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一、备考导航
本专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二、专题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与东亚的关系
(1)与日本的关系
秦汉:①徐福东渡的故事;②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于汉”;③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人日本。
隋唐:①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②贸易往来频繁;③突出人物:鉴真和吉备真备;④日本制度文化深受唐朝影响(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长安的样式)。⑤日本出土大量的唐币开元通宝。
辽宋金元:都与日本有频繁的贸易往来。
明清:①东南沿海倭患严重;②明政府罢市舶,导致奸商与倭寇勾结,形成倭患;③戚继光抗倭,1565年肃清倭患;④清朝实行闭关政策。
(2)与朝鲜的关系
秦汉:①秦汉之际,燕、齐、赵人为避战乱,数万人迁居朝鲜;②三韩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光武帝;③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被称为秦韩;④双方保持频繁的贸易往来:朝鲜檀弓、果下马等输入中国;中国的铜镜、漆器、铁制工具等输出到朝鲜。
隋唐:①往来:唐朝的留学生中,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长安等地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②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文化带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3)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以中国为中心,包括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初步形成于汉朝,隋唐时期最终完成。其特点是以汉唐文化为源流向周边传播。周边国家文化以汉唐文化为模本,深深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
★与东南亚、印度半岛的关系
(1)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汉朝: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频繁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印度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隋唐:①互派使节。②以佛教为纽带,天竺遣使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佛教艺术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中国创立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③玄奘、义净到天竺研究佛学。
(2)华侨开发南洋
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与中亚、西亚的关系
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对外交往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时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元朝: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与欧洲、非洲各地的关系
(1)陆上丝绸之路
开辟条件:①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②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③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④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敦煌、疏勒、大宛、安息、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
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印度支那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
①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②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③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④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⑤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⑥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⑦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与欧洲的关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明朝中后期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Ⅰ经济交流
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
⑴中国文化的外传:
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b.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d.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e.唐朝时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学校教材。f.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海外。
②生产技术:a.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息产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和欧洲。b.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③文学、艺术、体育:a.屈原的诗歌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b.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传入日本。
④文字:a.汉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b.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⑤思想:中国的儒家经典、汉代佛教传到日本。
⑵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①农作物品种:a.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b.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和烟草等传入中国。
②生产技术:a.唐朝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b.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记载于《农政全书》。
③科技:a.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b.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④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印度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艺术传入中国。
⑤宗教:a.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古印度,带回佛经600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的珍贵史料。b.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建立起一批清真寺。c.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d.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也由西亚传入中国。
3、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商路
⑴秦汉:以陆路为主。当时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欧各国。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
⑵隋唐:分海、陆两路。海路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到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朝鲜、日本。
⑶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夏、辽政府将岁币经内蒙西运,出现了又一条北方丝路。特别是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日本、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换回外洋货物。
⑷元明清:元朝水陆两条丝路并进。明朝初期海运船队远达东非和红海,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康熙以后,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4、
4、古代促进中外友好交往的代表人物
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不断传到西方。
甘英:97年受班超之派出使大秦未成功,但到达西亚波斯湾。
安敦:166年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这是中欧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鉴真:唐朝高僧,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居留十年,传播唐文化。
吉备真备:
玄奘:唐朝高僧,唐太宗时期取天竺研究佛经,促进中印非文化交流。
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列班•扫马:畏兀儿族人,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
利玛窦:欧洲传教士,明朝时来华,带来欧洲的科技著作。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数学复习资料 | 高考英语复习资料 | 高考文综复习资料 | 高考理综复习资料 |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 高考数学模拟试题 | 高考英语模拟试题 | 高考文综模拟试题 | 高考理综模拟试题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考复习方法 | 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 高考饮食攻略 | 高考励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