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是高考政治试题中一种稳定的题型,因其具有角度多、跨度大、迷惑性强等优点,因而能有效地发挥考查考生识记、理解、比较、辨析等方面的能力。
一、类型:
1、表述型选择题
表述类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意在几个选项中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它的几个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表述题题干中常用"表现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有"等问句。
由于表述类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但基本上着眼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对课本知识点进行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表述类型选择题的设计,一般是在备选项的用词造句上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鱼目混珠,或以本代末,或因果倒置。解答表述类型选择题失误主要有四:一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二是不能完整地或是错误地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是对一些隐性限制词缺乏警惕性;四是忽视题干中限制条件,从而导致解题思路的偏离。
2、最佳型选择题
最佳型选择题就是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要求,其他选项符合或基本符合,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完全切题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它的最大特点是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之间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它的另一特点是在题干的问句中常常有"最""主要""根本""全面""决定性或是最主要、最突出、比较全面"等限定条件。
最佳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比较、概括知识的能力,解答好最佳选题必须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并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各类政治、经济、历史现象,揭示其本质。
解答最佳型选择,主要就是抓中心,即通过概括题干的中心,来提炼题目的主题与指向。
3、材料型选择题
材料类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特有的考查功能向选择题延伸的结果。其形式是题干由一段或数段材料用简明扼要的设问构成,备选项一般是对所引材料表明的含义的判断和解释,要求学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做出判断。它同材料解析题的区别在于:①材料解析题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但没有答案,答案要求考生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去做:而材料类型选择题虽也提供材料,提出问题,但有正确答案,只是这正确答案隐藏在备选项中,需要考生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备选项的基础上去选出。②材料解析题的测试目标主要是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所选材料有时是名言俗语,有时是古诗文,有时是警句,有时是现实事例,这些一直是近年高考命题的兴奋点。不过材料无论如何变换复杂,都是为突出所考考点服务的:材料都是现象,考生所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目前,这类选择题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其中哲学的选择题一半以上是材料型选择题。 解材料型选择题,重点是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要善于抠字眼。
二、审题:
1 审查题干,确定题干的规定性。这是前提条件。
第一 明确题干的要求和答题方向是正方向选择还是反方向选择。
第二 确定题干本身的表述属于哪种类型。一般有完全正确型,完全错误型,正误混杂型,表述中性型。
第三 准确判断题干的内容,准确地把握“题眼”,即关键词语,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规定性。这是审题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准确地把握“题眼”,选择题肢才有目标
1、例:(2003年高考天津卷14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家倡导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支援西部地区,从全局上看主要是为了
A、利用西部的大量富余劳动力 B、提供西部所需的大量建设资金
C、向西部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D、保持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 审题肢,注意题肢的迷惑性,认真、准确地理解每一个题肢,把握题肢的基本含义,判断每一个题肢本身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题肢本身说法是错误,可先直接排除(逆向选择题除外)。
3 审题肢是否与题干存在必然的联系。要注意运用所学知识,把题肢与题干一一对照,认真分析题肢与题干间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题肢与题干存在某种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就选,如果某个题肢与应选题肢之间是直接联系,而与题干之间是间接联系,则这个题肢不能入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级联系选,二级联系不选。
三 、 正确运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2例:(2003年高考天津卷29题)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在2002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选择题中,组合式选择题(由题干、组合肢和备选答案组成)共有七题,占所有选择题的1/5之多。但是从得分情况来看,并不理想,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组合式选择题的题目较长,阅读量大,很多学生做这种题型时方法不当,其实做组合式选择题最佳的方法就是采用排除法。
1、 排误法:即排除内容本身是全部错误或部分错误的题肢。
(1)正向排除法:就是直接从题目中提供的组合肢中进行排除。只要能够确定组合肢中的一个错误肢,就可以把凡是有该组合肢的备选答案排除,往往一步就能直接得出正确答案。
4例:(2002年高考32题)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来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 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为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简析:通过认真阅读题目和组合肢,可以发现组合肢中的第④是明显错误的,因为根据教材知识很容易判断出正确的说法是一切行为和认识都应该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出发点,所以凡是用④来组合的答案都是不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就应该是A 。
采用正向排除法进行排除的关键是在于对组合肢的排除一定要准确。
(2)逆向排除法
就是在组成备选答案的组合肢中首先确定一个正确答案中必须具备的组合肢,凡是没有这个组合肢的就可以排除。
5例:某气象部门预测到当地将要遭到冰雹袭击的信息,却以“只对某级政府负责”为由只通报政府不向社会通报,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对气象部门“只对某级政府负责”的说法应该这样认识
①此气象部门不应该对政府负责
②此气象部门不仅要对政府,更重要是对人民负责,
③我国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
④因为此气象部门是政府领导的,应该对政府负责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简析: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办事的机构,由此可知,组合肢中的②是正确答案中肯定要有的,所以没有②的A、B就可以排除,剩余的C、D再用下向排除法就可以排除④,此题正确答案应为C。运用逆向排除法往往不能一步确定正确答案,还需要辅之以正向排除法。
2、 排异法:即排除内容本身虽然正确,但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
6例:(2003年上海高考单选1题)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下表中的数据从若干方面印证了我国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年份 GDP(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恩格尔系数
城镇 农村 城镇 农村
1990 / 1510.2 686.3 54.2% 58.8%
2001 95933亿 6859.6 2366.4 37.9% 47.7%
表中数据表明我国到2001年
A、大体上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例:(2003年上海高考单选2题)恩格尔系数是指家庭食物开支在全部开支中所占的比例。收入水平低的家庭,其用于食品支出的费用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高,收入水平高的家庭则相反:所以说恩格尔系数反映了
①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的关系 ②消费基金内部结构关系
③家庭消费内部结构关系 ④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结构关系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四、选择题常见的干扰方式:
综观近几年政治学科高考,考生在选择题部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试题所采用的干扰方式缺乏了解。
1、张冠李戴法:这类题目往往以相关的知识或相近的知识作干扰题肢,考生如果记忆模糊,就会失误。对策:在平时的复习中,考生要注意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对重要时事,要尽可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混淆不清。8例:(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22题)在1972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上获得划时代的胜利。主要表现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一切席位的合法权力 B.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
C.美、日等国保留台北席位提案被废置 D.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方案被否决
9例:(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23题).在当今世界格局新旧交替之际,中国
①关于人权的主张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②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③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④因加入WTO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鱼目混珠法
试题通常以相近、相似、易混的知识作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对策:在高考政治试题中,几乎每年都有类似的题目。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必须对相关、 相近、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辨析,才能排除干扰准确作答。
10例:(1994年高考14题)在下列选项中,采用多党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有
A、加拿大 荷兰 意大利 B、澳大利亚 比利时 西班牙
C、英国 荷兰 澳大利亚 D、丹麦 比利时 西班牙
正确答案是D肢。该题虽然考查的是常识性问题,但该题的四个题肢中涉及八个国家,有的实行多党制,有的实行两党制,有的是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有的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题肢之间有较强的干扰性,要把符合题干条件的答案选出来, 确实有一定难度,考生稍有疏忽就会误选。
11例:(2003年高考天津卷15题).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当地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政策和建设规划等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政治权利是
A、选举权利 B、集会自由 C、民主监督权 D、行政申诉权
3、偷梁换柱法:这类题目通常是在题肢中偷换概念或转换论题,考生稍不注意就会误选。对策: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将题干所涉及的概念和题肢的概念作对照,看其内涵和外延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不可选。
12例:(1999年高考25题)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民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各地相继建立了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村民自治制度。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表明
A、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在逐步完善 B、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组成部分
C、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我国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
D、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AB肢,D肢与题干不吻合。C肢的错误就在于将“基层民主建设”这一概念偷换成“基层政权建设”。在我国基层政权是指乡镇一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仅是村民自治组织,而不是基层政权。“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建设”属于民主范畴,而不属于基层政权建设范畴。
4、正逆颠倒法:逆向类型选择题要求以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的问句中常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错误的""与…无关"等词,往往在这些词下面加着重号。
解答逆向型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并用。也就是首先根据题意正向思维,找出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再逆向思维,把符合事实的选项划去,剩下的就是符合题意的选项,即正确答案。
应该看到,通常情况下命题者不会特意出逆向型选择题,通过"文字把戏"来迷惑考生,出这类题是为了适应考查点的需要。纵观历年选择题,考的是"少数的"内容,"特殊的"内容,"独有的"内容,所以易出一些逆向否定型的选择题。
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
对策:解答这类选择题,关键在于判明题干的方向,在确认题目是逆向选择题的前提下,只要将原来正确的题肢舍去即可。
13例:(1990年高考34题)根据宪法第36条规定的精神,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是
A、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B、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C、公民有宣传宗教的自由,也有在各种场合宣传无神论的自由
D、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都是唯心主义的、不科学的,都应进行批判
正确答案为BCD肢。由于受正向选择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考生选择了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A肢,而把不符合我国宗教政策的BCD肢舍弃了,以致该题的得分率较低。
5、主次颠倒法:这类题目常将概念间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看来,题肢意思和题干非常吻合,其实是以非辩证性干扰辩证法。 对策:答这类题一定要注意对应概念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与政治、 物质和意识、实践和理论、国体和政体等,无论在什么情形下,都是前者决定后者,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辩证性的手法加以干扰。
14例:(1999年高考33题)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把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地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翅膀很小,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 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尊重规律
正确答案是AD肢,B肢与题干无关,C肢貌似辩证地看问题 ,其实不然。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的作用不论多么巨大,也只能是第二位的,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而不可能“也有决定作用”。
6、因果倒置法:因果类型选择题、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各类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大多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等问句。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这种题型最富于多变性和综合性,一般有较大的难度。
高考日益强调考查思维能力,因此因果类型选择题比重不断加大。解答此类选择题,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相关概念的含义及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一般地说,政治、经济、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都由多种因素促进。在诸多因素中历史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叫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同主观原因不尽相同,指的是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历史规律的要求。因此分析根本原因一般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几个角度去分析。而直接原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种表面现象。因果类型选择题、顾名思义考查的是各类政治、经济生活现象的原因和结果:大多是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等问句。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源、主要原因等。这种题型最富于多变性和综合性,一般有较大的难度。
对策: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一要注意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为因,备选项应为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是因果型试题,还是果因型试题;二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是因果型的试题要注意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题肢是不是题干所述原因的原因。如果是果因型试题尤其要注意检查题肢所述原因是不是同义反复, 有没有因果倒置。需要注意的是,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第一,答非所问者不选;第二,与题干的规定性重复或变相重复者不选;第三,因果颠倒者不选。
15例:(2003年高考天津卷27题)世界多级化的发展趋势在进入21世纪之后日趋明显。这主要是因为
A、主要霸权国家的衰落 B、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
C、联合国地位和作用的加强 D、地区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
16例:(1990年高考第25题)宗教还将在我国长期存在的原因有
A、宗教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B、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C、国际宗教势力的影响 D、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正确答案是AC肢。B肢明显错误,因为宗教作为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D肢是题干的“果”,而不是题干的“因”。许多考生在答该题时。都误选了D肢,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清命题者在这里使用了因果倒置的手法。
7、同义反复法:这种手法通常是在果因型,或者题干有“说明”、“表明”之类的选择题中,设置重复题干意思的题肢,考生如不仔细辨析,就会错选。对策:解这类题,要注意将题肢和题干逐一比较,舍去不属于题干的原因的题肢,如果是最佳选择题,只能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个题肢。
17例:(2003年江苏高考单选29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
从经济常识看,这句话说明:
A、农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C、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D、农业现代化就是国民经济现代化
18例:(1995年高考10题)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存在形式上平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根本原因在于
A、宪法是由资产阶级制定的 B、民主的原则是与实践相脱节的
C、劳动人民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的管理 D、民主权利的实现受到了私有制的限制
正确答案是D肢。政治根源于经济。资产阶级在制定宪法时,之所以要用“全民性”来掩盖其民主的阶级性,使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存在形式上平 等和事实上不平等的矛盾,其根源在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可见,D肢是经济方面的原因,是根本原因,A肢是造成上述矛盾的政治方面的原因和直接原因。题肢B和C是题干内容的变相重复,或者说都是题干内容的表现和注释,而不是原因。
8、以偏概全法: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 情形代替所有情形。对策:考生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对各个题肢进行全面分析,将观点片 面性、绝对化的题肢舍去。
19例:(1999年高考30题)某地农民刊登广告,聘请城里下岗职工到农村去就业,得到一些下岗职工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到农村承包土地,种果树,开鱼塘,开始了第二次创业。这表明
A、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B、农村比城市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
C、实现再就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D、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
正确答案是AC肢,BD肢就是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诚然 ,农村某地方确实需要劳动力,有不少就业的机会,但这并不能表明农村就业机会比城市还多,更不能得出因为有少数城市下岗职工到农村就业,城乡差别就不复存在,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9、添枝加叶法: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对策: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题肢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所有” 、“任何”、“一定”、“都”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20例:(1992年高考不定项选择题)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就是说
A、在阶级社会里,民主始终是最基本的国家制度 B、在阶级社会里,被统治阶级不可能获得任何民主权利
C、在阶级社会里,民主和专政总是统一的 D、随着国家的消亡,民主也就不存在了
正确答案是CD肢。A肢的主干成分是“民主是国家制度”,命题者在句中增加了“始终”一词,这就使观点的正确性发生了变化。因为,民主制度是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些阶级社会中,只是个别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才真正在世界多数国家建立和发展起来,可见A肢是错误的。又如,B肢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主作为国家权力,总是由统治阶级独享的,但不等于说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自由权利。在资本主义社会 ,由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不懈地争取自身民主权利而进行斗争,也会迫使资产阶级作些让步,从而获得某些民主自由权利。所以B项是不符合实际的,应予以否定。
10、似是而非法:这类题目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知识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对策: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根据所学理论和题干的规定性,对相关题肢逐一辨析,谨防被似是而非的题肢所干扰。 21例:(1996年高考19题)下列看法中,符合辩证法的有
A、和谐就是美和善 B、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C、是亦彼也,彼亦此也 D、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目的是要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观点的认识。为增加试题难度,拉开考生档次,命题者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设计出四个相似的题肢,虽然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但考生误选率高达60%。因为,A题肢的美和善、C题肢的“是”与“彼”都是指的一个方面,构不成对立统一;B题肢的“登”与“临”是指实践,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皆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可见,考生只有对唯物辩证法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并对题肢作仔细的比较、辨析,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
11、答非所问法: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有意识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题肢作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对策:解答这类试题,只能选择那些和题干之间存在联系,且意思一致的题肢。对那些和题 干无关的题肢,不论其本身的说法多么正确也不能选。
22例:(1999年高考28题)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主席提 出了加强国际合作,防止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为克服 这场危机自主作出的选择等三点主张。这说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 B、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
C、中国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 D、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正确答案是CD肢,AB两肢说法虽然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纯属答非所问,故不可选。
12、舍本求末法: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东西。对策: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必须把“现象只看作是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自觉地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才能排除干扰,否则就会舍本求末,导致失误。
23例:(1997年高考17题)1995年初,某些发达国家宣布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所欠的债务。而据亚洲开发 银行同年年底发表的统计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为17905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表明
A、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合理的国际分工状况没有改变
C、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奉行经济扩张和掠夺的新殖民主义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在逐渐减轻
正确答案是C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 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一种表现,本质一定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题干材料指出:“某 些发达国家宣布减少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其所欠的债务”。D肢就是据此提出的顺理成章的 干扰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为,D肢所反映的现象正是发达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这一 本 质的表现。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恩赐和同情,而是为了更进一步加重对发展 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达到1790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这一经济现象,从表面看好像是A肢和 B肢造成的,其实它们都不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台高筑的根本原因,二者虽然和题干有联系 ,本身也正确,但都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小结:
1.审清题干、题肢,抓关键词语。
2.一眼看下去就知错误的选项,首先要排除(逆向选择除外)
3.题肢本身无错,但不符合题干者,亦排除。
4.相信第一选择,除非的确搞错,否则不要随便改动。
附:十种情况不选
(1) 表述有错者不选(2) 肢干不符者不选(3) 肢干双重者不选(4) 因果相悖者不选
(5) 正误相混者不选(6) 题干矛盾者不选(7) 间接联系者不选(8) 范围不符者不选
(9) 要求单一者不选(10)反向选择者不正选
高中政治学科中的多项选择题(也称不定项选择题)训练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历届高考试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较理想的难度和区分度。从命题能力目标来看,多项选择题旨在突破单项选择题中题干与题肢之间常在概念、判断上作甄别的单一思维方式,而力求建立起多方位、多层面的推理关系。学生在多项选择题上的失误也常表现为多选、漏选和错选。为此,笔者就高中思想政治课多项选择题的解法作一探讨。 提高多项选择题的解题能力,必须先提高阅读和审查题目的能力。阅读审查选择题时,要把握好两个方面,即把握题干规定性,鉴别正确题肢和如何识别错误题肢。
一、要认真把握题干的规定性。
题干的规定性就是指回答题干所提出的问题,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的限定。提干的规定性不同,要求所选的题肢不同,凡是正确题肢都必须符合题干规定性。如以政党问题为例例举选择题的题干,分析它们在题干规定性上的要求:
(1)“政党是”这一题干的规定性:从内容上限定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政党概念及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从条件上限定从共性上理解,不是理解某一特殊国家的政党。因此,只要符合这两个规定性的要求的题肢,就是正确的。
(2)“政党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基础的。这说明”这一题干的规定性:从内容上限定政党与阶级之间关系的理解。因此,题肢只要是对这一关系的正确理解,就是正确题肢。
二、要注意题干与题肢间的几种关系,识别错误题肢。
(一)同一关系
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与正确题肢之间存在着同一关系,它有两种具体类型:一种是题肢中只有一项和题干构成同一关系的,这是单项同一关系选择题;另一种是题肢中至少有一项和题干构成同一关系的不定项选择题。
如1995年全国卷第25题:流通中的货币量是有以下因素决定的:A、待售商品的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C、货币的流通速度D、居民货币持有量。该题题干和正确题肢A、B、C构成同一关系,即A、B、C肢回答了题干的规定性,可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由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决定的。
(二)因果关系
此类选择题的题干和正确题肢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表现在因果关系选择题中即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情况。
如1995年第23题:对阶级、国家、政党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有:A、阶级是国家和政党存在的基础;B、有了阶级就需要有国家;C、有了国家就需要有政党;D、政党都是为一定阶级夺取和掌握政权服务的。正确答案是A、B、D。该题干的指令方式没有定向限制,具有多方位多层比的辐射性,它要求学生具有较高分析能力,,题中C项本身的表述是一个错误的因果关系,因为政党固然是代表某一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治组织,但它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不能认为因为有了国家,所以就会形成政党。
确定因果关系这类选择题的正确题肢,关键是要判断该题肢和题干能否构成题干要求的引起和被引起的因果关系,凡是符合题干要求的就是正确题肢;反之,就是错误题肢。
(三)包含关系
此类选择题的题干和正确题肢间是一种包含关系。判断确定包含关系的正确题肢,当选题肢的基本理论观点是否符合题干要(事例、材料)表明的问题,凡是能表明题干中(事例材料)所包含的基本理论观点的就是应主要看的正确题肢;不是题干(事例、材料)所揭示的基本理论观点的题肢,即使内容正确,也是不应当选的错误题肢。一事多理的不定项包含关系选择题中,一定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来确定(事例、材料)所包含的多个理论基本观点的题肢,在一理多事的不定项包含关系选择题中,也要从多方面来确定正确题肢,凡是包含题干(基本理论观点)的题肢(事例),就是应选的正确题肢。这类选择题常用“……这说明”、“……这表明”来表示题干和题肢之间的包含关系。1995年高考政治全国卷试题中,这类试题共有11题,占整个选择题题量的36.6%;它的分值共27分,占整个选择题分值的38.5%。
(四)从属关系
确定从属关系选择题正确题肢的原则是,凡是题肢是从属于题干规定性的“概念”所指对象的,就是正确题肢;凡是题肢是从属于题干规定性的“整体”的“部分”,而不是其他“整体”的“部分”,也是应选的正确题肢。
1995年全国试题第8题:下列行为中符合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有:A、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B、在学校里宣传宗教教义C、在宗教场所宣传无神论D、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教堂传教。此题与题干相符合的正确题肢应是A,题干与正确题肢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题干是整体,正确题肢是整体的一部分或几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综上所述,要正确选择多项选择题,必须具有较为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具有较好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教师应举一反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辨析,以消除学生对多项选择题的畏惧心理。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