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2012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文言虚词精讲 2

字典 |

2012-05-04 09:25

|

【 liuxuequn.com - 高考语文 】


  (三)助词

  1、作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译:违背我的心意让我心中煎熬。

  2、跟“上、下、东、西、外”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或范围上的限制。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译: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

  3.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译文: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译文: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

  (四)动词以为认为作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译文: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推荐。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译文:古代的人秉烛夜游,的确是有原因的啊。

  (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

  译文:(有士兵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鱼肚子里有绢信)本来就觉得这件事够怪的了。

  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

  译文:(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七)复音词

  1.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译文:老虎看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认为是神灵。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医生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做为自己的功劳!

  2、把……作为或制成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译:在南面攻取了百越的地面,把那里设置为桂林郡和象郡。②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译文: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

  3、"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勃的鄙陋。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

  4、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

  译:项王没有话来回答,便说: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译: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③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译: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没有什么办法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④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朝见大王)大王和我谈论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12、因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

  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②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段太尉逸事状》)

  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

  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译文:从此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

  (三)动词

  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译文:继承祖上的事业,沿袭既定的政策。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

  13【于】

  介词

  1、介词,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译文: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⑤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

  ⑥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旁宫赋》

  译文: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2、介词,“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而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3、介词,由于,在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译文: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4、介词,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译文: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耻于向老师学习。

  ④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译文:这是我向陛下尽忠尽节的日子还很长,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很短啊。

  5、介词,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又受赵王宠幸。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蛊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③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译文: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吗?

  6、介词,与,跟,同,或者不译。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译文: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不承认这件事。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燕王想跟您结交。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译文: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

  ④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冉有、季路参见孔子说。

  7、介词,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译文:孔子说:“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旁宫赋》

  译文:让那宫中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译文:在这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变脸色离开座位。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译文: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③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对此)《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给赵王敲了一下瓦缶。

  ④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译文:苏州的老百姓正对他痛恨到极点,于是趁他严厉地高声呵叱的时候,就呼叫着追击他。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我常常被一些博学多才的行家所嘲笑。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译文:可是现在这条溪地被愚者屈辱了。什么原因呢【14.与】yǔ、yù、yú

  介词

  1、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译文: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译文: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3、比,和······比较。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邹忌很不自信,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译文: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实际多到百倍。③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项伯)与你相比,谁的年龄大?

  (二)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译文:然而有谋略的大臣及勇敢的将士不能不事先培养和选择。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译文:勾践还亲自用船装满了粮食肉类到各地巡视。③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鸿门宴》

  译文:我和将军合力一起攻打秦国。

  ④客亦知水与月乎。《赤壁赋》

  译文:你也知道水和月的道理吗?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译文:一胎生了三个孩子,由官家派给乳母,一胎生了两个孩子,由官家供给口粮。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译文:(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志向!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依靠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慈;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译文: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相互结交,成为一体。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译文:(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

  3、参与,参加,yù。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译文:骞叔的儿子参加了军队。参加,参与。

  ②东阿者,子之东阿也,寡人无复与焉。《晏子治东阿》

  译文:东阿,是您的东阿,我不再干预了。

  (四)通假。通“欤”,y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该要责备你吧!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④其可怪也与?《是说》

  译文:这也真是奇怪啊!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徐公)早上穿好衣服、帽子,看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译文: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跟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不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15、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译文: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译文: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语气。

  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译文:唉!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译文: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4、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译文: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回去吧。②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译文: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生说)“公子怕死吗?为什么哭呢?”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译文: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译文:假如秦王也能爱护六国的人民,就可以将皇位传递到三世以至万世而做国君,谁又能灭亡它呢?

  ④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译文:(如果)去攻打它不能取胜,(如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译文: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译文:(比我出生迟的人)他知道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

  (三)固定结构【……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固定结构【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译文: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文: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③岂独怜人也哉!

  译文:难道只是伶人吗【16、则】

  (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译文: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译文: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译文:到跟前仔细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译文: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

  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护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辅助者呢?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

  译文: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译文: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译文:不是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就决不吃。

  (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译文: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经在船上了。

  17者

  (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②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向他的脸上吐唾沫!

  ③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译文: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译文:然而来来往往地观察驴,觉得驴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③客有吹洞箫者。

  译文:同伴吹起洞箫。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今者有小人之言。(《鸿门宴》)

  译文:现在有小人的流言。

  ③曩者辱赐书。(《报任安书》)

  译文:以前,承蒙您给我写信。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

  ④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译文: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申之以孝悌(tì)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译文: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朱亥笑着说:“我本是街市中一个拿刀的屠夫,而公子多次亲自慰问我。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况且,公子即使轻视(我)赵胜,抛弃(我),使(我)归服秦国,难道不怜惜你的姐姐吗?

  ⑤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⑥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指示代词,这,此。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出自己愿意而给它编造托辞的态度。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③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

  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是谁的过错呢?”

  ②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译文:一个人的心,也就是千万个人的心。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④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译文:儿子想为父母报仇,大臣想为君王报仇,哪有敢不竭尽全力的呢?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

  译文: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译文: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

  ⑤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译文: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译文:人谁又能够用清洁(高洁)的身体(自己),去接受脏污的(衣)物啊!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上窗子住在这里,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译文:。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④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译文: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三)动词,到……去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译文: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还要遑遑不安想去哪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译文: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⑥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译文:最后他走到东门城外的坟墓中间,向那些扫墓的人乞讨残羹剩饭。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高中学习方法 高考复习方法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高考饮食攻略 高考励志名言

  想了解更多高考语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高考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440050.html
高考院校库(挑大学·选专业)
高校搜索
专业分数线
延伸阅读
掌握高考资讯,有助提前准备好考试,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天津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07-11
掌握高考资讯,有助提前准备好考试,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图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0-07-11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结束了,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图片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卷及
2020-07-11
掌握高考资讯,有助提前准备好考试,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卷及参
2020-07-11
掌握考试考点有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考生,下面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高考资讯!2020高考语文高频考点
2020-07-01
本网为你收集整理了2019高考语文备考:近义虚词辨析技巧,希望你成绩越来越好,更多相关资讯本网将持续更新,请及时关注。2019高考语文备考:近义虚词辨析技巧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2018-09-18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语言,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语言1、谢:感谢;道歉;辞别;推辞,拒绝;告诉,
2018-11-10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心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心理1、疾:厌恶,憎恨,如疾恶如仇;妒忌,如庞涓
2018-11-10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军事,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军事1、伐:讨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
2018-11-10
高考语文频道为大家提供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政事,一起来看看你掌握了多少?更多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高考语文文言实词归类:政事1、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
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