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汇总

字典 |

2022-12-03 10:09

|

【 liuxuequn.com - 实用资料 】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在每天进入课堂授课时,教师早早就会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使教师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助于教学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编辑为大家呈上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相对性.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有关物体运动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组织学生看挂图,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提问:看课本图12.1-3,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在农田里并排行驶,受油机与大型加油机在空中飞行,说它们是运动的,你选什么物体为参照物。

  答:选大地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在甲图中如果选卡车或收割机为参照物,在乙图中如果选受油机或加油机为参照物,另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答:另一物体是静止的。因为它们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置的改变。

  教师小结:像卡车和收割机这样两个物体以同样的快慢,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不变,则称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要求学生用相对静止的道理予以解释。教师指出: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举例说明当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不相同。例如列车中的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车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什么是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 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建议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5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叫做声源。

  (二)、声音的产生: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但需注意:不是只要有振动就一定会发声,也不是只要在发声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发声体的性质: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需注意:某些情况下,可能由于回声的原因,发声虽已停止但仍可听到声音)

  (三)、声音的传播:

  1、传播形式:以声波的形式,以声源处为中心向四周传播。

  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2、传播条件:声音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媒介物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能够在各种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声波沿空气传来的。( 我们平常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则 是通过自身的骨骼传来的 )

  3、传播速度: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声性能也不同。

  一般说来: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液体中较慢,而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空气中的声速: 15 ℃ 时340 m / s ; 25 ℃ 时 346 m / s 。 真空中: 0 。

  (四)、声波的频率:

  1、产生声波的振动频率: 10- 4 12 ~ 10Hz 。

  - 4 2、人的听觉频率范围: 20 ~20000 Hz 。 3、次声波的频率范围: 低于20 Hz (10~20 Hz )。

  12 4、超声波的频率范围: 高于 20000 Hz 。(20000 ~ 10Hz )

  二、乐音的基本特征:

  (一)、音调: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高低。

  2、决定因素:发声体(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反之则越低)

  (二)、响度(音量):

  1、概念:人耳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又叫音量)。

  2、决定因素: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振动幅度)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影响因素:到声源的距离、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撒播内程度。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区分清楚。

  (三)、音色(音品):

  1、概念:声音的品质、特色。(又叫音品)

  2、决定因素:主要由发声体自声的因素决定。

  3、应用: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主要依据。

  扩音器的作用、要求:扩音器的作用主要是增大声音的响度(音量),但必须保 证不改变声音的音调和音色(即所谓的“增益、保真”)。

  三、回声、混响与共鸣:

  (一)、回声: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会像光一样发生反射。

  1、回声、回声现象:

  我们直接听到的从声源发出的声音,叫做原声。

  因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若遇到障碍物时被反射回来而使我们再次听到的声 音,叫做回声。 (这种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2、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

  人耳要能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必须比原声晚到达人耳0 . 1秒以上。 (在教室里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就是因为其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

  3、声音的叠加:

  若原声与毁伤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短于0 . 1秒,则回产生原声与回声互相叠 加的现象,而使听到的声音更加响亮。

  (二)、混响:

  1、概念:声波在室内传播时,被障碍物不断反射、吸收。这样,当声源停止振 动后,声音还回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 混 响 。

  混响持续的时间叫做混响时间。

  2、利弊: 混响可使声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润而具有立体感。(利)

  混响时间过短,声音干涩不丰满;过长时,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而听不 清楚。(弊)

  ( 影、歌剧院的墙壁和天花板制成凹凸不平 —— 燕子泥形状,就是 为了增强反射而适当减弱回声,缩短混响时间。 )

  3、本质: 混响现象的本质就是回声现象。

  (三)共鸣现象:

  1、概念: 两个相同(固有频率相同)的物体,当它们间的距离接近到一定距离 时,若其中一个物体因震动而发声,则另一个物体也会发出同样的声音。

  这种现象叫做共鸣。

  2、本质:共鸣现象是由于共振而引起的。

  3、应用、实例: 弦乐器的共鸣箱.„„,古代著名的‘钟鸣磬响“现象„„等。

  (四)、动物与声音:

  其实,各种动物也都有它们各自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只是由于它们的发出的 声音有些我们听不见(超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我们讲话的有些声音它们听不见(超 出了它们的听觉频率范围)的缘故。

  请记注本章第三节中《动物与声音》部分的相关介绍的内容。

  四、噪声:

  (一)噪声的定义:

  1、物理学定义:物体做杂乱无章的不规则震动所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2、环境保护上的定义:一切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 健康不利的声音,都叫做噪声。

  3、噪声与乐音的区别、转化:

  区别:从本质上(声源的震动情况)和效果上(给人的感觉)两方面区别。 转化:噪声难以成为乐音。而乐音在不该出现的场所、时间出现,或音量超出 某一限度时就会转化为噪声。

  (二)、声音的等级表示:

  1、声强级:声音的强弱等级叫做声强级。

  2、声强级的单位: 分贝 ,符号为“ d B ”。

  3、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们相应的主观感受:见课本P50 。

  (三)、噪声的危害:

  1、 污染环境: 噪声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噪声污染”是当代社会四大污染之一。

  2、危害: 主要有两大方面:

  A、防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效果。

  B、危害人体健康。

  另 外: 噪声过大还有可能使某些设备遭到损害。

  需注意: 噪声也可以加以利用。如用噪声除草、推迟或提前使植物种子发芽、 探测病灶、显示水底情况„„等。

  (四)、减弱和防止噪声危害的主要途径:

  减弱、控制噪声和防止噪声的危害,主要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三个环节 入手,应着眼于消声、隔声、吸声三个环节。

  其基本途径为: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 篇6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_探索_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4、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5、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6、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想了解更多实用资料网的资讯,请访问: 实用资料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qun.com/a/4428507.html
延伸阅读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经常会需要与文档打交道,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下他人的作品,我们可以模仿范文的写作框架,那么怎么样去使用好范文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普通员工个人工作报告”,建议你
2022-12-03
普及三防知识,增强抗灾自救能力。为了能够认真落实抢险准备等相应工作,很多时候都需要撰写相关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一般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你也许需要"防火灾应急预案"这样的内容,欢迎你
2022-12-03
留学群相关栏目推荐:“愚人节搞笑说说”。4月1日。实际上并不是愚人节,仅仅给说谎的人一个说实话的机遇。在你和我生活的环境里,我们在聊天软件上分享得最多的是句子。分享者的心情可以
2022-12-03
留学群主题栏目精选:“元旦祝福语短信”,敬请访问。生活眷顾你,祝福跟随你,短信提醒你,元旦发信息,一年幸福多甜蜜!在这个元旦佳节之际,到了这一天我们就要把收藏很久祝福语拿出来了
2022-12-03
留学群栏目精选:“正能量句子”,欢迎阅读。正能量短句子经典语句文案(1--15条)1、女人就要活得漂亮!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让世俗左右自己的方向,想爱就去爱,想闯就去闯,身为女
2022-12-03
物理是大家喜爱的科目之一,每每做完寒假作业的我们,会对物理寒假作业进行核对答案的。朋友,以下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寒假作业答案2022精选”,仅供参考,希望
2022-01-22
点点滴滴得到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做好摘抄,是我们提升成绩的好方法。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摘抄优美段落简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1-02-20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结晶,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学习古诗词呢。以下是由留学群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大全桃花
2021-03-25
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有哪些呢?感兴趣的同学们快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民族团结与
2021-08-09
暑假作业是应该要认真去做好,同学,如果担心自己题目做错的话,来了解一下答案吧。下面是由留学群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八年级语文暑假作业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1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