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材料,但是不少学生却不知道怎样用好用活这些材料。尤其是在作文中。旧有的材料如何运用呢?
一、撷取精要
使用前对材料进行分析,抓住其主旨,然后根据作文所需,撷取其中的精要部分, 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在情理中找答案》有一段文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挥洒热血于理想的土地!陆游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执着;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秋瑾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洒脱。他们不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惟愿酾酒临江,吟诵弃之如敝履的诗篇,得以‘直挂云帆济沧海’。”
点评:考生撷取诗词中的关键句,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二、移花接木
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起到集中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2004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点评:开篇引出由孔子主持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的讨论会。作者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表明对秦灭亡原因的看法。文中的人物都是高中语文课本中见到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以及“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等许多文言句子都是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作者把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在讨论会这个特殊场合,又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点明“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题旨。
三、演绎成文
平时积累的材料,哪怕是一句短短的诗词,一个小小的故事,通过合理想象或虚构,可演绎成一篇文章,收到良好效果。如历届高考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陷阱》、《阿Q新传》、《朱贵开店》、《永远的苏武》等都是将课本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演绎成篇的满分作文。
四、变换角度
变换人称: 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纪念永生的野草》、《念君清泪如铅水》等都是变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读来亲切自然,如临其境。
变换叙述方式:将那些看起来并不怎么起眼的材料,转换一下角度并稍加点染,能化腐朽为神奇。2005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的开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点评:考生援引李白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末尾两句,并通过合理想象,将诗句描绘成一个画面,犹如电影里的特写镜头,由近及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李白的诗境,走进深邃的历史时空。
五、另立新意
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能另立新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例析:高中课本《报任安书》有一精彩段落:“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段中的事例,人们引用大多用来说明“逆境成才”。其实这段材料还可另立许多新意来。如四川高考优秀作文《风雨彩虹》以“意念”“信心”立意:“这些人,用他们的意念和信心,重塑了崭新的灵魂。”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稳中求胜》则以“沉稳从难而来”立意:“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而湖南高考满分作文则以“选择”立意:“无愧于天,无悔于心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辉的选择。”“以抗争世之不公,表达对真理的膜拜,对文明的追求。”
湖北省英山县第二中学 姜建华
高考作文题目 | 高考作文押题 | 高考作文预测 | 高考作文素材 | 高考英语作文 |
高考记叙文 | 高考议论文 | 高考满分作文 | 高考零分作文 | 高考作文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