描写心理的词语。由原文“不久、传来消息,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可知,听说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心里着了慌,心里非常着急。
由原文“但是回去看了那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可知,老通宝看到了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又嘻开了嘴,说明心里怀有很大的希望。
由原文“可是各处茧厂都没开门的消息陆续传来,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日子却比往年更加困难。并且愈是像老通宝他们家似的,蚕愈养得多,愈好,就愈加困难,——‘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可知,各处茧厂都没开门,还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且蚕愈养得多和好就愈困难,老通宝不禁捶胸跺脚,没办法,老通宝内心充满失望和无奈。
“五天以后,他们回来了,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厂挑剔得非常苛刻:洋种茧一担只值三十五元,土种茧一担二十元,薄茧不要。老通宝他们的茧子虽然是上好的货色,却也被茧厂里挑剩了那么一筐。除去路上盘川,老通宝他们就剩了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可知,无锡脚下的茧厂虽照常收茧,但挑剔得非常苛刻,最后卖茧的钱不足以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气得生了病,这时老通宝内心是气愤的。
(3).小说为什么几次写老通宝用大蒜头占卜这一细节?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这是当地风俗,年年的惯例,表现了对“收蚕"的重视和蚕事对家庭生计的影响。②表现老通宝的迷信,塑造人物形象,也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③以大蒜头和蚕的生长变化,展示了老通宝的内心波动,也引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起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可先分析这个细节写出什么内容,再分析其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主旨的作用。
文章中说到“蚕房早已收拾好了。老通宝拿一个大蒜头涂上一些泥,放在蚕房墙脚边;也是年年的惯例”,可见用大蒜头占卜这是年年的惯例,是当地的风俗,表现了当地对“收蚕”的重视和蚕事对家庭生计的影响。
文章中说到“但今番老通宝更虔诚,手也抖了。去年他们‘卜’的非常灵验。可是去年那‘灵验’,现在老通宝想也不敢想”,可见老通宝的迷信,塑造了人物形象。因为蚕事关系到老通宝一家老小的生活,所以老通宝们希望通过“占卜”来预示和保佑蚕养得好,从而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难。
当老通宝家布子上的蚕开始蠕动的时候,老通宝就偷眼看一下那个躺在墙脚边的大蒜头,心里就一跳,因为那大蒜头上还只有一两茎绿芽!老通宝不敢再看。体现老通宝内心的紧张。当那些蚕蠕动着,样子非常强健。全家都放心地松了一口气时,老通宝悄悄地把那个“命运”的大蒜头拿起来看,他的脸色立刻变了!大蒜头上还只得三四茎嫩芽!体现出老通宝内心的紧张和害怕。所以以大蒜头和蚕的生长变化,展示了老通宝的内心波动,也引起读者阅读心理的起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3月16日,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一期试验
Ⅰ期试验的志愿者年龄18-60周岁。志愿者会被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每组36人。经过筛选和体检后,符合要求的志愿者可以接种疫苗。此后的14天,为集中隔离观察期。
2020年3月31日,首批接种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的志愿者已满14天医学观察期。截至4月2日,在武汉进行的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108位受试者均已完成接种,其中18位志愿者结束隔离。每一位解除隔离时都要拍CT,身体状况均良好。
Ⅰ期临床研究募集少数受试者进行,主要评估疫苗的安全性以及能否产生免疫应答。
二期试验
2020年4月9日,新冠疫苗Ⅱ期临床研究启动志愿者招募。Ⅱ期临床研究选择了低中剂量的疫苗进行试验,研究分为3组,即中剂量疫苗组(250例)、低剂量疫苗组(125例)和安慰剂对照组(125例)。疫苗和安慰剂对照都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研制。按照研究方案要求,每位志愿者要于接种当天、第14天、第28天和第6个月完成一次研究访视,共需采血四次。
2020年4月13日,新冠病毒疫苗进入Ⅱ期临床试验,目的是调整和完善临床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手续,并获得不良反应等统计数据。
三期试验
Ⅲ期临床研究则主要评估疫苗的有效性,招募较大规模的受试者,来证实疫苗可以实现预期的预防感染或减轻症状的目的。
2020年11月11日,国产新冠疫苗研发传来好消息: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顺利推进!国药集团官微发布消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Ⅲ期临床正在阿联酋、巴林、阿根廷等国家顺利推进,并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接种志愿者超过5万人,样本人群覆盖125个国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材料二:
白岩松:疫苗的安全性如何?
陈薇:到现在为止,我们接种的人群包括一种极端环境下的人群,没有发现跟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也没有发现跟其他疫苗不一样的特殊的不良反应。
白岩松:疫苗接种后能提供多长时间的有效保护?
陈薇:新冠病毒从分离到现在才半年多时间,疫苗的有效期有多长时间,全世界的数据也不会太多,肯定都是一年以内的数据。我们的疫苗是在3月份全球最早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到现在我们也只有半年之内的数据。从目前来看,3月份的这一针还是有效的。它的保护性还能持续多久?我们仍在推进相关研究,目前只能根据以往的相似疫苗进行推测,比如埃博拉的疫苗,打了第一针六个月之后,它的免疫反应会有所下降,六个月左右再打第二针进行增强,能两年有效。这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数据。
白岩松: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疫苗是否会失效?
陈薇:我们是一个基因工程疫苗,就是找到最有用那一段基因,把它做成疫苗。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我们选的这一段基因产生变化的几率非常低。截至目前,我们的重组新冠疫苗对已经发生变异的新冠病毒能够完全覆盖。
此外,由于我们是基因工程的疫苗,一旦产生变异,影响保护效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现在的疫苗作为基础免疫,很快做一个针对性更强的疫苗对它进行加强免疫,就像是给软件升级打补丁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都在做基因工程疫苗的原因——它是新一代的技术,是我们今后需要大力发展的朝阳技术。
白岩松: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疫苗研发到底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陈薇:毫无疑问,我们国家处在整个世界新冠疫苗研发的第一方阵。目前在世卫组织公布的已经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当中,我们占了一半以上。这个数据已经非常能够说明问题。
(《白岩松专访陈薇院士》)
材料三:
在新冠疫情爆发后,陈薇率领团队立即投入到了对抗疫情的工作中。她率领的团队迅速奔赴武汉一线,为研究病毒快速检测工具做出了贡献。随后,陈薇等人又投入到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当中。
疫苗研发方面,陈薇也被认为是世界级的专家。2015年,陈薇还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重组埃博拉疫苗,让中国自主研制的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
同一时间,《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并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据百度资料删改)
(1).下列对新冠疫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新冠疫苗是在2020年3月底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进入到Ⅲ期临床试验,这样的研究速度是惊人的。
B. 我国在世卫组织公布的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中占了一半以上,这也意味着我们处在整个世界新冠疫苗研发的第一方阵。
C. 陈薇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一旦新冠病毒发生变异,该团队也会尽快研制出针对性更强的疫苗。
D. 新冠疫苗Ⅲ期临床正在阿联酋、巴林、阿根廷等国家顺利推进,是因为我们曾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首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与选项相关的句子,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的每一个重点,与原文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是因为我们曾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只说“国药集团官微发布消息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疫苗Ⅲ期临床正在阿联酋、巴林、阿根廷等国家顺利推进,并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没有提到原因是“曾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该许可在材料三“2015 年,陈薇还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重组埃博拉疫苗,让中国自主研制的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是埃博拉疫苗相关,与新冠疫苗并无关联。故答案为: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受试的范围逐步扩大,每个阶段的试验任务各有侧重点。
B. 陈薇团队不仅能研究出快速检测新冠病毒的工具,还能在短时间内研发出新冠疫苗,为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
C. 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也意味着我们在后续疫苗投产应用时,可能以更低的价格满足中国百姓的需要。
D. 新冠疫苗接种六个月后,免疫反应会有所下降,但只要再打第二针进行增强,就能两年有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仔细地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D.“但只要再打第二针进行增强,就能两年有效”错误,材料二说的是“目前只能根据以往的相似疫苗进行推测,比如埃博拉的疫苗,打了第一针六个月之后,它的免疫反应会有所下降,六个月左右再打第二针进行增强,能两年有效。这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数据”,可见,“六个月左右再打第二针进行增强,能两年有效”的是埃博拉疫苗,而新冠疫苗的具体保护性持续时间“仍在推进相关研究”,并不确定,选项过于绝对。
(3).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是安全有效的疫苗,请结合材料说明原因(6分)。
【答案】①卓越的研发团队。陈薇被认为是疫苗研制的世界级专家,她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重组埃博拉疫苗。②国际医学权威杂志的充分肯定。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对陈薇团队研制的疫苗给予了充分肯定。③疫苗临床试验的有效证明。该团队研制的疫苗经历了分批次、大规模的志愿者接种的科学试验,临床试验结果均表明疫苗是安全有效的。④基因工程疫苗的特殊性。陈薇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是找到的最有用的那一段基因,把它做成的疫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根据问题从文中找相关信息,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有针对性地作答。
从“由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疫苗研发方面,陈薇也被认为是世界级的专家。2015 年,陈薇还曾带领团队研制出了重组埃博拉疫苗,让中国自主研制的疫苗首次获得境外临床试验许可”可见,以世界最顶级的专家带领团队进行研发,这是一支卓越的团队。
“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在线发表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这则消息,并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可见,国际医学权威杂志也充分肯定了中国新冠疫苗。
根据材料一“一期试验……每一位解除隔离时都要拍CT,身体状况均良好”“二期试验……目的是调整和完善临床疫苗接种的程序和手续,并获得不良反应等统计数据”“三期试验……招募较大规模的受试者,来证实疫苗可以实现预期的预防感染或减轻症状的目的……接种志愿者超过5万人,样本人群覆盖125个国籍”可见,进行了严格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安全有效。
从“我们是一个基因工程疫苗,就是找到最有用那一段基因,把它做成疫苗。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我们选的这一段基因产生变化的几率非常低”“由于我们是基因工程的疫苗,一旦产生变异,影响保护效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现在的疫苗作为基础免疫,很快做一个针对性更强的疫苗对它进行加强免疫”可见,基因工程疫苗的特殊性让它安全性能更高,保护效果更强。
四、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王世民至高墌,仁果使宗罗睺将兵拒之。罗睺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出。诸将咸请战,世民曰:“我军新败,士气沮丧,贼恃胜而骄,有轻我心,宜闭垒以待之。彼骄我奋,可一战而克也。”相持六十余日,仁果粮尽,其将梁胡郎帅所部来降。世民知仁果将士离心,命行军总管梁实营于浅水原以诱之。罗睺大喜,尽锐攻之。梁实守险不出,罗睺攻之甚急。世民度贼已疲,谓诸将曰:“可以战矣!”使右武候大将军庞玉陈于浅水原,罗睺并兵击之,玉战,几不能支,世民引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罗睺引兵还战。世民帅骁骑数十先陷阵,唐兵表里奋击,罗睺士卒大溃。世民帅轻骑追之,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遂进。仁果陈于城下,世民据泾水临之,仁果骁将浑幹等临阵来降。仁果惧,引兵入城拒守。日向暮,大军继至,遂围之。仁果计穷,已酉 , 出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帅骑直造城下,众皆以为不克,而卒取之,何也?”世民曰:“罗睺所将皆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果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高墌虚弱,仁果不暇为谋,此吾所以克也。”众皆悦服。上遣使谓世民曰:“薛举父子多杀我士卒,必尽诛其党以谢冤魂。”李密谏曰:“薛举虐杀不辜,此其所以亡也,陛下何怨焉?怀服之民,不可不抚。”乃命戮其谋首,余皆赦之。上使李密迎世民于豳州,密自恃智略功名,见上犹有傲色。及见世民,不觉惊服,曰:“真英主也!不如是,何以定祸乱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
B. 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
C. 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
D. 窦轨叩马苦谏曰/仁果犹据坚城/虽破罗睺/未可轻进/请且按兵/以观之世民/曰/吾虑之久矣/破竹之势/不可失也/舅勿复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句的翻译:窦轨跪在马前,极力进谏说道:“仁果仍然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虽然已经打败了罗喉,但还是不能轻率冒进,请暂时按兵不动先观察观察。”李世民说:“我已经考虑了很久了,现在军队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不可错失了良机。舅舅您不要再说了。”坚城”是“据”的宾语,要连在一起,排除BC。“罗喉”是“破”的宾语,“世民”是“曰”的主语,要连在一起,排除D。
故答案为: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最初是周代诸侯秦国的君主,后世也有多人受封或自立为秦王,如李世民。
B.轻骑:骑指骑兵,古代作战,一人一马为一骑;轻骑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
C.己西:“己”为天干名,“西”为地支名,干支结合可记年、月、日,这里是记日。
D.陇:这里指陇山,在现甘肃、山西交界的地方。现在的“陇”可用作甘肃的简称。
【答案】B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项中,轻骑,指装备轻便的骑兵,不是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所以,B项错。故答案为: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世民到达高墌时,罗睺多次挑战,李世民因为军队刚吃败仗士气不高而坚守不出战,他想等到士气振奋时,趁敌人骄傲轻敌而战胜敌人。
B.李世民先是相持几十天不出战,使敌人城中粮尽,然后趁敌方将士离心之时命梁实在浅水原扎营诱敌,敌人进攻,梁实却不出战,而是等敌人疲惫之时再出战。
C.庞玉差点抵挡不了罗睺时,李世民出奇兵,从浅水原北面出其不意攻打罗睺,与庞玉里应外合击溃罗睺,罗睺溃败后,李世民又迅速追击。
D.皇上派人告诫李世民杀光薛举的同党以向死去的冤魂谢罪,李密反对,认为应该安抚归顺的人,于是李世民下令只杀主谋,赦免了其他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项的原文为“上遣使谓世民....乃命戮其谋首,余皆赦之”,下令只杀主谋赦免其他人的不是李世民,而是皇上,即李渊。所以,“于是李世民下令只杀主谋,赦免了其他人”分析有误。 故答案为: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仁果陈于城下,世民据泾水临之,仁果骁将浑幹等临阵来降。
②大王帅骑直造城下,众皆以为不克,而卒取之,何也?
【答案】①薛仁果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靠泾河面对敌阵,薛仁果手下骁将浑幹等人到唐军阵前来投降。
②大王率领骑兵直接追到城下,众人都以为不能攻克城池,您最终却攻取了,这是为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①中的重点词翻译,陈:通“阵”,列阵;第一个“临”,面对;第二个“临”,到。译文:薛仁果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靠泾河面对敌阵,薛仁果手下骁将浑幹等人到唐军阵前来投降。
②中的重点词翻译,造:到;克:攻克;卒:最终。译文:大王率领骑兵直接追到城下,众人都以为不能攻克
城池,您最终却攻取了,这是为什么呢?
故答案为: ①薛仁果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靠泾河面对敌阵,薛仁果手下骁将浑幹等人到唐军阵前来投降。
②大王率领骑兵直接追到城下,众人都以为不能攻克城池,您最终却攻取了,这是为什么呢?
(5).请概括“罗睺士卒大溃”之后李世民“帅轻骑追之”的原因(4分)。
【答案】①罗睺军都是陇外之人,骁勇善战,只有出其不意才有胜算。②如果迟迟不追击,他们就会返回城内受到抚慰重用,城池就不容易攻克;如果迅速追击,他们就会跑散回到陇外。③此时城池空虚,仁果没有时间谋划。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注意审题。先阅读题干审题明确做题的方向,然后翻译有关文段,筛选重点词组织答案。本题考查文本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本中的“罗喉所将皆陇外之人,将骁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斩获不多”。其大意是罗喉军都是陇外之人,骁勇善战,必须出其不意才有胜算。文句“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果抚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则散归陇外”,其大意是如果迟迟不追击,他们就会返回城内受到抚慰重用,城池就不容易攻克;如果迅速追击,他们就会跑散回到陇外。原文说到“高摭虚弱,仁果不暇为谋”,此时城池空虚,仁果没有时间谋划。
【附参考译文】
秦王李世民到高墌,薛仁果派宗罗睺领兵抵御。宗罗睺几次挑战,李世民坚守营垒不出战。诸位将领都请战,世民说:“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等到他们骄傲我们奋勇的时候,可以一仗打败他们。”双方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果的军队粮食吃完了,将领梁胡郎率领各队伍前来投降。李世民了解到薛仁果手下的将领士卒有离异之心,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来引诱敌人。宗罗睺知道后非常高兴,出动全部精锐攻打梁实。梁实守住险要不出战,宗罗睺的攻击很猛烈。李世民估计对方已经疲劳,对诸位将领说:“可以打了!”李世民让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宗罗睺合兵攻庞玉,庞玉作战,几乎不能坚持了,李世民带领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方出现,宗罗睺带军迎战。世民率领几十名骁骑率先冲入敌阵,唐军内外奋力搏斗,宗罗睺的部队大败。世民率领轻装骑兵追击宗罗睺,窦轨拉焦马苦苦地劝道:“薛任果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我们虽然打败了宗罗睺,但不能轻易冒进,我请求暂且按兵不动,观察一下薛仁果的动静。”李世民说:“我考虑这个问题很久了,现在我军取胜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不要再说了!”于是进军。薛仁果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靠泾河面对敌阵,薛仁果手下骁将浑幹等人到唐军阵前来投降。薛仁果怕了,带兵进城拒守。天快黑时,唐大军相继到达,于是包围了城池。薛仁果无计可施,己酉日,出城投降。诸位将领都来祝贺,顺便问:“大王率领骑兵直接追到城下,众人都以为不能攻克城池,您最终却攻取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说:“宗罗睺的部下都是陇山之西的人,将领骁勇,士卒剽悍;我只是出其不意打败了他,杀伤不多。如果迟迟不追击,他们就都会返回城内,薛仁果加以抚慰再派他们作战,就不容易战胜了;如果迅速追击,则将跑散回到陇山之西。高墌虚弱,薛仁果(吓破了胆,)没有时间谋划,这就是我取胜的原因。”众人都心悦诚服。唐高祖派遣使者对李世民说:“薛举父子杀了我们很多士卒,务必杀光他们的同党以向死去的冤魂谢罪。”李密进谏说:“薛举残暴地杀害无罪的人,这正是他灭亡的原因,陛下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对内心归服的百姓,不能不加安抚!”于是下令杀掉主要谋划者,其余的人都给予赦免。高祖派李密到豳州迎接李世民,李密仗着自己的智略功名,见皇上尚且有傲慢的脸色。等到见了李世民,不由得惊服,说:“这真是英主!不是这样的人,怎么能平定祸乱呢?”
(二)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诗一直在写月,角度不断变化,意境开阔,但清冷寂寥,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
B. 颔联诗人从江上仰视江楼上的月色,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的月光。
C. 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
这是诗人的美好的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D. 全诗意境宏大、清冷寂静,但无论怎么写月亮,写月光,都始终摆脱不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感觉。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从江上仰视江楼上的月色”错,颔联是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与其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有何异同之处(6分)?
【答案】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写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思乡之外更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本诗尾联“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意思是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正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作者远在他乡,根本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借月亮遥遥地寄托一种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既然无法团聚,才会有万里共清辉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是双关手法,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除思乡之情外又含有诗人忧国之情。
(三)默写(6分)
.名篇名句默写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2)作为中国传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士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写道“ ”苏轼《赤壁赋》中有“ ”。
(3)在《师说》中,韩愈对当时缺乏从师学习风尚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 , ”。
【答案】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徘徊于斗牛之间;扪参历井仰胁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分析】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 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 ”来确定,关键字“ 残 ”;(2)注意情境提示语“ 二十八星宿 ”确定,关键字“徘徊”“ 扪参 ”“ 胁息 ”;(3)注意情境提示语“ 对当时缺乏从师学习风尚的现象发出慨叹 ”确定,关键字词“欲”“惑”。
五、语言实际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东起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至古罗马,全程六千四百四十公里,是一条______的商道。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人们用脚力、驮马运送着沿途各地的商品用以交换,以此来满足彼此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沿途各国各族的人们也交流着彼此的生活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 )。
在这条路上,商品______是最主要的角色。在那时,发达的丝织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一度达到家家养蚕、户户纺织的地步。这些______的原料或成品,曾是罗马人、埃及人______的奢侈品。在这条丝路上,商人们把美丽的中国丝绸远往西方的同时,将西方国家特产的名贵香料运到中国,比如郁金香、迷迭香、安息、乳香等。一切令这个东方大国所迷醉的芳香,通过漫长的旅途,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些便是魏文帝曹丕在《迷迭赋》中所感叹的“越万里而来征”的异城芬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名副其实 的确 美轮美奂 钟爱
B. 名不虚传 诚然 美轮美奂 喜欢
C. 名副其实 诚然 琳琅满目 钟爱
D. 名不虚传 的确 琳琅满目 喜欢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空,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语境强调丝绸之路是事实上的商道,故选“名副其实”。第二空,的确:真实,确实。诚然:确实、实在。语境强调在丝绸之路上商品是最主要的角色,并非强调真实性,故选“诚然”。第三空,美轮美奂:原本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事物很多。语境强调多,故选“琳琅满目”。第四空,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欢:特别爱。语境强调喜爱的程度更深,故选“钟爱”。故选C。
(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越万里而来征”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B. 有几个“慈样”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烂菜叶,这就是长工们难得的佳肴。
C.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D. 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引号表示引用。A 表示强调;B.表示反语;C.表示特指;D表示引用。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条路”紧承前文的“丝绸之路”,且“担起……重任”“让……改变”构成递进关系。故答案为:D。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让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也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
B. 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
C. 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
D. 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让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的能力,注意使用排除法。阅读材料,分析所给句子之间的关系,排除错误选项,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选择正确答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我们的躯体面对外部威胁带来的压力时, ① 。举个例子,比如现在我发现大老虎正从十几米远的地方向我走过来,这个时候我会感到心跳加速,身体发抖,额头和手心出汗,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但这个反应管用的前提是,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② , 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比如你担心起期末考的成绩了,此时你感到了压力,你的身体就会启动原始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然而你会发现,期末考带来的威胁,完全不是你鼓起勇气奋力一搏或全速逃离就能够解决的。因此,你不仅无法降低当前的压力,反而还会由于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更大。如果 ③ , 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长期处于这种能量持续消耗的状态,对躯体来说就意味着血糖水平长期过低,于是躯体就会见缝插针地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提高血糖水平,确保有足够能量储备。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案】①会启动“战斗或逃跑反应”;②面对的不是原始生命威胁;③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
【解析】本题需要认真分析补写处前后文语境,再斟酌补写短句。第一处,为文段首句,由下文语境“举个例子,比如现在……这些反应就叫‘战斗或逃跑反应’”可推测,是在举“战斗或逃跑反应”这一事例,也就是对上句的解释,据此可以推测补写内容。
第二处,上句说“如果是在文明环境中…… ”,进入一种假设状态,再看后一句“而是社会性威胁,那这个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了,甚至会有反作用”,据此可推测,与“而是”搭配,应该填“不是”,再依据上文“面对的压力是原始的生命威胁”,综合上述可推测应补写内容。
第三处,看下句语境“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可知,这里提供的是结果“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那么补写内容应该是原因,即“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据此可推测应补写的内容。
(2)4.请根据文段信息给“过劳肥”下一个定义,要求语句通顺,不超过60个字(5分)。
【答案】参考示例:“过劳肥”是压力过大,“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而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造成脂肪储存的一种生理现象。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文字运用中语段压缩的能力。压缩语段题型解题时,首先分析语段有几个句子,再看每个句子观点是什么,接着再分析句子之间什么关系,进而理清文段的层次脉络,最后依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字数等具体要求。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下定义”,我们需要回归文本,找到有关“过劳肥”的内容,筛选出相关信息,找到属概念,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整合作答。可由以下文本信息进行整合概括:
①“经常过量摄入这些高热量的碳水化合物,结果就是热量过剩,转化为脂肪储存下来,于是便‘过劳肥’了”,可知其属概念是一种生理现象;
②“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中,那‘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反复调用和失灵,就会持续消耗躯体的大量能量”,可概括其原因。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说,“70后、80后、90后、00后,它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这一席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为什么国人会一下子被“平视世界”四个字打动呢?
材料二:无独有偶,作家杨绛也曾对“平视”二字有过一段趣谈,她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你应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呢?请结合材料,展开思考,联系现实,写一篇800字作文。要求:开篇规范,观点鲜明,论证支点清晰。
【答案】 【参考例文】
不俯不仰,平视世界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提出了“俯仰”两种人生角度。孰不知,仰观世界的人,其实就站在谷底,他所看见的都是天空高不可攀的虚无;俯视世界的人,其实就站在山顶,他所看见的都是大地深不可测的浑厚。平视世界,不俯不仰,才是成功之道。
平视是一种从容的勇气。唯有不俯不仰,平视世界,我们才能获得真的理性、包容天地的胸怀和对待万物的淡然。面对权威,我们要保持平视的勇气,这样才能走出桎梏,发现真理。在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历程中,牛顿、伽利略的经典力学理论统治了世界近三百年,直到普朗克和玻尔勇敢地打破权威的光环,用理论分析,用实验证明,让“量子”“微粒”“能级”等概念重塑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因为他们敢于平视权威,才能被载入史册,成为人类认知事物历程中的里程碑。与此相似,沃森和克里克不仰视孟德尔的经典遗传学的权威,才能够开创性地构建DNA模型与“中心法则”,开启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傅科不仰视“地球静止”与“地心说”的权威,才能用单摆验证地球自转这个在当时大众难以接受的事实;陈胜吴广不仰视王侯将相先天得来的地位,怒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加速了秦朝暴政的灭亡。由此可见,惟有平视,我们才能不囿于旧规旧则的框定,实现创新和发展。
平视是一种尊重的气度。著名的媒体人白岩松说: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应该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应该俯视。对他人的尊重让我们有机会获得审视自己的不同角度,这样才有益于自我的完善。正如齐王听从邹忌的诚谏,让群臣吏民“面刺寡人” “上书谏寡人” “谤讥于市朝”,正是有了他对百姓的平视与尊重,才能虚心纳谏,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做到“战胜于朝廷”。由此可见,平视既是尊重了别人,也是尊重了自己,给自己一个走向完善的阳关大道。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平视的态度。在求学生涯,我们既要尊重师友,又应敢于争鸣,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平视世界,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放眼辽阔天地,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当今的中国,既有了不依附强国的底气,也有了不鄙夷弱国的眼界,平视世界,才能站在人类的高度,审视共同的命运,开创共同的未来。
不俯不仰,平视世界,让我们从地平线出发,走向成功的彼岸。
【解析】【分析】两则材料注意把握分析其重点,第一则关键句是“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第二则关键句是“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正的自己”。结合任务指令,“新时代的青少年”是写作主体,要从新时代的青少年的角度思考“平视”的问题。“如何审视自己、看待世界”还有两层意思,“审视自己”照应材料二,“看待世界”照应材料一。“如何看待”?当然是要平视。“结合材料”要求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联系现实”要求考生扣住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国际形势写作。最好写成议论文,关键词是“平视”,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展开论述。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