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教师上课时即使不带教案,也会提前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可调整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教案都有哪些要点呢?留学群编辑收集并整理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小棒、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情景图,请学生说说图意。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探索算法,掌握规律
1、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出式子。(学生提出的算式如有超出所学范围,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再解决)
2、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3、汇报交流。
4、用小棒摆一摆验证自己算的结果,小组内再说说怎样算出得数。
5、小结规律: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通过学生观察算式,得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熟练计算。
1、看图列式解决问题(第1题)。
先看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要多给机会学生提出问题)
2、想一想,填一填。
先让学生讨论,再总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计算(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算法。(进一步体会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4、独六完成第4、5题。
四、板书设计:采松果
25+4=29(个)25-4=21(个)
4+25=29(个)
十位不变,个位相加减。
教学反思:《采松果》一课的目标主要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个知识在上学期已经接触到,这次是超过20的算式,但是我感觉学生掌握得还不错,有少数孩子对简单的加减法还是不熟练,这很头疼,上课的时候多提醒他们,多提问他们吧。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22页、23页。
知识目标: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算法。
2、学会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体会加法交换律。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题卡、小棒、围棋子。
教学模式:激趣-创思-尝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
(1)出示老师带给同学们的新朋友。(贴出松鼠卡片)
(2)请同学们说说松鼠最喜欢什么食物。
(3)从小松鼠爱吃松果,引出松鼠妈妈为了让小松鼠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为自己准备过冬的食物,决定带它去采松果这一情境。
2、揭示课题:采松果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说说小松鼠最喜欢的食物这一情境,迅速捕捉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合作探究激活思维
1、理解图意,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小松鼠的表现如何,小松鼠和松鼠妈妈各采了多少个?
(2)请同学们根据它们采松果的个数,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最想知道什么?并试着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3)鼓励同学们在与同桌交流的学习活动中设法解决问题,列出算式。
2、探讨计算方法。
(1)摆一摆、算一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或围棋子,试着摆一摆、算一算。(请同学分别用小棒和围棋子在实物投影上摆一摆。)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想一想在摆的过程中自己学会了什么,讨论算理。(一名同学边演示边叙述)
(3)揭示算理。通过摆小棒和围棋子,发现了什么计算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通过摆小棒等操作性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实践应用体验乐趣
1、分组进行开火车游戏
老师将书上23页第3题中的口算题分别写在4张口算题卡上,然后请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引领下开展开火车游戏。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设计这类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为学生创造了自由学习的空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实物投影出示书上23页第1、2题的主题图)
(1)说说从图中你能看懂是让我们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试着用完整的语言跟同桌说一说。
(2)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3、找家。(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图片和小房子图片)
(1)请同学们算出图片上算式的答案,帮助小动物们找到自己的家。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只找到家的小动物,看一看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相同的两组加数,虽然调换了位置,可是它们相加后所得到的得数却相同。
(3)鼓励同学们仿照发现的规律自己再想出一组这样的算式。
4、谈收获,说体会。
组织学生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
师小结:从你们的收获中看到了你们的快乐,从你们的遗憾中
看到了你们的心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数学课会更精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反思计算的方法,使计算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3)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3)83+4=87,4+83=87;(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生2:395+126=,126+395=。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4)
教学内容:整十数连加连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巩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教育学生要用心计算。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连加减的口算方法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2+1+43+1+59-2-3
30+6030+5040+50
90+1060-3090-10
80-2090-7030-20
二、学习新课:
1、学习连加
先计算:3+2+4
再计算:30+20+40
学生分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是什么?
讨论:整十数连加与10以内连加法的异同
2、学习连减:
学生试做:80-20-30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8个十减去2个十得6个十再减去3个十是一个十就是30)
三、巩固练习:
⑴.出示卡片后直接说得数
⑵.争夺红旗比赛
五、课堂作业:
20+50+107090-10-20xx
20+60+108080-40-20xx
40+10+209070-50-1060
六、板书设计:
采松果
20+50+107090-10-20xx
20+60+108080-40-20xx
40+10+209070-50-1060
3、
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3、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1、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口算
教学用具: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30+6030+5040+5090+1060-3090-1080-2090-70
34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79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的。
(二)新课学习:
5、投影出示挂图,观察图画,提出问题
大森林里松鼠妈妈采集25个松子,小松鼠采了4个松子,一共采了多少个?
25+4=29
205
6、请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7、小组活动,讨论算法
8、用小棒摆一摆,分别说一说摆的过程
9、根据图中已知条件,再提问题
妈妈比小松鼠多采集几个?小松鼠比妈妈少采几个?
25-4=21
205
(2)分组讨论,如何计算两位数减一位数
(3)集体归纳
(三)巩固练习
1、看图计算:
填上适当的数
2、直接写答案
32+542+784-475-3
75+264+372-238-3
3、下面每个()里可以填什么数?
10+30〉()20+()〈2525+()=25-()
板书设计:
被减数
46
96
28
36
减数
4
5
7
5
差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5)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会了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之后,初步认识、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本课时利用采松果童话情趣,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探索过程,把计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合作意识。设计练习1、2题,目的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练习第3题和游戏活动的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快速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第4题的计算探索,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本节课主题图)、游戏棒、计数器、有算式的萝卜卡片若干个、小兔头饰若干。
学具准备:
计数器、游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开火车游戏(大屏幕显示整十数相加减算式),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大屏幕展示主题图,讲故事导入:冬天到了,松鼠妈妈带领小松鼠去采了些松果准备过冬,大家看看小松鼠和妈妈分别采到了多少松果?听了这个故事,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完整的数学问题。
生1: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2: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它们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提出的问题列算式。
师:我们一起结局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师:第二个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我列的算式是25+4。
(2)怎样计算25+4和254,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提示:用自己的学具)。
(3)交流反馈:
请小组长汇报自己小组内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算法演示和讲解。
生1:我用5+4=920+9=29
生2:我是用小棒一根一根数的。
生3:我是用计数器先拨25,再在个位上拨4就得29。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计算方法(可以用小棒一个一个数,也可以用计数器拨,还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几,然后进行两个一位数的加法,再加上这个数。)
三、深入练习,巩固新知
1、用所学的知识解决23页第1题和第2题。教师激发引导: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数学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的知识解决吗?(独立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
2、反馈: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说说自己的解决方法和理由。
3、试一试:(课本23页第3题),独立解答,同桌交流。
4、游戏:小兔拔萝卜。
出示卡片,请同学们戴上小兔头饰抢答,谁先答对卡片上的算式,请谁拔去一根萝卜,看谁拔得又快又多。
5、想一想,填一填。(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大屏幕展示:
24+5=13+5=7+40=62+6=
5+24=5+13=40+7=6+62=
(1)先计算第1、2组题,找出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很快填出得数?
(2)再计算后两组,发现了什么规律?然后仿照自己想一组算式,并计算。
四、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1、口算:
15+3=274=387=22+6=
2、比大小:
2820+632+77+3246440+6
13+620192666368-3
五、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这节课大家表现得都非常棒,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在计算时要注意把两位数先看作整十数加一位数,再计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2、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子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子,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子。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子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2、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3、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请小朋友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子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2、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子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3、列出算式:25+4=294+25=29
4、你是怎样想的?
5、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
6、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7、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8、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9、板书课题
10、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1)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2)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3)指名学生列式:25-4=21
(4)你是怎么想的?
(5)指名学生说一说。
三、从生活中体验
1、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1)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2)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
拓展练习:
3、想一想,填一填的第4题:
根据练习你能像上面那样写出一组算式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7)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这些加法。
⒉用加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
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以积极思考、操作实践并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求原来有多少的思考过程及列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用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⒈师:小朋友,今年小松鼠采松果大丰收啦!。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组去采松果,松鼠妈妈说:我已经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数了数说:哦!我采了4个松果你想向小松鼠提什么问题呢?
学生提问,(学生提的问题已经学过就口答解决。)
⒉师:老师和你们想的一样,一共采了多少个松子?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㈡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师;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扮两只小松鼠,演一演采松果的过程。想一想怎么算?同桌说说。
⒉交流汇报:通过刚才的采松果活动,你知道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该怎么算了吗?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
列出算式。
25+4=29
4+25=29
师问:你是怎样想的?
⒊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知道,要求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只要把松鼠妈妈采来的25个和小松鼠采的4个合起来。
⒋师:现在你能用响亮的声音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吗?
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师;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5师: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生: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同桌的同学交流演示。
指名学生列式:25-4=21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学生说一说。
㈢从生活中体验
⒈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
摆一摆:小红摆25根小棒再放4根,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同学列式。
小明有25根小棒拿走4根。还剩多少根?
2练一练:
师引导学生逐题解答:前两题要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列出算式、口答问题。
第三题学生口算
拓展练习:
⒊想想填填的第4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8)
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安排的。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两位数加一位数,另一部分是两位数减一位数。这两部分内呈现在同一情境图采松果中,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引发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并能利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结合动手操作,积极主动地探究,通过经验类推、假设、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解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这样设计有助于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同时用加减法来解决问题,这也有助于加强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在计算方法上,教材没有把算法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应用旧知识,自主解决新问题,发展学生的计算策略,提倡算法多样化。
练一练中题目以递进形式依次呈现。第1,2两题,配以生动活泼的情境,减少枯燥乏味的单纯计算感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既练习口算,又培养应用数学的习惯和能力。第3题,让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口算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第4题的几组题目暗含了加法的交换律,目的是使学生对此有初步的体验,引导学生在计算中能自主发现,并尝试延伸举例。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对于加减法的意义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呈现给学生,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完成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掌握这一新知识。通过课前的调查,发现有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这一类题目,且口算方法多样化。另外,经过上半学期的目标性训练,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性学习。但是,对于单纯的口算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很浓,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
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
生4:有2只松鼠。
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
(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
(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
(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
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师:同学们真聪明!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算法。那么你觉得在计算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呢?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师:刚才大家想到的这些算法:拨计数器、口算、摆小棒、列竖式,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简单?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2)21+7=28,7+21=28;
(3)83+4=87,4+83=87;(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但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那么你认为这节课自己表现如何?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有所感悟、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课堂上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和谐。
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交流,教师不用刻意地去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用刻意地去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在自然平和的气氛中学会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学科间渗透。
由于教材主题图提供的相关数学信息相对较少(只有25和4),因此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相对就较少。于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时,只能从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上与别人有所区别,才会出现了一个减法问题的三种不同的提问方法,教师给以高度评价并全部展现。这也体现当前的学科理念:学科本身并不是核心内容,它们只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另外如编故事、阐述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等,都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已超越原来所谓数学学科的范畴。
3.了解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促进学生主动地、个性化地学习。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在课上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体验知识形成与获得的过程。在算法的探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我选择口算、摆小棒或是拨计数器,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却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案例点评〗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标准》的新理念,数学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从上课开始时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自主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再到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以及最后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都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紧紧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寻找更广阔的伸展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感悟、共同进步。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生成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采松果(篇9)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其中包括整十数的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为以后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与混合运算做好学习上的准备。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进而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对教材的分析与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回收废品(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知识的难点。但考虑到这一单元主要是有关计算方面的教学,所以,我选择了《采松果》这一节课作为这次集体备课的内容。
《采松果》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小棒
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让学生主动走入课堂、走进知识海洋对低年级的学生更为重要。因此,在上课一开始,创设了充满童趣的情境采松果,为学生能主动探索知识做好情感上准备。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法。
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较难集中。特别是我班学生,男生占的比例大。并且在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中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数位对齐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因此,在这节课既考虑到了我班学生的特点又能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在讲解算理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摆小棒的活动中说明算理、理解算理。加深对数位对齐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一天,太阳出来了,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出来玩耍。松鼠妈妈想看看小松鼠采松果的本领有没有进步。于是他提议要和小松鼠比赛采松果。经过激烈的比赛,比赛结果出来了。大家一起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挂图)
师:根据这一比赛结果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这么多的问题你能解决吗?把你认为行的问题解决出来好吗?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生试着独立解决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你解决了哪个问题
A、你是怎么算的?
B、其他同学有没有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要求摆小棒说明算理、理解算理)
C、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D、回归问题。
三、在练习中提高。
1、尝试口算。
2、练一练。
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算法多样化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多样,是学生个体一个个的算法汇集而来的多样化,并不要求一个学生必须想出多种的算法,更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想的方法越多就是越厉害,关键是看这种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说是否有思维价值。算法优化是算法多样化的提升、回归,在多种算法中,学生个体认为哪种方法更好,好不哪里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比较、说明。然后反思自己的计算方法,完善、改进自己方法。从而重新建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