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需要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思想,范文能起到标杆的作用,再者,范文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写范文一类的文章呢?留学群的编辑特别为你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时间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目标:
1、知道统筹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
2、会用流程图表示事情的安排顺序。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4、通过数学活动,感受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世界上最长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的是什么?
生:时间。
师:是呀,时间是最长的而又是最短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安排它呢?为了讨论这个话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看,她是
生:佳佳。
师:我们来看看佳佳小朋友星期天的安排。先来看她的早晨。
二、展开活动
活动一:起床后
师出示图片。
师:你看懂了什么?
生1:佳佳起床后,就洗脸刷牙、听英语、烧饭、吃饭。
生2:佳佳起床用了2分钟,洗脸、刷牙用了3分钟,听英语12分钟,烧饭用了18分钟,吃饭用了8分钟。
师:做完这些事,佳佳一共用了几分钟?
生3:43分钟。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4:28分钟。
师:你们各是怎么想的?
生3:把每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加起来。
生4:先起床、烧饭。在烧饭的同时听英语、梳洗,最后吃饭。共用28分。
师:你觉得哪一种安排比较合理,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5:我觉得28分钟的安排比较合理,因为省了很多时间。
师:为什么会节省那么多的时间?
生6:因为把事情穿插起来做,节省了很多时间。
师:节省了多少时间?
生7:43-28=15
师:15分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看来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
师:这种最合理的安排谁还会说?你会在本子上表示出来吗?
生1:先起床2分钟,接着烧饭18分钟,同时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最后吃饭8分钟。一共用了28分钟。
生2:(1)起床2分钟
(2)烧饭18分钟(梳洗3分钟,听英语12分钟)
(3)吃饭8分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中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在动手操作的情境中,进一步感受1毫升的含义,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升于毫升之间的换算。
2、让学生在应用练习中,感受一些小容器的容量,体验毫升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在课前课后的实践活动中,课堂上的阅读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1毫升的观念,能进行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收集毫升做单位的不同容器、1瓶100毫升的饮料、1只纸杯
(分组)自制1升容器、50毫升水、瓷碗、茶杯、微波盒各1只
教师:教学光盘、1个1000毫升量筒、1个10毫升量筒、滴管1支、500毫
升量杯2只、水一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初建观念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有一张工作单,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通过操作观察,将自己最真实的收获填写下来。
1、组内交流收集容器的容量,注意使用的单位。
2、将容器内所装液体的多少与自制容器中的1升水进行比较,填写结论:
我们认识到:计量比较____的液体常用________作单位。
3、交流导入:
(1)指名汇报结论。
(2)展示以毫升作单位的容器,读一读容量。
(3)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些容器比通、锅要小得多,用升做单位显然不合适,因此我们就要用到另一个容量单位毫升。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
4、光盘出示例题,你能说说它们的容量吗?
介绍并板书:容量还可以用ml表示。
5、小结:学到这,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有了哪些初步印象?
[以生活中的毫升切入学习内容,符合以学生的事实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比较直观地帮学生建立起毫升表象]
二、观察实验体验概念
大家都认为毫升时比较小的计量单位,到底1毫升是多少呢?
1、观察滴管中的1毫升水有多少。
2、用滴管向量筒中滴1毫升水,数数1毫升水有几滴,填写结论并组织交流:
我们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练习:(想想做做1)
出示题中四幅图,猜一猜药水的容量,学生猜完出示答案,齐读。
4、分组操作,估测容量
将50毫升水分别倒入瓷碗、茶杯、微波碗,观察水面在哪里,讨论估算三种容器的容量,并填写结论:
我们看见:水面大约在瓷碗()处,容量大约是()
茶杯()处,容量大约是()
微波盒()处,容量大约是()
你能实验验证吗(量筒测量)
小结: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由直观的观察提升到抽象的估测,学生对毫升的认识递进式提升。自主实验探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兴趣浓厚,收获颇丰]
三、自主探究提升认识
升和毫升都是容量单位,它们有不同的使用范围,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介绍量杯的用法
2、指名将1升水倒入500毫升的量杯,思考升与毫升的关系,填写结论:
可以倒()杯,因此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名交流。
3、再做实验验证。
小结板书:1升=1000毫升
4、小练习
(想想做做3):
①估测:三种饮料分别是多少毫升?
②计算:每种饮料分别要多少瓶正好是1升?
(想想做做4)
①独立填写。
②指名交流答案与思考过程。
5、小结:学到这里,你对毫升这个容量单位一定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了吧!能谈谈你现在的认识吗?
[给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的空间,很好地实现1升=1000毫升的意义建构。估测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升与毫升的进率,也可感知一些常用饮料瓶的容量]
四、生活应用体验价值
1、实践活动
倒出100毫升饮料,按正常饮用习惯喝完,填写结论:
数一数:()口能喝完
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是()毫升
2、阅读拓展:
(1)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2)师小结:阅读部分结合毫升知识向我们介绍了人体血液与义务献血的常识。
指名交流读后感想。
[实践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容量观念;你知道吗自主阅读让学生了解毫升与我们息息相关,了解科学知识并接受关爱他人的教育]
五、小结延伸拓展升华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与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学习这一知识有什么用途?
[简要回顾新知的学习过程,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认知建构]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教学内容:探索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及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几张天平图画、实物道具、自制天平
教学过程:
一、以情激趣
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玩过撬撬板吗?谁在玩中有所收获?
生1:玩过(兴致很高)上次我和在鹰潭公园里玩过,太重,把我撬得老高。
生2:坐撬撬板两边最好要平衡才好玩。不能一边太重或太轻。
师:平衡?能解释一下吗?
生2:也就是两边重量要差不多或相等。
师板书=(等号)
师:看来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今天,咱们要在类似于撬撬板的天平上做游戏,游戏中可隐藏着不少规律呢!
揭示课题:天平游戏(一)
[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源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一)1、出示天平(贴天平图画)
师:猜一猜,在天平左右盘里放入物品会出现几种情况。(贴图画)
生:
生:中间的天平左右平衡,说明放入了相等的物品。
师:没错,说明放入了相等质量[可理解为重量]的物品,瞧,老师在天平左右放入20克的橡皮擦,谁能用算式描述?
生:20=20
2、现在天平左右同时放入35克的米尺,你们有何发现?[老师自制简易天平演示]怎样用算式表示。(20+35=20+35)
3、如果天平左边放入x克铅笔和右边的橡皮擦正好相等,则说明(x=20)
4、演示天平左右同时加上一本本子30克。
多数学生能脱口而出x+30=20+30(师板书)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有何发现?(生七嘴八舌)
[师引导学生将具体抽象成数学语言,既天平左右平衡时,可看成等式]
小结: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谁能再推想一下,为使天平左右平衡,还可进行怎样操作?
生:两边再加上相同重量的东西。
生:可以在两边同时拿掉一样重的物品。
一生操作:将上一演示时天平左右两边的本子拿掉。
学生领悟: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反思:由于教学设备有限,无法每个小组提供一台天平,所以教师通过自画图及自制简易天平演示,由于学生都有坐撬撬板的生活经验,再通过演示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规律。]
三、解释运用
师: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来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是多少。在小组试一试求未知数:x+30=20+30
生1:我想20+30=50所以x应该等于20。
生2:我认为直接将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减去30,等式还成立。
所以x=20
生3:用右边的50减去30得到20。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这种方法吗?比较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再试一试:x-8=16,x+6=33
师解释方程的解并板书
[反思:大多数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巩固练习(略)
[我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既重视知识的教学,又重视能力的培养。]
五、全课总结(略)
板书设计: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等式20=2020+35=20+35
等式方程x=20x+30=20+30
解方程:x-8=16x-8=16x-8=16
解:x-8+8=16+8解:x=16+8解:x=24
x=24x=24
教学反思:
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求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行北师大版教材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开始解方程,用到了初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
教学中我尝试先按教材设计的思路走,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就采取过去的方法重新来过。在教学过程中,受题型()+30=50的引导,几个学生马上想到求未知数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的方法。但大多数学生喜欢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的方法,而且反应灵敏的学生一步计算完成。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学生们活动得有滋有味,从活动中悟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加上我适时地点拨和归纳很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二课时天平游戏(二)新授后,课间休息的时候,我给学生们概述了过去解方程的方法: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商除数。通过对比有百分之七十的学生觉得现在的方法浅显易懂、用起来方便。数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但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择优的方法会更易于掌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征
3、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平行线的特征和垂线的特征。使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
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量角器、长方形和正方形各一张、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直线,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征。(学生回答)
现在请大家用直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学生画直线)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画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类。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也可能不相交。
(二)认识平行线。
1、归纳:像这样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2、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课件展示)
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在同一个平面内。
3、这两条线也可以说互相平行,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互相。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三)认识垂线。
1、将相交的两条直线中一条沿着交点转动,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你怎么知道他们是直角?(引导学生用量角器和三角尺去验证)
3、归纳: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板书)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板书)(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
4、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学生观察举例)
在我们周围,你还见过那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三、巩固延伸。(幻灯片出示)
1、判断题。(抓住平行线的关键词)
2、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填一填。
4、折纸游戏。(P68、3)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行线和垂线的特征,在备课时希望让学生多自主探索、多动手研究,但在上课过程中还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动手,自己讲得过多,引导过多。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对相互平行和相互垂直的特征会理解得更好。许多教学的方法在备课时设计上了,可是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老是不用。希望各位老师多给我指出这节课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